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稱雄 第三章 皖系當國

在一個人57年的人生中,83天不過是轉瞬而已,可誰能想到這短短的83天竟然定格為永遠。袁世凱的死,不僅再無機會洗清自己「竊國大盜」的惡名,也引發了一個最迫切的問題:由誰來繼任袁大總統空出的職位?

要論實力,北洋二號人物皖系掌門段祺瑞當仁不讓。

若按照約法——副總統接任大總統,或按照名分——袁世凱遺囑令黎元洪接任,由黎元洪接任總統,遠比段祺瑞名正言順。

此刻的段祺瑞同志,思想鬥爭也很激烈。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十分躊躇:到底是不講道理——乘勢拿下,還是講道理——拱手讓人?

段祺瑞心裡清楚:論實力,自己完全可以強登總統之位;但是,若強行上位,非但護國軍不答應(此時護國軍一方還沒有同意談和),馮國璋也未必會讓自己如願。既然如此,倒不如順水推舟,讓沒有實力的黎元洪做個名義上的大總統,實權則由自己掌握,還可以落個顧全大局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既然老段想通了,事情就好辦多了。

1916年6月7日,被袁世凱軟禁了近三年的黎元洪終於逃出囹圄,正式出任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隨後,黎大總統投桃報李,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國務總理相當於內閣總理,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

新領袖段總理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袁世凱的總統制政體改回到民國初年的內閣制政體。段總理這麼做不是因為他高風亮節,而是因為有兩個理由必須這樣做。

一方面,護國軍以及孫中山要求北京政府必須恢複《臨時約法》,恢複國會,組織新內閣,要不然他們就繼續鬧獨立,不歸附中央。一句話,一切都要回到民國初年,即不點名地要求實行內閣責任制。

另一方面,內閣責任制對段祺瑞很有利。內閣制下,內閣總理說了算,只有少數事情需要總統簽章。

既能讓南北停戰一統,又能得到實惠,還有什麼理由不改?

於是段總理一上台,在高呼同意內閣制、恢複內閣制的同時,又順道霸佔了一個職位——內閣中的陸軍總長。段祺瑞對於掌握軍權的陸軍總長一職向來是當仁不讓。

內閣制恢複以後,各省取消了獨立,護國戰爭到此結束,老百姓盼望的和平日子又到來了。

在這皆大歡喜的時刻,兩位偉大的鬥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們二位是湖南人黃興和蔡鍔。42歲的黃興於10月31日、34歲的蔡鍔於11月8日離民國而去,兩位均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

蒼松翠柏伴青史,蒼天含淚悼英魂。

他們的英靈、他們的奮鬥精神絕不會隨歲月遠去!

……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聰明如黎元洪大總統也不能免俗。

黎大總統上台不久,就辦了一件實事:狠抓精英教育。他大膽起用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出任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校長。隨即,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梁漱溟等百年難遇的學界大師齊聚北大,一時間群星璀璨,揭開了以「民主」和「科學」為主題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儘管黎大總統為偉大的新文化運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他的心情依然快樂不起來,因為有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

干這種缺德事的人,就是他的剋星——段祺瑞和徐樹錚。

1916年的下半年,是段祺瑞先生的幸福季節。因為從實權上講,他坐實了中華民國武林盟主的寶座,是中華民國第一人。

然而事業順風順水的段總理有些得意忘形,他老覺得自己有槍杆子撐腰,完全不把黎總統放眼裡。尤其是在國家大事上,段總理既不在事前向黎總統請示,也很少在事後跟黎總統彙報,視對方如擺設。

段總理的手下也有樣學樣,尤其是「囂張先生」徐樹錚,完全不正眼瞧黎總統,只拿對方當蓋章機器。

有一次,徐先生拿著閻錫山先生的一份人事變動文件讓黎總統蓋章。黎總統只不過覺得有幾個人名比較陌生,便隨口問了幾句。這下可惹到了徐先生,在他看來,黎元洪無疑是在質疑段祺瑞和他的決定。徐先生一不高興就愛耍囂張,於是根本不顧組織紀律,訓斥道:「你只用負責蓋章,不必管那麼多!」

黎總統當即氣得臉色發白,血氣上涌。不知道事後有沒有吐血。

雖然黎總統在北京孤家寡人,無兵無將,權力也沒有段總理大,看起來似乎只能裝孫子了。但凡事都有個度,不能太過囂張,兔子惹急了都咬人。再好的脾氣也不能忍受此種屈辱。

逐漸地,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暗鬥變成了明爭。一場著名的權力鬥爭——「府院之爭」就此揭開序幕。

