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第十一章 「二次革命」那點事

1913年3月21日,正在日本長崎考察鐵路的孫中山,收到了一封來自國內的電報: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被暗殺。

殘酷的事實最能教育人,孫中山終於從鐵路之夢中驚醒過來,立即訂了返回上海的船票,並在四天後趕到上海。

當晚,國民黨高層便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孫中山憤憤地先發言:「這肯定是袁世凱乾的!」頓了一頓又接著往下說,「這一次肯定要武力解決,你們給我組織兩個師的部隊,我要親自打到北京去找袁世凱算賬!」

黃興不等孫中山把話說完就大聲道:「此事萬萬不可,民國初建,人心思定,目前案件的審理對我們有利,我們應該先考慮法律解決。而且現在又沒有證據說是袁世凱乾的,若興兵討袁,就是地方反抗中央,名不正言不順。」

實際上,刺殺案的審理進度非常緩慢。主要原因是相關人員無法出庭:武士英暴卒,洪述祖逃,趙秉鈞「病」……怎麼審!唯一的好消息便是袁世凱迫於壓力,批准趙秉鈞辭職,由段祺瑞代內閣總理。

現在兩位巨頭掐起來了,會議的火暴程度自然也跟著升級。但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不歡而散。

第二天,國民黨的三個實力派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也都電告孫中山,表示絕無實力獨立。

這裡著重介紹一下李烈鈞,此人在接下來的革命歷程中將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而且他還是極少數能一直追隨孫中山的人。

李烈鈞,字俠如,號俠黃,又名協和,江西人,1882年出生,是19世紀的80後。

李烈鈞出生於光榮的革命家庭,老爸是一名光榮的太平天國戰士,因此李烈鈞遺傳了幾分老爸的革命基因——骨子裡熱血得厲害,很講義氣,擅長搞人際關係。

晚清民國時的革命家,參加革命之前的經歷都差不多——考試成績好,然後留洋,歸國創業。

似乎革命家們年少時的經歷看起來不夠刺激,不過也沒辦法,富人子女讀書用錢鋪,窮人子女致富靠讀書。

李烈鈞自然也不例外。他學習成績比較好,後考去日本留學,並在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他去了著名軍校雲南講武堂當教官,由此開始積蓄革命資本的生涯。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烈鈞迅速趕回老家江西,加入倒清大軍,並憑著多年積攢的威望和資歷擔任了江西都督。

話題回到孫中山得知李烈鈞等人不同意自己動武的時刻。

孫中山極為生氣,他沒有想到大家都不聽自己的。可他也沒有辦法,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麼辦?

只能等,等袁世凱出錯。

很快,孫中山等待的機會就到了。

在「刺宋案」陷於停頓的時候,袁世凱正忙著辦一件大事。他在策劃一件大事,那就是已經談了一年多的「善後大借款」問題。

由於民國新立局勢未定,原本應繳納的稅收大都沒正常收取,就是收取了地方也不肯上繳給中央。當然了,地方說自己不是不上繳,是沒法上繳,他們要養民軍,要安撫百姓。

但問題是:地方不繳稅,中央就沒錢。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國家沒有錢總是萬萬不行的。何況民國初建,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裁撤南京、廣東等地的民軍,償還不平等條約賠款,支付政府辦公費用,履行對隆裕、溥儀的承諾……

總之,為了解決因為革命產生的或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1912年2月底,袁世凱開始讓內閣向西方列強的銀行申請貸款。

有經驗的同志們都知道,找銀行貸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國力貧弱的中華民國向西方列強借貸,這中間牽扯的利益干係太多。所以中華民國的前兩屆內閣都沒有搞定此事。

在討價還價一年多以後,借款一事終於讓趙秉鈞內閣給完成了。

1913年4月26日晚,財政總長周學熙、外交總長陸征祥在北京滙豐銀行大樓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代表進行最後的談判。

談判進行得很艱苦,雙方代表一直談到三天後的凌晨,才議定各項具體條款。

雖說借款不多,只有兩千五百萬英鎊,但是黃世仁在楊白勞面前還是很有權威的,「善後大借款」附加了很多條件。

首先,必須以中國鹽稅、海關稅作為擔保。

其次,銀行團享有各種優先權、監督權、審核權、用人權,等等。

當時的百姓也不懂什麼國際會計原則,驚呼這些條款為「賣國」,斷不可行。

一般人這麼想也就罷了,可是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國民黨也這麼想,那就大事不妙了。

