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時代的另一面:漢景帝家事 景帝之死

回顧漢景帝的一生,儘管其政績並不像他父親那樣突出,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公元前141年二月六日,劉啟被葬於陽陵。景帝時代的大幕落下,唯有餘輝映襯著咸陽原上陽陵的影子,見證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遠去,遠處,驪歌凄凄。

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十月,天有異象,日月都變成了紅色。

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雷聲轟隆,太陽變成了紫色,金、木、水、火、土星全都違背了原來的運轉方向,向太微垣靠近,月亮也從太微垣中穿過。太微垣在古人眼中是天堂的象徵,這些異象往往預示著災難。

正月十七日,十六歲的太子劉徹舉行了加冠禮,這一方面標誌著太子成年了,另一方面也標誌著劉啟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失去了信心。

十天後,劉啟去世。

劉啟的遺詔講了三件事:

第一,諸侯王以下所有要繼承父業的兒子每人要被賜予一級爵位;

第二,天下的百姓每人賞賜以百錢;

第三,宮中侍女一律放出宮門送回老家,同時免除她們終生的賦稅。

劉啟遺詔的內容比他父親劉恆的遺詔簡要許多,沒有了劉恆的那些啰啰唆唆的話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同時,它也沒有劉恆詔書那樣口氣誠懇,情感真摯,而更像是在走流程,做樣子。帝王遺詔,多數要抒發情感並表達對百姓的關懷,而劉啟的遺詔卻只有三言兩語,可見他對這件事根本就很不屑,至少是不重視。

一切都在說明,劉啟並不具備他父親那樣相對開明的胸襟。

劉啟一生出眾的地方相較於他的父親並不太多,但並不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在處理王國問題上,劉啟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並改變了王國制度,具體來說大的措施有三點:

第一,他加大了對關東國家的敵視政策,比如遵從御史大夫衛綰的建議,禁止高於五尺九寸的馬匹和牙齒還沒有長平的馬匹出關。削減馬匹就是削減騎兵數量,作為冷兵器時代的摩托化部隊,騎兵往往成為戰爭決勝的關鍵。

第二,《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改變官名、削弱諸侯王國對官員的任免權、裁剪諸侯王國的官吏,這顯然是為了抑制王國勢力的發展。

第三,劉啟頒布了左官律、附益法。這兩條政令都是針對王國勢力的,限制他們手下的人才和錢財,增加地方對中央的依賴性,從而削弱王國勢力。

其次,在內政問題的解決上,劉啟在任內廢除了苛法酷刑。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劉啟下了一道詔書,他否定了父親劉恆將肉刑改為笞刑的做法。劉恆原來想的是「長痛不如短痛」,殘疾了痛苦一生,挨幾鞭子過幾天就疼過去了;但是劉啟認為,笞刑太重和肉刑沒有差別,鞭子也是能打死人的,所以他決定減少笞刑的數量,將笞五百減為笞三百,笞三百減為笞二百,笞二百減為笞一百。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文景二帝在對待刑罰問題上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二人都想方設法讓刑罰有所減輕,而不像一般的專制君王那樣,整天都在想著「殺伐立威」,這實在難得。

此外,按照《漢書·刑法志》的記載,劉啟讓丞相劉舍和御史大夫衛綰制定了《箠令》,規定對犯人實施笞刑的刑具「箠」長為五尺,材質為竹,粗的一端厚一寸,另一端厚為半寸。《箠令》中對於行刑的位置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將原來打後背的做法一律改為打屁股,而且實施笞刑的人不能中途更換,這樣打著打著那位施刑者就沒勁兒了,後面幾鞭也就能打得輕些。

另外,劉啟允許「獄疑」,也就是允許犯人上訴,而且即使是犯人上訴失敗,證據不合適,也不會被增加罪名。所以景帝年間「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漢書·食貨志上》)老百姓都很自律。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賈誼與晁錯》中說「文帝守靜」,景帝則「稍能改革」。實質上,文景時代作為漢帝國社會發展的過渡時期,文帝朝是「承上」的,而景帝朝更多的作用是「啟下」,兩個時代風格不同。漢文帝時的積澱為日後漢帝國的飛躍做了鋪墊,而漢景帝時代的風尚則是蠢蠢欲動但還沒有動,這種氣質保持到武帝朝,最終在漢武帝手中爆發,西漢帝國進入全盛期。

漢景帝死後在當年的二月六日下葬於陽陵,就在今天陝西咸陽張家灣村,1990年西安修機場高速的時候對漢陽陵進行了發掘,現在在漢陽陵修建了地下博物館,可以在其中一窺陽陵陪葬坑的全貌。特別有趣的是,人們在陽陵附近的盜洞口還發現了一個盜墓者的屍骨,這個還比較稀奇。

漢陽陵可能是現在開發得最好的漢朝帝王陵了,所以有關它的信息也相對較多,今人既然無緣一覽文景之治的風貌,或許去陽陵撫古追昔一番倒也不錯。

陽陵的封土是覆斗形,上小下大。底部東西長167.5米,南北寬168.5米,頂部東西長63.5米,南北寬56米,封土高32.28米。傍晚時分,咸陽原上的漢陽陵有著灰暗而巨大的影子,顯示著它的古老滄桑,封土上的青草在白天一片翠意,傍晚則閃爍著餘暉。

站在封土前,看著這般景色,難免都會有些悵然若失,因為文景之治一去不返了。

這柔和的暮色從來不能舒緩地展現在漢武帝的茂陵之上,因為漢武帝具有和他的父親、祖父完全不同的氣質。他更像一位成熟的專制帝王,駕馭著一個在專制集權制度下更為龐大、強盛的帝國。然而沒有人能忘記,這一切都是文景之治締造的。

經濟快速繁榮、思想相對開放、社會區域安定,相較於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時代,文景年間更適合人們去生活,因為這是一個沒有野心的年代,人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而不必被裹挾進政權之間的紛爭。

漢景帝帶走了文景之治,當大部分演員都已經離場的時候,還有些人依舊活躍在歷史的前台上,他們的戲份還沒有結束,文景之治在西漢帝國的殿堂中餘音繞梁。

——直到竇太后去世,黃老之術在西漢政治指導思想領域的主體地位才被儒學取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