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稱雄 第四章 大家一起來護法

解散國會、廢除約法,馮總統與段總理是滿意了,可他倆忘了這天下還不是他們完全說了算。

至少孫中山就立馬錶示了不同看法,還有雲南滇系掌門唐繼堯、廣西桂系首領陸榮廷也是持趁火打劫的態度。

當初「府院之爭」時,孫中山也支持黎元洪,反對對德宣戰。

孫中山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他支持憲法的權威性。憲法規定總統在對外媾和、宣戰這種事情上擁有決策權。而段總理恨不能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說了算,這讓崇尚法治的孫先生很不滿意,於是他勇敢地站到了黎總統這一邊。

只是孫中山沒有想到,這次站隊居然還有好處費可拿。德國政府在發現他反對對德宣戰後,為了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力達到破壞中國對德宣戰的目的,密贈其一大筆活動經費,請他出手幫忙。

關於活動經費的具體數目,有說兩百萬馬克的,也有說一百五十萬馬克的,但不管怎樣,按照當時的匯率和購買力(馬克大概稍低於美元)來看,這都是很大一筆錢。

總之,這時候孫中山手頭有些錢,有錢總是件好事。

張勳一復辟,孫中山就忙著組織討逆軍,拿出一筆錢給海軍司令(海軍總長)程璧光做軍費,請其率海軍第一艦隊加入反覆辟大軍,相當於請了一支僱傭軍。

什麼時候冒出了一個海軍第一艦隊?

前面說過載灃將南、北洋水師改造成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的事情,不再贅述。袁世凱上台後,又把這兩支海軍合併,分成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力量都在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僅僅是一些巡防長江的小型炮艦,練習艦隊就不用說了。也就是說,只要搞定了第一艦隊,就相當於搞定了整支海軍。

1917年7月17日,孫先生帶著從法國趕回來的汪精衛、財政總管廖仲愷等人乘坐僱傭軍的「海琛號」軍艦從上海南下抵達廣州。

不是應該北上嗎,怎麼還南下?

這是因為早在反袁護國時,孫中山就與南邊的那些軍閥勢力取得了聯繫。張勳復辟時,孫中山依然希望藉助南方軍閥的勢力打倒張勳。可孫中山還沒到廣州,張勳就完蛋了。

真是白折騰!德國人讓做的事還沒做,一切就已結束,那德國人給的活動經費是不是也會要回去?孫中山當時認定這筆錢就此打了水漂。沒想到峰迴路轉,段祺瑞、馮國璋又送上門來,居然廢棄了《臨時約法》和國會,這與張勳何異?孫中山和同志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義憤填膺。

該如何是好?孫中山對此有些頭疼。還是武裝擁護約法吧。反正也不是頭一次革命,鬧了這麼多年,同志們也算看清了,北洋政府就沒什麼好指望的,還不如自己單幹,另立政府,來個開天闢地!

這個想法很簡約,卻也很有吸引力。

這不,孫中山剛告訴陸榮廷、唐繼堯,這二位就迅速拍板同意。

可這二位不是為了護法,而是他們想鬧分裂搞獨立。畢竟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威作福,比聽北京政府的頤指氣使強得多。可讓他們直接對抗北京政府,對抗北洋軍,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正好這時候孫先生來了,他的號召力巨大,他是民主革命領袖,還是前任大總統,現在他不是號召護法嗎?好啊,咱們也擁護護法,名正言順地繼續獨立。

孫中山得到陸榮廷、唐繼堯和海軍司令程璧光的支持後,底氣自然就足了,於是向那些被前任總統袁世凱炒了魷魚而無事可做的國會議員發出邀請:請你們南下護法以振國紀,食住行的費用你們不用擔心,我有錢,只要你們肯來,食宿行我來安排。

到8月時,來到廣州的國會議員已經有一百五十多人,其中還有些老熟人,比如伍廷芳、唐紹儀等。雖然還不夠法定人數,但非常歲月行非常之事,一切從簡。孫中山決定先把會開了,咱這個國會就叫「非常國會」,咱這個政府就叫「非常政府」。

人雖然不夠,但會開得挺成功,憲法製作得挺正式,比北京政府的那一套專業得多。

隨後又進行了選舉,「海陸軍非常大元帥」的位置自然非孫中山莫屬,而孫中山也沒忘記給追隨自己多年的汪精衛留一個位置——大元帥府秘書長。

當然,孫中山也得給這次支持自己護法的軍閥們以回報,人家好歹也是為了正義的事業對抗強大的中央政府。不過孫中山回報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想把唐繼堯、陸榮廷的兩支部隊納入「非常政府」的統一指揮之下,所以唐繼堯和陸榮廷也被選為元帥,只是比孫中山少了一個「大」字。

