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時代的另一面:漢景帝家事 梁孝王結局

伴隨著袁盎被梁孝王劉武派人刺殺一事的發生,劉啟和劉武的矛盾終於被公開。權力的爭奪可以削減一切,親情已經微不足道。皇儲之位的爭奪就像一塊試金石,將帝王家族生活中偽善的一面全部揭露出來,劉啟的自私陰暗暴露無遺,劉武鬱郁而死的結局其實是皇權政治下誕生的悲劇。

事實證明,皇儲之位的爭奪就像一個大漩渦,儘可能地裹挾著每一個人,把文景時代政治舞台上活躍的人物一一都帶走了。

比如袁盎,這傢伙牛了一輩子,死得卻很不體面。

故事還要從劉武身上講起。前文提到過,劉榮被廢,意味著劉武又有機會做儲君了,竇猗房也摩拳擦掌,鐵了心要幫小兒子一把,於是有了一場不懷好意的宴席。

宴席上,竇猗房首先發話,她對劉啟說:「兒呀,我給你講,殷道親親,周道尊尊,都是那麼個意思,等哪天咱們母子都死了,我希望大傢伙兒都能指望著梁王主持大局啊。」

劉啟聽得暈暈乎乎不明所以,散會後就問群臣竇猗房到底是個什麼意思,袁盎解釋道:「商人兄終弟及,周人父終子繼。殷道淳樸,順應上天之道;周道文明,順應大地之理。所以按照周道,太子死了就該立嫡長孫;按照商道,太子死了就該擁立弟弟。」

「那我們漢朝應該怎麼辦?」劉啟問道。

「當然是取法周朝了。《春秋》上說,宋宣公就是因為把自己的弟弟立為儲君,結果弟弟傳位給了宋宣公的兒子,弟弟的兒子不服,殺了宋宣公的兒子,最終把宋國搞得大亂。《春秋》對此將宋宣公大批了一番。這是前車之鑒啊陛下,可不能由著太后的性子來,您要是不好意思說,我替您去找太后說服她。」

袁盎這個話主觀色彩很強烈,為此他還歪曲史實,因為歷史上宋宣公的兒子是大臣華督殺的,跟宋宣公弟弟的兒子一點關係都沒有。劉啟大約平常不好好讀書,這話都把他騙了。

劉啟歸根結底還是怕他老娘的,他想了想,覺得袁盎既然不怕死,那就讓他去試試吧。

袁盎一見竇猗房,首先甩出的問題是:如果劉啟死後劉武繼位,那劉武死後誰來繼位?

「那當然是陛下的兒子啊!」老太太回答問題時根本沒猶豫。

一聽這話,袁盎立馬把他給劉啟講的那個故事講了一遍,老太太聽完尋摸了一會兒,覺得還是應該以大局為重,於是放棄了立劉武為皇儲的想法。為了絕除後患,老太太還專門下令讓劉武回自己的封國去。

劉武想不明白自己老娘為什麼變臉變得這麼快,又向劉啟申請要建一條「快速幹道」,從梁國的都城睢陽直達長安。劉武要建的「快速幹道」原本是古代打仗時為了運糧而修建的專用幹道。然而問題在於,從睢陽一直到長安,中間一千多公里路呢,建一條甬道浪費好多銀子不說,萬一日後梁國有人造反,走這條「快速幹道」殺往長安,那也是威脅。袁盎當然不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及時向劉啟進言,駁回了劉武的建議。

然而袁盎自己沒意識到,他這麼做,那是成心讓劉武收拾他呢。

劉武對劉啟和竇猗房的做法十分生氣。當他得知這一切都是袁盎這傢伙攛掇的之後,立馬動了殺心,招來手下心腹公孫詭和羊勝,三人密謀一番,就派出刺客前往長安刺殺袁盎。袁盎此時並未在朝廷任職,只是劉啟外聘的顧問而已,但是他在百姓間名聲很好,最先到達的刺客聽到許多人都誇讚袁盎的才識膽略,心中便也明白劉武做法不妥。估摸著是劉武在這些刺客出發前給他們都灌輸了「袁盎是個王八蛋」之類的內容,現在這位刺客「反洗腦」後良心發現,見到袁盎後就對他說:「我拿了梁王的錢來刺殺您,只不過聽說您是個好人,所以不忍下手。後面還有十幾批刺客要來殺您,您要當心了。」

然而袁盎實在太大意了,覺得路上突然跑來一神經病說劉武要殺自己,這太搞笑了,哈哈哈,他根本沒當回事。

血案發生在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四月的一天。這幾天來袁盎家裡怪事連連,弄得袁盎很鬧心,於是他就去找一個叫棓生的術士占卜,回家路上經過安陵外城城門口,被梁國派來的刺客刺殺了。

袁盎逞強逞能一輩子,死的時候窩囊無比。別人都提醒過他了他還這麼大意,人家把他脖子一抹,他臨死連人家長什麼樣都沒看見。史遷評論袁盎時說他「仁心為質,引義忼慨」(《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不失為古時士人君子的典範。袁盎之死,歸根結底在於他參與到了皇儲之位的爭奪當中。皇帝家事,外人參與免不了站錯隊被害的風險,袁盎不懂,所以死了。日後周亞夫也會死在這上面。

