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法、道的衝突:晁錯與「削藩策」 引火上身

晁錯削藩最終將中央政府與諸侯王國的矛盾激化到了頂點,劉啟的對面全都是被晁錯推過去的自家親人。我們不能知道劉啟那時是不是還被晁錯蒙蔽,可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晁錯在一門心思地打著「愛國」和「擁護國家統一」的旗號把國家往火坑裡推,他插手老劉家的閑事,最終也令自己樹敵無數、眾叛親離。

明人張燧有一本書叫《千百年眼》,是歷史上一部著名的史論集,其中有許多觀點都是發前人所未發,因而成了許多古人的一本案頭書,算得上是研究史學的一本「武林秘籍」。這本書在評價晁錯削藩的時候說道:「急著削藩必定會把諸侯王逼反,而緩緩地處理王國問題可能反而不會促使諸侯王國最終反叛。劉濞受封吳王的時候已經是壯年時節了,到了景帝朝早已是垂垂老矣。晁錯急著削藩,不懂得忍上幾年讓諸侯國實力自然瓦解。即使是削藩也該慢慢來,一點點來。像晁錯這麼弄,最終只能導致他自己身死,並被天下恥笑,同時讓自己的國家也陷入危難之中。」

諸侯已經坐大,這時反倒不該對他們下狠手,晁錯在文帝年間提出削藩或許還有些道理,具有一些可操作性。然而到了景帝朝,盲目削藩就是在逼反諸侯,晁錯缺乏在思想境界上與時俱進的意識,削藩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霸王硬上弓,這招過時了。

直到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提倡「推恩令」,他就給武帝說:「如今的諸侯要麼是十幾座城池連在一起,要麼就是土地曠闊幅員千里,慢慢收拾他們容易讓諸侯王們嬌慣放縱自己,把自己的國家折騰壞;你要是急急忙忙地收拾他們,反倒會促使他們聯合起來朝長安發兵。如今用法令強行削奪諸侯國的土地,這最終就會導致諸侯王相繼反叛,重蹈晁錯的覆轍。」

晁錯在後世已經成了盲目削藩最終引火上身的「負面典型」了。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晁錯當上御史大夫後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籌措著削藩的計畫。他上書劉啟,要求查處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同時將許多諸侯王代管的一些原屬中央的郡縣行政權收歸回來。

奏摺上奏後,劉啟讓公卿列侯以及貴族們商量一下這事。大臣們明知自己說話也沒用,皇上只聽晁錯的,因而閉口不言,同時心裡還盤算著皇上或許也只是作作秀罷了,人家心裏面只有「峭直刻深」的晁錯。

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明確地站出來反對晁錯的意見,此人就是竇嬰。

竇嬰敢站出來跟晁錯對著干,那是因為他的後台比較強硬,此人乃是竇太后表兄的兒子,外戚出身。他曾做過吳國的丞相,後來因病被免官,在劉啟即位之後被重新起用,擔任詹事一職,主管太子宮中和皇后宮中的事務。雖然日後竇嬰和竇太后關係搞得很差,但此時竇嬰和竇猗房並沒有翻臉,加上這個人本身就比較有才,所以此時,他在朝堂上的發言還是能勉強地灌進劉啟那幾近塞滿了晁錯思想的耳朵。

劉啟當然最終並沒有聽取竇嬰的意見,但從此晁錯就和竇嬰結了仇。晁錯身上具有十分強烈的法家人特有的性格特點,就是愛記仇,他的眼裡揉不得沙子。虧得晁錯死得早,不然竇嬰肯定沒有好下場。

晁錯在御史大夫任上又修改了三十多條法令,弄得朝廷上下的大臣們心裡都把晁錯恨得牙根疼,但晁錯卻視而不見,依舊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削藩和政改這兩項事情的計畫籌措當中。