1917年9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

孫中山身著大元帥的戎裝發表就職宣言,就任軍政府大元帥,正式跟段祺瑞的北京國民政府遙相對峙,分庭抗禮。

美中不足的是,三個元帥只有孫中山一個就任,兩個真正手握兵權的元帥都沒來。

看來人家借你的名義行事可以,受你管轄不幹。

既然如此,這個名義上的廣州軍政府,幾乎就是無兵可用。也就程璧光的那支海軍僱傭軍還算靠譜,收了錢總不能不辦事。

想來想去,孫中山發現還有一支力量可以拉過來。那就是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手下的警衛軍,而且警衛軍的司令還是熟人「殘仔明」。

其實,這個「殘仔明」既不體殘更不腦殘,而且他的身體健康程度和智力發育水平遠超普通人,只是他的廣東老鄉都這麼叫他。怪哉,真是怪哉!

「殘仔明」大名陳炯明,是前清秀才,還是同盟會會員,當年跟著黃興參加過黃花崗起義,也算是孫中山曾經的下屬。

孫中山之所以有信心把朱慶瀾和陳炯明拉到自己這邊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朱慶瀾希望借孫中山之手對抗陸榮廷,老陸這個人經常欺負他。

其次,孫中山和陳炯明私下長談過一番,「殘仔明」沒有忘記自己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和肩負的革命使命,願意跟隨孫中山東山再起。

在費了一番口舌之後,孫中山總算是把這支警衛軍給拉了過來,他麾下終於有了一些力量。

當然,這支警衛軍的戰鬥力比較差,畢竟他們只是警衛隊,工作業務以執法為主,至多算是正規軍的後備役,要上戰場的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實踐,這也就意味著孫中山短期之內只有程璧光的海軍可以用,憑這種實力恐怕對付不了北京政府吧?

不必太悲觀。當年的護國戰爭,蔡鍔只有幾千兵馬照樣敢反,照樣獲得成功。連蔣介石先生也覺得此事大有可為,於是他開動腦筋,細細推算,連續熬夜,終於完成了成名作——《對北軍作戰計畫》,他在文中告訴孫中山:我方佔據局部人數優勢和地利,北洋軍是紙老虎,不可怕,證據有二。

其一,雖然北方政府的軍隊數量在三十萬以上,但是大部分人馬都要駐防各地,實際能夠參戰的最多不過六萬,因此雙方差距不大,甚至我方兵力還佔優,因為北洋內部利益糾結不斷,在這六萬人之中,願意為段祺瑞冒死南犯的人又有多少?

其二,硬實力方面,北洋軍的優勢在於武器裝備,而我軍的優勢在於北洋軍對南方的地理和氣候不太習慣。所以我們只要堅持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打勝仗的希望是很大的。

由於感到此計畫有所不足,蔣介石後來特地補了一份《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畫》,大意是說雖然我們的口號是北伐,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真的出兵北上中原,我們也可以伺機分兵奪取福建一帶,擴大大本營的地盤,招兵買馬。做好這一切之後,再根據情況伺機北伐。總之,我們應該先練好內功再走下一步。

這兩份計畫,覆蓋面廣,考慮詳備,環環相扣,正是蔣介石數年之後北伐作戰計畫的翻版。作為一個並未接受過系統性軍事戰略教育的人,居然擁有如此高明的眼光,足以證明蔣介石不凡的軍事天分。

孫中山看到這兩份十分高明的作戰計畫書以後,大喜過望,深為陳其美有這樣的義弟而高興。他向來不吝惜給有才能的人以表現機會,於是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參軍(作戰處參謀),接受李烈鈞的領導。

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對年僅30歲的蔣介石來說,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從此,汪精衛、蔣介石在這個並不穩定的軍政府中開始了他們的共事生涯。

軍政府一成立,孫元帥就電告天下,否認馮國璋為總統,宣布段祺瑞為叛逆。

北京的那二位收到消息之後,生氣是一樣一樣的,可是對策截然不同。

段總理執意「武力統一」,就你們南方那點兵那點將,竟然膽敢藐視中央政府,向我強大的北洋軍叫板,我直接平了你!段總理潛藏在內心的真正想法是:孫中山,謝謝啊,謝謝你在我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之後,給我武力統一中國的機會。

而馮總統主張「和平統一」,咱們安撫一下南方各派,求同存異,不要動不動就拿刀動槍說事。其實馮總統的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