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時代的另一面:漢景帝家事 將星隕落

周亞夫反對劉啟廢太子,不讓劉啟給外戚封侯,阻止劉啟給匈奴叛逃過來的人封侯。三次衝突全都涉及了政權內部的核心利益,特別是前兩次,涉及了統治階層內部的家族利益,而最後一次則挑戰了劉啟的皇權。由此看來,條侯必死,因為他不明白,在專制時代,所謂規矩,只適用於被奴役的人。

掉入皇儲之位爭奪的大漩渦的,還有周亞夫。

在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劉啟特意恢複了文帝前元三年被廢除的太尉官職,專門賜給了周亞夫,讓周亞夫以太尉的身份出兵平叛。

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亞夫被升為丞相。劉啟一直是非常看重周亞夫的,但這並不代表周亞夫就有了在劉啟面前毫無禁忌地發表不同觀點的資格。劉啟時代與劉恆時代不同,此時國家安定,專制加強,劉啟作為帝王,他心中所具有的「專制」心態要比劉恆濃重許多。周亞夫武夫出身,脾氣本身就耿直,加上在官場上沒受到過什麼挫折、劉恆對他提攜很多,所以此人官場情商很低,是政治幼稚的典型。因而,在劉啟眼中,周亞夫除了能力很強以外,還有些驕橫跋扈、居功自傲的神氣。

衝突的發生已經成為了必然。

劉啟第一次和周亞夫發生正面衝突就與皇儲之位的爭奪有關。劉啟原來要廢除劉榮的太子之位時,周亞夫就跳出來唱反調,道理能想來:劉榮是長子,像周亞夫這樣思想固執的人恐怕不太能接受皇長子被廢這種事情的發生。劉啟覺得周亞夫很煩人很事兒,就沒理他。而梁王劉武也是個記仇的主兒,這傢伙時刻不忘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沒派兵救他,所以也就成天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周亞夫觸怒劉啟的第二件事與外戚有關。

有一次竇猗房跟劉啟說:「王皇后他哥王信應該封侯。」

劉啟一開始並不同意母親的話,回答道:「南皮侯(竇太后的侄子竇彭祖)和章武侯(竇太后的弟弟竇廣國)都是我即位後才封的,先帝就沒封他們倆。由此推演,皇后他哥得等到太子當上皇帝才能獲封啊。」

竇猗房說:「哎呀,時代變了嘛,新時期要學會變通,我哥哥竇長君到死都沒被封侯,還是你即位了才把他兒子封了,這件事我成天掛在心裡,太遺憾了。你還是趕緊給王信封侯吧!」

「那我和丞相商量一下去。」劉啟心裡是答應了,過程還得走走,周亞夫主掌外廷,他的態度可以左右大局。

竇猗房操心兒媳娘家人的事,確實如老太太自述,這是她年輕時的遺憾,她不願意在王娡身上看到自己的遺憾重演。但仔細分析竇猗房的話就會發現,景帝時代統治階層的清正程度已經遠不如文帝時代了。文帝時代外戚當權想都別想,就一個薄昭最後還被劉恆收拾了,而到了劉啟這裡,竇家人、王家人都能封侯,這是統治階層內部開始敗壞的表現。

周亞夫當然不同意劉啟的提議,他說:「高皇帝當年說了,『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王信雖然是皇后她哥,問題是他有啥貢獻啊?沒貢獻的人不能封侯,不然就是忤逆高皇帝定下的規矩。」

