北洋稱雄 第十章 黃埔!黃埔

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終於邁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第一步: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並任命37歲的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埔軍校的籌備過程中,由於籌備工作繁重,辦校經費、武器彈藥和訓練器械極度缺乏,以及不少老資歷的革命幹部出於心理不平衡對他處處掣肘,蔣介石多次打算撂挑子不幹,最後還是孫中山拿出老領導的架子猛批了他一頓,才讓其勉為其難地挑起這副擔子。

1924年初春的廣州,細雨綿綿,春寒料峭。陰霾的天氣和淅淅瀝瀝的小雨交替上演,似乎在告訴人們:冬天並沒有走遠。

如此寒冷的天氣里,南堤2號新打出來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招牌似乎也被凍得瑟瑟發抖,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籌委會那一大幫子人的熱血豪情。

革命形勢喜人,時不我待,眾人都很心急,也很努力。1月下旬才建立籌委會,5月學校就落成並開始招生,6月16日新生竟然就入學了。

這樣的進度不免令人浮想聯翩。其實按現在的標準,黃埔軍校算不得一個正規的軍校。說不正規,是不想掃這些歷史牛人的面子,要講難聽點,就是學校有點「野雞」的意思。黃埔軍校雖然有點那個,但總算是起步了,一窮二白,多不容易!

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黃埔軍校的第一屆領導班子,請注意,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將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叱吒風雲。

軍校總理——孫中山

孫先生這一輩子最愛的就是總理這一稱呼,以至於軍校都要設置一個總理。

校長——蔣介石

雖說他的資歷不夠老,不過作為唯一既精通軍事還懂政治宣傳又深得孫中山信任的高級幹部,這個校長也就只好由他來做。當然,這跟他擅長搞人際關係也有一定的關係,如他的盟兄弟張靜江、戴季陶、許崇智,還有平日里關係不錯的廖仲愷都願意為他說話,都支持他做校長。

黨代表——廖仲愷

他從未在部隊待過,但追隨孫中山多年,久經考驗,搞財政的能力也不錯。這個黨代表制度是學習蘇聯的,相當於咱們現在軍校的政委。

政治部主任——戴季陶

這位仁兄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跑路了,不辭而別。

經過小心求證,發現此事與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有關。

黃埔軍校的權力結構是這樣的,廖仲愷任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構成看似平衡的三駕馬車。平時由校長負責具體工作,黨代表輔助並監督之,政治部主任則是黨代表的參謀長,特殊情況下可行黨代表職權,當臨時的老大。

這樣問題就來了。校長蔣介石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是鐵哥們,「蔣戴」組合聯手,在黃埔有誰能相抗?對於黃埔軍校這樣一個各方利益糾葛其中的香餑餑,這顯然破壞了其中的政治權力平衡。所以國民黨內部的眼紅人士紛紛跳出來反對:或蔣走,或戴走,兩者餘一!

戴季陶夠義氣,他把機會留給了蔣介石,自己離開黃埔軍校,去籌辦一所新的大學——中山大學。

可話又說回來,還好他跑掉了,英俊有為的周恩來才能接任。

戰術總教官——何應欽

他在日本振武學校念過書,是蔣介石的校友。一年前還在貴州軍閥手下幹活,職務是貴州省軍區參謀長,可惜那邊窩裡斗得太厲害,於是轉投前途遠大的蔣介石同學。後來,何應欽成為在黃埔系中影響力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一直在台灣干到退休。

教練部主任——李濟深

之前說過李濟深與胡漢民、鄧鏗二人之間的關係,這裡就不重複了。他畢業於保定軍校,於鄧鏗死後不久升為粵軍第一師師長。他不僅是粵軍中的實力派,而且跟新桂系的關係很不錯,在兩廣一帶有很強的活動能量。此人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教育長、總隊長兼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

畢業於保定軍校,原為粵軍第一師參謀,後來搞了一個「第三黨」跟蔣介石唱對台戲。

教授部主任——王柏齡

畢業於保定軍校,一遇到危險就逃跑,實在是沒臉沒皮的經典人物。

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

兩年前還只是個下級軍官的葉劍英,此時竟躍升為教授部副主任。究其原因,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事件中,他火線「救駕」,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與賞識。

