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稱雄 第九章 孫文尋槍,國民黨起

孫中山,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革命領袖,革命三十餘年,屢敗屢戰。基本就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偉大。

一個人可以被擊倒一千次,但只要他有勇氣第一千零一次站在敵人面前,他就不算失敗。很顯然,孫中山就是這個敢於再次站在敵人面前的勇士,而且他越敗越勇,每當再次站起時,都會變得更加強大,讓他的敵人更加敬畏。

陳炯明的叛變對孫中山的打擊很大。在他看來,利用軍閥打軍閥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回到上海後,儘管孫中山很疲憊,但他還是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革命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其實他心裡早有答案:找一個可靠的、強有力的外國援助。所以他現在所思考的問題是:哪一個國家能給予可靠、強有力的幫助,且能切實做到?他認為是蘇俄。

在革命生涯的不同時期,孫中山曾向不同的大國求助。其實早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他就派出幾個探路者,希望能與蘇俄進行合作,希望這個新型的革命國家能在軍事上幫助他、引導他,可蘇俄沒有答允孫中山。

這很正常,畢竟雙方實力差距太大,而合作往往是在雙方地位或實力相近的條件下進行。就好比現在你給李嘉誠寫一封信,說你要與他進行商業合作,請他先贊助你一些錢,他不告你訛詐就不錯了。

直至1921年12月,剛參加完中共「一大」的馬林受共產國際委託,才與正在籌備北伐的孫中山見了一面,做了一些正式交流。

馬林向孫中山介紹了蘇俄革命的情況。從馬林口中,孫中山才對共產主義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才知道中國有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也向馬林談到了自己的階級成分問題,他說我生在貧農家庭,完全是無產階級的人,能理解共產主義。

馬林很滿意這個答案,當然,孫中山的熱誠款待與謙和也給馬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馬林回去後,在遞交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說:國民黨的頭頭們大都是同情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而且總是站在工人一邊,一點也沒有表現出為資產階級吆喝的意思。在報告結尾,他下了如此的結論:我們應該力挺國民黨,至於目前力量弱小的中國共產黨,最好的出路也許就是加入國民黨。

儘管馬林通過共產國際做了很多努力,但孫中山已經等不及馬林的迴音,他關心的是如何快速搭上蘇俄這條線,如果能爭取到蘇俄的援助,應該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這時候,有人建議孫中山可以主動聯繫一個人,此人叫越飛,蘇俄駐華全權代表。

越飛是1922年8月12日抵達北京的,他來中國的目的是與中國建交。

蘇俄這種新生國家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被世界孤立的狀態。而莫斯科的解決辦法就是「送大禮」外交,說白了就是到處尋找同情蘇俄的大力人士,找到後即以好處為誘餌,勸他們成為蘇俄之友。

越飛也給中華民國帶來了好處——承諾放棄俄國在華特權、租界和剩下的「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賠款),但這點好處相對於中蘇兩國在外蒙古的領土之爭完全不夠看。

北洋政府認為外蒙古是中國的領土,前後數次破壞俄國分裂外蒙古的圖謀。但可惜的是,俄國、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分裂外蒙古之心不死,發誓要把陰招進行到底。於是,蘇俄紅軍於1921年7月在外蒙古扶植起了一個傀儡政權。

儘管如此,越飛在北京還是先後聯繫了兩個人,畢竟人都來中國了,差旅費也花掉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且把死馬當活馬醫吧。

越飛先是聯繫上了中華民國外交總長顧維鈞。

顧維鈞和唐紹儀脾性相投,翁婿二人脾氣都很強硬。顧維鈞對越飛說:你們先從外蒙古撤退紅軍,咱們再談建交的事情。

越飛當然不會答應顧維鈞,於是他轉而聯繫吳佩孚,吳佩孚直接拒絕了越飛的提議。畢竟蘇俄與西方為敵,而直系已經有了英、美兩大讚助商,為了一張看不見的餅失去已有的支票可不值得。

就在越飛失望的時候,孫中山的使者上門來了。

使者肩負的任務並非說服越飛同意雙方建立正式合作關係,畢竟國民黨現在連塊根據地都沒有,拿什麼去跟蘇俄合作?使者最現實的任務是邀請越飛派遣代表去上海與孫中山接洽交流。

這個要求當然沒有問題,蘇俄使者在8月25日抵達上海。沒想到蘇俄使者到達後不久,老熟人馬林也來了。

孫中山視之如甘霖,親命蔣介石招待,並很快會晤蘇俄使者及馬林等人。

雙方進行了深入交流,談到了若干重要細節。蘇俄一方傳授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奪取政權,是因為擁有兩大法寶。