劉啟聽完閉著嘴沒說話,心裏面估計把周亞夫翻來倒去罵了幾十遍了。劉啟不是不能硬來,但這傢伙死愛面子,周亞夫態度堅決,劉啟也無可奈何。

仔細揣摩周亞夫的話,這話裡面可不單單是駁斥了王家人,薄家人、竇家人可全都得罪了。因為薄昭、竇彭祖、竇廣國都沒有什麼功勞,特別是竇家的那兩位,當年周勃、灌嬰在世的時候就對竇家外戚看不上眼,周亞夫大約是隨了他爹的看法了。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的冬天,七個匈奴人投降到了漢朝,劉啟就準備給他們封侯,想通過這樣的舉措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叛逃過來。死腦筋的周亞夫又不同意,他說:「這些人都是沒氣節的人,背叛主子逃到我們這裡,您卻要給他們封侯,這以後還怎麼管教漢地的那些不忠於君主的人呢?」劉啟聽完根本就不給周亞夫再說話的機會,很乾脆地說了句:「丞相議不可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然後就給那七個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封了侯,他們分別是:安陵侯于軍、桓侯賜、逎侯陸強、容城攜侯徐盧、易侯仆、范陽靖侯范代、翕侯邯鄲。

周亞夫因為這件事情跟劉啟杠上了,成天請病假消極怠工,劉啟一看,得,生病了是吧?太好了,好好歇著吧,您這丞相就徹底別幹了!

周亞夫和劉啟對對方都不夠大度。

過了段時間,劉啟覺得自己已經把周亞夫晾了有些日子了,是時候敲打敲打他然後讓他回來上班了,於是就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但是只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塊肉,筷子都沒給。周亞夫一看,心裡不爽,就找侍者要筷子,劉啟此時突然冷笑道:「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嗎?」換作常人,聽了這話還不得脊梁骨冒冷氣一屁股坐地上,周亞夫到底心懷坦蕩,鎮定自若,脫帽請罪。

劉啟很生氣,轉頭就走,周亞夫一看劉啟走了,也就起身走向殿外,劉啟轉頭看著周亞夫緩緩遠去的背影,這才說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心想這牛脾氣的主兒,恐怕將來兒子接班的時候鎮不住他。也不知道劉啟話中是惋惜的情感多一些還是憤恨的情感多一些。

過了一段時間,周亞夫的兒子給他老爹買了五百套殉葬俑的鎧甲和兵器。問題就出在這些陪葬品全是從專管皇家器物製造的尚方工官那裡買來的,而且周亞夫他們家的人虐待民工,不給人家發工錢,憤怒的民工們決定造主子的反,上書告發周亞夫的兒子謀反,很自然地就牽連到了周亞夫身上。劉啟一開始並不想對周亞夫趕盡殺絕,他派官吏去調查,那個官吏跑到周亞夫那裡要和周亞夫對簿,結果牛脾氣的周亞夫根本不理他,這名官吏回來跟劉啟一彙報,劉啟大怒:「好你個周亞夫,這回不給你活路了,也用不著你來對簿。」直接就把周亞夫和他兒子交給了廷尉。

廷尉審訊周亞夫,問道:「君侯您這是要造反嗎?」

周亞夫連忙辯解道:「我那些都是死後的殉葬品,這怎麼能算造反呢?」

這時候旁邊跑出來一個小吏,說了一句犀利到足以讓眾生傾倒的話:「君侯即使是不想在人間造反,保不準是想死後在地底下造反啊!」

周亞夫是個硬骨頭,一開始廷尉派人來抓他的時候他就想自殺,進了大牢後更是絕食五天,最終餓得吐血而死,封國也被廢。他一死,劉啟立馬給王信封了蓋侯,這個舉動很有報復的意味。

仔細回顧周亞夫的一生,當年許負的預言全都一一應驗了,或許冥冥之中真的有宿命存在,周亞夫的悲劇是他的性格使然,吾輩後人為之奈何?

宋人徐鈞有詩云:「削平吳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觸怒霆。自是君王多任刻,非關許負相書靈。」概括盡周亞夫一生。

周亞夫其實是歷史上一類人的代表,這類人往往功勛卓著,資歷也很老,重視政權內部原有的制度。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政治幼稚,不能接受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不懂得規矩都是皇帝給他奴役的對象制定的,而皇帝自己,從不把自己制定的規矩當回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