景帝七年的四月,劉啟立王娡為皇后,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意思很明確,讓劉武死心。同時,這也標誌著王娡成為了皇儲之爭過程中最終的獲勝者。

袁盎死後,劉啟派人著手徹查此事,並很快就發現了幕後真兇——梁王劉武,因而中央政府的幾撥調查團就接連到達了梁國。一開始劉啟還不敢直接對劉武動手,一來害怕證據不確鑿,二來畢竟還是忌憚竇太后的威嚴,因而他選擇先對公孫詭和羊勝下手,想從這兩個人身上搜集劉武謀反的口供。但是劉武把公孫詭和羊勝一直藏在自己的宮中,朝廷派來的人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都找不到他們,鬱悶無比。

破解僵局的關鍵人物是韓安國。

韓安國因為一直得到竇太后的信任,此時已經做了梁國的內史(主管諸侯國日常政事),這原本是劉武要朝廷給公孫詭任命的官職。韓安國知道公孫詭和羊勝就在劉武的王宮中,因而就聯合梁國的國相軒丘豹以死來威脅劉武說:「君主被侮辱,臣子就理應先他一步而死。大王您沒有好臣子,所以事情才鬧到這進退兩難的田地,您現在要是不把公孫詭和羊勝交給朝廷的來使,那就先把我們殺了吧。」

劉武驚呆了,說道:「事情怎麼會鬧到這步田地?」

韓安國眼淚都流下來了,哭著說道:「您倒是想想,您和當今陛下的關係有當年太上皇和高皇帝的關係、今天的皇帝陛下和臨江王的關係親嗎?」

「沒有。」劉武愣愣地回答道。

韓安國接著說道:「對啊,太上皇和高皇帝、當今陛下和臨江王都是父子關係,可是你看,高皇帝當年還說天下是他手提三尺劍打下來的,沒他老子什麼事,所以太上皇一直閑居在櫟陽;臨江王是太子,就因為他的母親栗姬說了句錯話,就被當今陛下從太子位上貶為臨江王,後來又因為侵佔太廟的土地而受審,在中尉府中自殺。之所以發生這些事,那都是因為做皇帝的懂得要以大局為重。俗話說得好,『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現如今大王您不過是一個諸侯王罷了,卻在奸臣的攛掇下去觸犯國家的法律,說白了點,皇上也就是礙於太后一直寵愛您,所以不好意思把您法辦了。太后成天為您擔心為您流淚,您卻成天給她闖禍,等哪天太后仙逝,您說您還能依靠誰?」

韓安國話還沒說完,劉武早已痛心疾首,委屈和悔恨的眼淚一股腦奔涌而出,幡然悔悟的他趕緊對韓安國說:「我這就把公孫詭和羊勝交出去。」公孫詭和羊勝沒了保護傘,最終自殺。

老人家溺愛的小兒子往往不成器,劉武就是典型。不過換過來想,韓安國的話其實也不對,老人家之所以喜歡幼子,不過是因為只有幼子才需要他們的保護。劉武是劉啟的弟弟,又比較能給人添亂,竇猗房嘴上埋怨著劉武給她惹事,可要是有朝一日她不用再跟在劉武身後「擦屁股」了,她反倒會覺得自己沒用,這種事情,怪還是應該怪老人。

憤怒常常是需要排解的,公孫詭和羊勝的死無疑讓劉啟憤怒無比,因為他找不到地方發泄對弟弟的憎惡了,這兩個人成了替死鬼,所有的罪名都不得不堆積到他們頭上。劉武也感受到了哥哥的憤怒,於是又派韓安國走長公主劉嫖的門路找到竇猗房,讓竇猗房在劉啟面前說情。老太太當然很樂意,嘴上推脫著不情願,可腳底下卻沒停下來,直奔兒子劉啟那裡去了。一通解說之後,劉啟劉武兄弟二人的關係才得到緩和。

仔細想想,劉武也是中了朝廷的計。韓安國和軒丘豹都是朝廷直接委派的人,他們雖然嘴上說著忠於劉武,但可能實際上還是效忠於劉啟的,弄不好中央政府派到梁國的特派員就和韓安國有聯繫,所以韓安國才替他們出馬勸說劉武。從韓安國在梁國時朝廷對他的不斷嘉獎和籠絡來看,韓安國很可能就是朝廷安插在劉武身邊的眼線,畢竟韓安國替劉武抵擋過吳楚軍,劉武也很信任他,而在朝廷里,竇太后更是對韓安國青睞有加。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劉啟怒意稍稍平息後,劉武打算進京朝見劉啟。走到函谷關的時候,侍臣茅蘭勸說劉武改乘布車,畢竟劉武是低頭去跟他哥認錯,自然要收斂收斂平日里的囂張氣焰。劉武只帶了兩個人悄悄進城,躲進了長公主劉嫖的家中,等到朝廷派去迎接劉武的人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劉武車馬儀仗俱在,就是人沒了。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