孫中山、黃興等人發電報斥責袁世凱違法借款,藐視立法機關,意欲擴軍備戰,紛紛興師問罪。

尤其是孫中山,還說了一些刺激袁世凱的話,比如,「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必以前次反對君主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

其實大部分人經過理性思考後,便會知道借款是擺脫財政困境的必然,可國民黨不這麼想。

袁世凱看到國民黨人發來的電報後,很是惱火。最近一段時間,從內閣黨爭到宋教仁刺殺案再到善後借款,國民黨人實在是太不給他面子。因此,面對孫中山等人的詰問,他也就乾脆撕破了臉皮。

袁世凱非但不理睬國民黨人的抗議,反而氣勢洶洶地斥責孫中山:「我現在算是看透了,你們這些人左也是搗亂,右也是搗亂,除了搗亂,你們就沒有別的本領。什麼『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你真是決心跟老子干呢!我可以告訴你,我袁世凱就不能聽人搗亂,你孫文若敢動槍動炮,或另行組織政府,我就發兵征伐,絕無姑息養奸之餘地。」

正在擬稿的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遲疑了一下說:「大總統,這樣說是不是太直接了點?」

袁世凱氣呼呼地答道:「就這麼說,我對這話負責!」

這場起因於「善後借款」的嘴仗,標誌著袁世凱與孫中山的正式決裂。

兩人從握手言歡到刀鋒相向,時間不到一年。

既然徹底決裂了,那就唯有兵戎相見。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袁世凱先動手。他先是收回黃興的陸軍上將軍銜,免掉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這三個握有軍權的國民黨實力都督,隨後滿世界通緝陳其美。

袁世凱為何要特殊「招待」陳其美,難道他知道陳其美在「刺宋案」中沒幹好事?真實原因,不得而知。

如此一來,南方的國民黨人也只能起而應戰。

7月13日,李烈鈞成立江西討袁軍並發布討袁檄文,宣布江西獨立。

由此,「二次革命」正式爆發。因為這一年是癸丑年,所以此戰又稱「癸丑之役」。

兩天後,黃興趕到南京,並立即在他上次整編出來的精銳部隊——第八師的基礎上組織討袁軍。隨後,黃興趕跑江蘇都督程德全,佔領南京,宣布江蘇獨立。

安徽都督柏文蔚也在隨後宣布獨立。

由此,安徽、江蘇、江西構成掎角之勢,直面北洋勢力。

有李烈鈞、黃興、柏文蔚做榜樣,廣東隨之宣布獨立,上海陳其美、福建許崇智、四川熊克武也誓師反袁。

表面上看,反袁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其實仔細分析過後就會發現,反袁聯盟十分脆弱,不堪一擊。

一、沒錢。

這是個大問題,沒有錢,槍炮就沒有彈藥,士兵就得餓著肚子,戰鬥就不能繼續下去。

二、不得民心。

在民國建立後,反對武力解決問題已成為當時國內的普遍輿論。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市井平民並不懂得什麼革命大義,他們只希望能過幾天太平日子。

因此,對這次由信念最堅定的國民黨人以「刺宋案」、「大借款」為借口引發的內戰,大部分國人都不予理解,也不予支持。

一向開明的雲南都督蔡鍔也站出來反對:「總統如果有謀叛行為,應由臨時參議院彈劾;政治上有過失,則由國務院負責。動武就是叛亂,是國家公敵。」

三、革命軍力量分散,各自周圍都有強敵,無法互為後援。

像陳其美要應付浙江都督朱瑞的攻擊,廣東要應付廣西陸榮廷的進攻,而四川熊克武那裡勢小地偏,對大局無甚影響。

四、革命軍內部素質參差不齊,思想也不統一,軍官投敵、軍隊嘩變屢有發生。就這種水平的戰鬥力,能打勝仗那就是怪事。

國民黨在財力、軍事實力、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都不佔優勢,「二次革命」的結果可想而知。

袁世凱的軍事安排是這樣的——北洋軍兩路分進,一路以湖北為基地,進攻江西和湖南;另一路以徐州為前沿,向安徽和江蘇進軍。湯薌銘率海軍沿長江策應。

戰事的進展,完全符合之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