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稱雄 第一章 孫中山召開戰敗總結大會

這邊「反對『二十一條』」、「護國戰爭」等事件跌宕起伏,各種力量忙於角逐紛爭,那邊孫中山先生也沒閑著。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和他的同志們去了日本,而留在國內的同志們又回到了以前那種駕輕就熟的個體戶單幹的模式,遇事就炸,上去就打,打不過就跑。

來到日本的孫中山,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開「二次革命」總結會議。

總結大會的主題不是官場中常見的「壞事變好事」:工作中一旦出了紕漏,重中之重就是組織同志們積極總結,表示大家在這次失誤中吸取到了很多教訓,有利於日後工作的開展,甚至藉機樹典型,表示在這次失誤中,某某同志頭腦清醒、身先士卒,避免了更大損失。

對於此類出事之後不深挖根本原因、不問責相關人員的形式主義,孫中山先生是不屑為之的。

在會議上,孫中山對共事多年的黃興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他說:「克強,都賴你,你反對在『刺宋案』發生後立即開戰,以致貽誤戰機。戰爭打響後,你又說我不懂軍事,阻撓我率軍到南京,結果遺禍匪淺。後來你又不堅守南京,自己一走,三軍無主,最終失敗!」

黃興愧疚地說:「南京失敗,弟應該負責任,萬惡所歸,也甘願接受,對於我去南京代替先生指揮之事,我是怕先生在戰爭中受傷以致影響革命前途,才那樣做的。」

孫中山也覺得自己話說得有點重,於是又好生安慰黃興,總算是把黃興安撫好了。接著孫中山又說:「國民黨黨員思想混亂,黨員各自為政、黨內不團結,不聽我的話,使我的主張得不到貫徹,是『二次革命』失敗的主因。」

這話很多人不愛聽,黃興當即站出來替大家說話:「『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乃正義為金錢、權力一時所摧毀,非真正之失敗,根本不是你說的黨員不聽號令的問題。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繼續維護國民黨,加以整治,力求擴充。」

黃興一席誠懇直言,孫先生並沒有聽進去。

孫中山是個相當有主見的人,你國民黨不是不聽我的嗎?沒關係,反正國民黨也散了攤子,我就另建一個組織,誰想加入我這組織,誰就得按指紋,宣誓效忠我孫中山。

按指紋,還服從個人,這怎麼有些像小混混入幫會啊,是不是弄錯了?

沒弄錯!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手擬定入黨誓約,這個黨叫「中華革命黨」,名字很大氣。

黃興看在眼中,難受在心裡。他也不願意讓步與屈就,於是與孫中山分道揚鑣,遠走美國。算是避免了本就不夠強大的組織繼續分裂,應該說非常顧全大局。

很多人看到這裡,難免心中不安:國父一代聖賢,怎能行事如此霸道?其實,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再者,人無完人,孔子也說「大德無虧、小德出入可也」。

不管怎麼樣,孫先生的革命鬥志並沒有因為一次次的失敗而有所減弱,重新來過就重新來過!孫先生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就是信仰堅定、絕不服輸,必要時破釜沉舟,為遠大目標動用非常手段亦在所不惜。

創業艱難啊!哪怕是孫先生這麼大牌的鬥士,願意跟他按手印入黨的人也不多,還好有那麼幾個鐵杆心腹支撐場面。

陳其美力排眾議,第一個按手印加入。

黃興走,宋教仁死,汪精衛淡出,行事果斷、心狠手辣的陳其美終於熬成了二號人物。可是他並沒有堅持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這裡就順帶提提陳其美的結局吧。

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被刺殺於上海法租界。

這起刺殺案的行動總指揮是張宗昌。此人本為一介草根,卻憑藉以恥為榮、無知無畏的渾人性格,先後在陳其美、馮國璋、張作霖和日本人手下折騰,成為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粗鄙軍閥。

這起刺殺案的背後主使是袁世凱先生。他派張宗昌幹掉其前任老闆陳其美的動機只有一個:報復。一來袁世凱、陳其美兩人已經因為「刺宋案」結仇;二來陳其美暗殺了「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派來的上海軍政大權一把手鄭汝成。

陳其美遇刺後,由於很多人都認為是袁世凱指使張宗昌乾的,都怕被戴上亂黨的罪名,竟然一時無人敢去認屍,唯獨一個瘦削俊朗的小夥子趕了過去,撫屍大哭,並將屍體運回自己家中入殮。