第一大法寶是堅定的群眾支持。他們用廣大勞動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對方樂於接受的道理,發動了最廣大的底層群眾。

第二大法寶是忠實的軍隊支撐。只有用「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軍隊,才知道自己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這樣的軍隊才會是戰無不勝的軍隊。革命其實就是建立屬於黨的武裝,就是發動群眾,就是暴力奪取政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他們用血的代價換來的經驗。

這番話就如一道撕裂黝黑蒼穹的閃電,既讓孫中山為之目眩神迷,也徹底驚醒了他!

孫中山頓悟了。

國民黨走的是精英路線,很少去接觸普通民眾,普通民眾的心聲自然很難反映到自己這裡來,那自己怎麼去贏得百姓的支持呢?反袁的「二次革命」不就被老百姓誤以為是武裝叛亂嗎?

而且自己一直都沒有重視對軍隊進行革命主義教育和愛黨思想改造,以致自己沒有一支忠誠的革命軍隊,被迫利用一個軍閥打另外一個軍閥,彼此間是純粹的利益驅動,哪裡談得上半分忠誠,焉能不敗!

孫中山意識到,自己現在必須以蘇俄為師,建立屬於黨的武裝,暴力奪取政權,這才是可行之路。

可他也知道,這是一個大工程,沒有外力的援助是很難完成的。可他更明白,儘管他很需要蘇俄的幫助,但是若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說明國民黨的價值,蘇俄是不會跟沒有利用價值的勢力合作的,即便是能合作,對方也會提出十分苛刻的合作條件。

因此,孫中山在跟汪精衛、胡漢民、蔣介石、張靜江等人商量過後,決定走一步險棋——趕走陳炯明,拿下廣東,然後邀請越飛南下洽談正式合作。

孫中山沒有必勝的把握,不過要想在不損害自己的合理利益的前提下拿到蘇俄援助,就必須這樣做,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冒險!冒險並不是孫中山的喜好,而是他的天性,就好像他血管里流著的血一樣。

但孫中山手中可用的隊伍就只有那兩支被陳炯明打殘後正在廣西、福建休整的北伐軍,這如何能夠打敗陳炯明?

孫中山想了想,還是只能走老路子,收買軍閥做僱傭軍,合縱連橫,借力打力。孫中山調查後發現,從廣西、雲南一帶收買軍隊比較現實,一是其地理位置離廣東比較近,二是這兩個地方有一些小軍閥已經快混不下去了,收買的代價比較小。

於是孫中山派出使者去聯絡這些潛在的客戶,幸運的是,很快就傳回了好消息。

以劉震寰、楊希閔為代表的不少桂系軍閥、滇系軍閥願意接受收買,他們願意組成滇桂聯軍討伐陳炯明。這支聯軍大約三萬五千人,裝備甚差,訓練也很差,好在陳炯明麾下那支流失了太多英才的粵軍也稱不上精銳,再加上在廣西、福建休整的北伐軍,對付陳炯明應該差不多了。

萬事俱備。

1922年10月中旬,孫中山將北伐軍改名為「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司令,蔣中正為總參謀長,劉震寰為西路討賊軍司令,兩路夾擊陳炯明。

討伐革命的叛徒陳炯明!出發!

東路討賊軍是背水一戰,只許勝不許敗,而西路討賊軍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因此戰鬥意志非常旺盛。而陳炯明先生就不一樣了,他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怎麼也沒有想到孫中山居然敢打回來:就那麼一堆殘兵敗將,居然敢冒犯自己的虎威?

孫中山有心算無心,打了陳炯明一個措手不及,東、西兩路討賊軍順利挺進粵境。

三個月後,歷經苦戰的討賊軍終於打開了通向勝利的大門。粵軍中的一些牆頭草見勢不妙,迅速將槍口對準了曾經的戰友,陳炯明眾叛親離,一敗塗地。

1923年1月15日,陳炯明宣布認輸,辭掉所有的職位,帶領殘兵敗將退守老家惠州一帶。

躲到一邊休養生息的陳炯明先生顯然並未輸得心服口服,但孫中山也沒有不依不饒痛殺落水狗的打算,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把陳炯明趕回老家做宅男之後,廣東在名義上回到了孫中山手中。為什麼說是名義上呢?

因為孫中山真正能掌握的廣東只有廣州周邊地區,大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