顧問團團長——來自蘇聯的加倫將軍

此人本名布留赫爾,後被封為蘇聯元帥。他領導的顧問團還包括了炮兵專家鮑羅金,通信專家德拉特文,戰略專家切列潘諾夫……他們的到來大大提高了黃埔軍校師生的戰術水平。

校長辦公廳主任——陳誠

陳誠,字辭修。畢業於保定軍校,一生追隨蔣介石,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台灣,都是蔣介石最親信的人之一。

招生委員會委員——陳果夫

此人是蔣介石把兄弟陳其美的親侄子。

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陳立夫

陳果夫的親弟弟,陳其美的親侄子,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畢業生。

※※※

誰也不會想到,這所在不起眼的小島上顫顫巍巍起步的黃埔軍校,竟然在日後名揚天下。從此時起,直到1976年葉劍英主導粉碎「四人幫」為止,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幾乎每起重大歷史事件中都會看到黃埔軍人的影子。

黃埔軍校的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實在太多,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寫一部書或者拍一部電影。那麼,是什麼力量使這個倉促搭建的草台班子爆發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能量?

不要著急,先領略一番黃埔美景再說。

在廣州東約二十公里外,珠江的江心,有一個樹木蔥鬱、山巒起伏的小島,因其形狀狹長,故而得名長洲島。黃埔軍校就坐落在長洲島上,坐南朝北,總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青磚古屋,石板街巷,雕花木窗,是嶺南特色濃郁的南方祠堂式建築。

學校最美的季節要數秋天: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翠醉石屋人。

不過黃埔軍校的菁華不在它的美景,而是學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

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橫批:革命者來

看到這裡,不知道諸位對黃埔軍校的成功密碼是否有了一絲瞭然?黃埔軍校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在於優秀的生源素質。

說起生源,我們先看看當時的其他勢力都是怎麼為自己招兵買馬的。

連年的戰爭已經使當時的兵源嚴重枯竭,所以各地軍閥把徵兵工作看得非常重要,都派出得力幹將四處徵兵,不惜回到各自的老家坑蒙拐騙,甚至直接綁架。

看這架勢,當時對兵源的爭奪程度絕不亞於現在的民辦大學招生,甚至更加殘酷。一不小心,招生人員還可能掉腦袋。

張作霖手下那位人稱「五毒大將軍」的奇將張宗昌,他就干過這麼一件荒唐爛事兒:張宗昌派自己的四個親信去山東開展徵兵工作,可那四個招生負責人活做得不盡如人意,沒招到幾個兵,結果四個人全部被張宗昌槍斃。

招生難!招到優秀學生更難!

不過黃埔牛就牛在這裡:不愁生源。說到這一點,那就得感謝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了,當然也要歸功於孫中山的求變。

孫中山以蘇聯為師,不但獲得了實打實的物質援助,而且在蘇聯或者說共產黨的幫助下,大大提升了幹部隊伍的思想素質。

國民黨的主要領導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放棄了眼睛只向上看的習慣,放棄了對普通百姓的傲慢態度。國民黨開始真心地、熱誠地到基層去,到工人農民中去宣傳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論。

因此,國人開始覺得孫中山、廣東政府代表的是進步和希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時間,「到黃埔軍校去」成了最時尚的口號,無數有志青年紛紛行動。他們或者是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者,又或者是中國共產黨推薦的精英。總之,他們成群結隊地到廣州去,目的只有一個——救中國。

1924年的廣州,精英雲集,正是這些人領銜主演了中國幾十年的近現代史大戲。

黃埔軍校招生不像那些軍閥,是人就招,而是要講條件的。請看黃埔苛刻的入學標準:

標準一,政治合格。

考生得根正苗紅才行。說得簡單點,就是考生得是「本黨黨員」,或者是「認同本黨主張」,又或者由「本黨黨員」推薦。

「本黨」當然是指國民黨了。不對吧?黃埔軍校的學生可有不少共產黨學員,難不成是國民黨代表推薦的?

沒錯,確實如此。那個時候國共是一家人,所以這些共產黨員是有雙重身份的,他們同時也是國民黨員。在國民黨「一大」一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