俗話說得好,皇帝不急太監急。所以,太監往往要比皇帝更著急。畢竟為領導出頭,既盡本分又獻忠心,實在是為自己的工作表現加分的不二法門。

黎總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物——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丁佛言)。丁秘書雖然不是太監,卻比太監更著急。見總統如此受辱,丁秘書便聯合敵人的敵人——跟徐樹錚不對付的內務總長孫洪伊,正式向國會提出劃分總統府與國務院許可權。

這一提議踩痛了段總理的尾巴。反了你們,居然想削弱我的權力,敢給我段祺瑞下絆子,我先把你們給免了!

於是段總理把丁世嶧、孫洪伊的罷免令送到了黎元洪面前,意思是讓他簽字。黎總統好歹是一名軍人,保護自己的人自是義不容辭,於是強硬回覆段總理:「這麼做不好吧!這個字我不能簽。」

段總理可不是善茬,見黎元洪不上道,便公然撕破了臉:「要不罷免那兩個人,要不我辭職!」

尷尬時刻,和事佬徐世昌、王士珍出現了。在此二人的建議下,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同時免去丁世嶧、孫洪伊和徐樹錚的職務。

這之後,事情才告一段落,其實還是黎總統吃虧。

不過通過此事,我們看到了制度的好處。段祺瑞是兵強馬壯,但只要他不明著推翻共和政體,那就得按照程序走。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話說袁大頭死後,日本人就搭上了貌似最強大的段祺瑞,他們想把段祺瑞扶植成自己在中國的代言人,而段祺瑞也急於尋找一個強援,於是乾柴烈火,你情我願,雙方立即結合了。

段祺瑞和日本人湊在一起後要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德宣戰。

日本起初是反對中國參戰的,但後來事情出現了變化。

隨著戰局的發展,英、法兩國迫切地希望中國參戰,因為中國可以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去解放他們的勞動力,以此解決兩國兵源不足的問題。英、法的面子,當時的日本還是要賣的。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通過利益交換,已經在背地裡與四大協約國(英、俄、法、意)達成了共識:一戰結束後,一旦廢除中德之間關於山東問題的條約,就由日本來繼承這個條約里的內容。再加上袁世凱在《民四條約》中也同意了這一點,因此中國參戰與否不會影響日本把好處吃到嘴裡。

由此,日本改變了主意,同意中國參戰,順便踩著德國人的腦袋和段祺瑞的肩膀撈些其他的好處。

而段總理也曾以秘書給領導代筆寫報告時的嚴謹態度細心琢磨過參戰對己對國有啥好處,經過反覆思考,他認為協約國一方獲勝已成定局,此時中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宣戰會有兩個好處。

一是可以減少一部分《辛丑條約》賠款,因為德國和奧匈帝國打了敗仗,中國作為戰勝國,自然可以藉機終止賠款。

二是可以藉此討好日本,借些錢花花。於國,應付政府財政危機;於己,搞軍備競賽提升武力值以統一中國。

因此,段總理決定按照日本人的意思,向德國宣戰。

而黎總統自從上次略輸一籌之後,也打定主意給自己找一個強援。

放眼天下,能跟段祺瑞唱對台戲的唯有一人,此人就是現在北洋系統的二號人物、副總統(國會不久前補選的)、江蘇督軍兼直系掌門——馮國璋。黎總統聯繫上了馮國璋,開門見山地表示了他對馮掌門的仰慕之情和對段總理的不滿。

馮國璋對黎元洪的示好非常開心:雖說被國會選作了副總統,但自己不能放棄地盤去北京就職。而段祺瑞又太強勢,自己若想不被段祺瑞欺負,就得中央有人照應自己。現在黎總統送貨上門服務,自己有什麼理由拒絕。

於是,馮副總統迅速回應黎總統——高度讚揚完兩人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就表明了願與對方穿一條褲子的嚴正立場。

此二人首先就「向德國宣戰」一事達成了共識。

馮國璋的後台老板之一是美國。在中國對德宣戰的問題上,美國態度曖昧,時而支持,時而反對。這倒不是美國人腦子有問題,而是因為決定政治動向的最終標準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而獲取利益的條件是隨時機變化的。不過此時正逢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