除了第一個按指印的陳其美,接下來加入中華革命黨的有胡漢民、廖仲愷、朱執信、鄧鏗、許崇智。

這個比較陌生的廖仲愷需要提點幾句。此人乃廣東客家人,在美國生活過多年,曾留學日本攻讀經濟學專業,是一名搞經濟的好手,算是孫先生的財政總管。此外,其政治嗅覺不錯,是一名不錯的政治家,他將在今後的革命進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後三人是孫中山麾下少數幾個能拿得出手的將領,不過朱執信幾年後犧牲,緊跟著鄧鏗也被刺殺,而許崇智先生雖然資格很老,帶兵的能力不錯,智略中上,但在女色方面情難自禁,尤其是對鴉片沒有抵抗力,這讓孫先生非常無奈。

雖然後來孫中山又找了一個當時著名的「革命聖人」張靜江幫忙,也未能徹底改善缺乏人手的窘境。

不過,這種局面倒是為一個人的上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下面就隆重請出這個最早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當時的小人物、以後的大人物。

他在刺殺陶成章一案中有過重要表現,而那個為陳其美收屍的瘦削俊朗小伙兒也正是他。他後來統治中國二十餘年,領導中國度過了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他的名字叫做蔣介石。

蔣家與之前講過的袁家不同,做了幾百年的農民,卻沒有出過一個當官從政的人(勝清三百年間未有一人求通仕籍者)。估計要麼是沒錢讀書,要麼是有錢了卻讀不出來。好在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還可以選擇經商。

浙江經商之風始自戰國,清末尤盛,浙商特別是寧波幫也由此興起。位於浙江寧波奉化縣的蔣家正是寧波幫的一員。

興盛蔣家的英雄叫蔣斯千。

蔣斯千同志是一個很有頭腦的農民,他果斷地棄農經商,靠做小生意攢出了第一桶金,並輔以如下兩條致富之道,最終發家。

致富之道一,看準市場。

他開了一家官鹽專賣店——玉泰鹽鋪,這是他的主打生意。歷朝歷代,鹽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資源,屬於管制產品,其開發權和經營權全部歸中央政府。也就是說,鹽這種產品歸國有壟斷,其境況有些像石油之於中石油和中石化。

蔣斯千同志花了很多心思,走了很多關係,才搞到政府的特許經營權。之後他就以鹽作為市場發力點,打開了當地的市場。

致富之道二,產品迎合了消費者需求。

除了鹽,他還兼營大米、面、油、石灰、燒酒等熱門產品,其產品種類之全堪比今天的小型百貨超市。這種貼近生活、產品與本地特點相結合的經營理念,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加上他一貫堅持誠信經營,因此生意在當地十分興隆,蔣家也就此成為鄉里的土豪大戶。

後來,蔣斯千讓二兒子蔣肇聰接班,自己享受夕陽紅去也。

蔣肇聰子繼父業,但他只繼承了老爹的精明,卻沒能繼承做人的誠信。

他能說會道、熱衷鄉里公共事務,年紀輕輕就在當地闖下了「埠頭黃鱔」(形容人無比的油滑、精明)的大名,是當地著名的「兼職律師」。

據說蔣肇聰同志代理案子很有一套,通常暗地裡說動原告和被告參與「競價排名」,逐步提高代理費用,而他就從代理費用中抽出一部分打通官府,自己和官老爺通過吃完原告吃被告,成為官司中的贏家。

蔣肇聰先生也算是小有本事,作為一名沒有垮掉的富二代,他先後娶了好幾個老婆,不過此處我們只關注他的第三任妻子王采玉。

王采玉精通女工,也讀過一些詩書,知道一些聖賢道理,但運氣著實不好,年紀輕輕就子夭夫亡,年輕守寡。在街坊鄰居的非議之下,沒辦法之下躲到一個寺廟帶髮修行。後來她二婚嫁給蔣肇聰。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1887年10月31日,一個男孩出生於浙江奉化溪口,比他多年後的強勁對手毛澤東大6歲。

蔣斯千先生親自為孫子取名蔣周泰,小名瑞元。

蔣斯千不僅是個好生意人,好老闆,還是一個好爺爺。從瑞元生下取名、飲食起居到入塾求學,無不給予入微關懷,給了瑞元一個極其幸福的童年。

蔣肇聰晚來得子,但他肯定沒料到,這個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孩子,日後會成為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人物。

蔣周泰7歲之前的童年生活,是極其幸福的,是無憂無慮的。但這種生活在他7歲那年戛然而止。

7歲那年,祖父病逝。

第二年,父親逝世。

隨後,蔣周泰同父異母的兄弟蔣介卿強行要求分家。王采玉不願與其爭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