晁錯修改法令,在全國都掀起了不滿,他的父親聽說兒子一門心思變法,就專程從潁川來教育兒子。晁錯的父親說:「兒子誒,你腦子清醒清醒吧。當今的皇上乃是剛剛繼位的新君,政治經驗不足,他說話那都是意氣用事,哪天他反悔了,你就等著倒霉吧。你現在在朝廷里身居要職,要削減諸侯王的封地,離間別人家內部的情感,你這麼做不覺得有點缺德嗎?天下的老百姓都對你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都討厭你憎恨你,你吃飽撐的存心給自己惹事情是吧!」

晁錯一看老爹發話教育自己,立馬就反駁道:「爹啊,你咋就不明白兒子的心呢。這些事情你兒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還能預料不到?問題是我的一顆心已經完全獻給了國家和皇上,不削藩就不能維護政權的穩定和皇上的統治地位,那時候劉家的江山就要動亂,我就是一心一意為皇上著想,害怕他老劉家出亂子啊。」

晁老爺子一聽這話,很不高興,覺得兒子把自己一心賣給了皇帝實在是太可惜,不禁憂慮起來,說道:「兒啊,你可真是個沒良心的。按照你這麼做,他劉家的江山是安穩了,可咱們老晁家估計就沒好果子吃了。唉,你已經無可救藥,我對你失望至極,所以要遠遠地離開你,和你永別啦。」

晁錯的父親回去後就服毒自殺了,他死前作出了對十幾天後的預言:「我可不願意眼瞅著大禍臨頭。」

沒有人知道,他說的那個要「大禍臨頭」的,是晁錯、是晁家、是整個漢帝國,還是三者兼有?老爺子不願意看到悲劇發生,看來那悲劇真的比死亡還要令人難受。而且,悲劇離晁錯、離晁家、離漢帝國、離每一個漢帝國的百姓都並不遙遠。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元王劉交的孫子楚王劉戊進京朝見。晁錯一看有送上門來的諸侯王,立馬跟打了雞血似的,趕緊跑到劉啟那裡舉報劉戊在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諸侯進京參加薄太后喪事的時候,在守喪的服舍中強姦了宮女,要求劉啟趁著劉戊這次進京朝見的機會殺了他。

劉啟不幹,免掉了劉戊的死罪,只是削去了楚國的東海郡作為處罰。同一批處理的還有兩年前犯了罪的趙王劉遂,他被削去了常山郡,另外膠西王劉卬也因為私自賣爵觸犯律令,因而被削去了六個縣。

不殺人卻削地盤,這實在是蠢極了的做法。且不說膠西王劉卬、趙王劉遂、楚王劉戊三人本來就沒有造反的心思,即使中央政府要收拾這三個人,哪有光削他們的地盤卻依然讓其掌權的道理。在晁錯的影響下,劉啟固然會對諸侯王國採取一定削弱其勢力的措施,但或許劉啟並不打算把自己人都殺了。不過,劉啟好歹也應該把諸侯王們削去王位,召回長安啊。像現在這樣不疼不癢地整治一下,除了令原本對中央政府並沒有憎恨之意的諸侯王生出反叛的想法,還能有什麼好處呢?看來劉啟也是個大腦不怎麼發達的主兒。

晁錯基本上把日後吳楚七國之亂中造反的諸侯王,以及中央派出去負責平定叛亂的人得罪完了。當然,周亞夫的名字並未在內,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估計既然朝堂之上大家都很憤怒,周亞夫想必也會站在反對晁錯的陣營。

至此,景帝朝吳楚七國之亂的前奏已經演出完畢,晁錯一個人在舞台上折騰得是天昏地暗,整個帝國都被他攪了進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極端推崇獨裁和國家沙文主義的人該多麼可怕,嘴上說愛國愛政權的,往往最後一定要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晁錯僅憑一己之力,成功地將那些原本並不反對中央的諸侯王划到了劉啟的對立面,對此還洋洋得意。他從來沒有意識到,劉邦不是吃素的,可當年還是搞了「郡國雙軌制」,那是因為,諸侯王們更不是吃素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