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平天國不太平 橫掃南國

六大核心歸位,三千鐵杆會眾在手,看起來洪秀全馬上就要造反了,很多書里也都是這麼寫的,在那些書裡面,洪秀全被塑造成一個天生英雄的形象,天生英雄的洪秀全看到了鴉片戰爭後兩廣地區民不聊生的現狀,感受到了清朝的腐朽和麻木,於是創建拜上帝教,高舉反清大旗,表現了他徹底的革命性等。

這絕不是真實的洪秀全。洪秀全絕不是什麼天生的英雄,真實的洪秀全只是個普通凡人,正常人有的弱點他都有。而作為一個正常人,在做出一個可能會掉腦袋的選擇時,是絕對不會如此輕率的。

事情的真相是洪秀全是被順水推舟地一步一步逼上了梁山。

當時,拜上帝教的會眾會定期搞團隊建設(團營),在今天看來,這僅是一種宗教活動罷了,但問題是:一大群貧苦人民一起搞一個狂熱的宗教活動,人多勢大之後,再加上平時受夠了官府和本地人的欺壓,於是難免情緒激動,情緒一激動就會做出一些鏟富濟貧、吃大戶的激烈行為。

雖說廣西的官府統治力量不夠,但官府也不可能放任他們聚眾滋事不管,所以有時就會調兵彈壓,衝突就這麼產生了。

1850年12月,拜上帝教團營史上最大的一次衝突產生了——拜上帝教教眾在廣西金田村團營時,剛好碰到一些不開眼的官兵試圖向一些身為拜上帝會會眾的燒炭工人強索非法捐稅,衝突爆發了,官軍被打死、打傷數百人。

這一下不反都不行了。

事情緊急,不過好在洪教主的37歲生日就要到來了,乾脆就借這一天的彩頭正式造反吧!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

拜上帝教在廣西金田村舉事,以「太平」為號,洪秀全自封「天王」,太平天國自己的史書稱之「萬壽起義」,也就是教科書上說的「金田起義」。補充一句,有學者認為舉事的具體時間還值得商榷,這裡姑且採用主流觀點。

敢亮出旗號造反,那就得有應對政府大軍圍剿的辦法。

太平軍的辦法就是且戰且走,以戰養戰,在戰鬥中錘鍊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

什麼樣的軍隊最有戰鬥力?不是擁有優良武器的軍隊,也不是人數眾多的軍隊,而是有信仰的軍隊。如果將士們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只是為了吃飯掙錢而打仗,那麼肯定沒有戰鬥力,失敗是必然的,這與人數和武器裝備無關。

這時的太平軍將士大都是拜上帝教的忠實信徒,他們深切地相信自己敬愛的洪教主是由上帝派來凡界消滅不公平的,如果自己為了這個事業獻身的話,自己將升入天堂永遠與上帝同在。

因此,有著共同信仰的他們凝聚力極強,能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爆發出極大的能量,所以人數不多、武器裝備也很粗劣的他們卻將人員武器裝備都遠遠勝過他們的清軍斬落馬下,屢戰屢勝。

當然,勝利來得這麼快跟另外兩個原因也有些關係。

首先,他們的對手綜合素質太差。一來接替林則徐的欽差大臣李星沅雖然寫道德文章的水平不錯,但打仗是個外行,最要命的是喜歡瞎指揮是他最大的樂趣;二來清軍將士大多是沒理想、沒道德、沒文化、沒紀律的「四沒廢才」。

其次,太平軍的口號「均田以賑貧窮」很有吸引力,能引起廣大沒有土地的農民朋友們的共鳴。所以為了有地種,混口飯吃,越來越多的農民在中途加入太平軍的隊伍。

太平軍雖然節節勝利,但對洪秀全來說,勝利的代價太昂貴了。

1852年6月,洪秀全的摯友和最忠誠的戰友南王馮雲山戰死,壯志未酬。馮雲山的死對洪秀全的影響無法估量。

同年12月,西王蕭朝貴戰死。

他們的死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的死換來了太平軍的繼續前進。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入南京。

江南經濟發達,物產豐富,便於籌糧籌款,亦能割斷清政府的財稅來源,所以洪天王把南京改名為天京,並定都於此。

但洪秀全萬萬想不到,這輩子他再也沒有機會走出南京。

就在洪秀全忙於建都、封賞的相關重要工作時,咸豐皇帝送了他一份大禮,一個由清軍做成的籠子。

咸豐令以綠營、八旗為主力的清軍於江蘇建立江南大營、於浙江建立江北大營,在南京周圍編織了一個大籠子,咸豐要把太平軍囚在籠子里,太平軍的破壞能量太大了,絕不能放虎歸山。

太平軍事實上的一把手楊秀清自然也不會束手待斃,在經過周密準備後,楊秀清兵分三路反攻清軍。

第一路是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兩萬偏師——北伐軍。李開芳、林鳳祥是來自強力「黑社會」組織天地會的悍將,他們的使命是把戰火引向華北、引向北京,替南京城裡的太平軍分擔壓力,順便學學朱元璋由南統北,看看有沒有去風水更好的北京成就帝業的可能性。

孤軍向北,深入敵境,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缺乏補給和支援,全靠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序幕拉開之前,北伐軍的結局,實際上已經註定。

這支孤軍深入的北伐軍雖然殺得清軍屁滾尿流,一路打到天津。但北伐軍在天津城下遇到了一個無法戰勝的對手——北方的酷寒。如果是與清軍作戰,還可以想辦法鼓舞士氣,但面對這種防無可防、攻無可攻的酷寒,在孤軍深入後繼無援的條件下,沒有任何解決辦法。

軍無鬥志,軍心迅速渙散。

人心散了,地利也不在北伐軍這一邊,華北平坦的地勢,特別適合清軍「戰神」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作戰,在騎兵的衝擊之下,北伐軍沒有任何機會。

1855年,北伐軍全軍覆沒。

第二路是以丞相胡以晃、石達開先後為主帥的西征軍,他們的使命是佔據長江中上游,據長江天險以保東南半壁江山。

西征軍出兵初期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對手,陸續攻下重鎮安慶、九江、武昌,將湖北、江西納入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不過西征軍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他們就要對上宿命中的對手——湘軍。

第三路則是由坐鎮大本營的楊秀清指揮的太平軍主力,楊秀清親自對付清軍江北、江南大營,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感謝眾多太平軍普通將士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奉獻精神。

感謝以石達開為首的日夜堅守在第一線的眾將領,發揮哪裡需要哪裡搬的革命精神,衝鋒在前,撤退在後。

感謝北伐軍分擔了清軍火力。

歷經三年鏖戰,1856年,楊秀清指揮太平軍擊敗清軍江北、江南大營。

至此,太平天國佔據長江以南大部,與清朝劃江而治,國勢升至巔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