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江山易主:「無為而治」的延續 人格分裂症患者

漢景帝劉啟是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他執政時代的格局似乎更像惠呂時期,統治階層矛盾突出,民間卻休養生息。景帝在大臣面前顯得心胸狹隘,對老百姓卻是寬容溫和。劉啟的多面性格源於他的老成,登基之時的劉啟不像自己的父親,此時的劉啟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三十多年了。

漢景帝劉啟是竇猗房和劉恆的兒子,竇猗房原本並不是正室,劉恆當代王的時候王后就死了,後來竇猗房才被扶正。本來太子寶座也是輪不上劉啟的,但是由於原來王后生的三個兒子相繼去世,儲君的寶座才輪著了劉啟。

劉啟根本不像自己的父親。

縱觀劉啟的一生,他心眼小、心胸窄、自私,甚至有些執政殘暴的傾向,司馬遷對劉啟也是不怎麼讚美的。然而,這些性格的缺點僅僅表現在他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時,在對待百姓方面,劉啟繼承了他父親的寬容和無為而治的做法,很好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由此看來,劉啟人格分裂,而且是隱性的,因為他的父親劉恆到死都沒發現自己對劉啟看走了眼。

劉恆即位時已經三十二歲了,把時間倒著往回推算,劉恆十四歲就生下了劉啟。我是不太相信這種說法的,因為景帝至少還有三個哥哥,且那三個哥哥的母親是同一個人,由此推算,劉恆也太早熟了。因而,劉啟登基時可能並不到三十二歲。

劉啟老成世故,缺乏年輕人的幹勁,政治手段上的險惡程度遠甚於他的父親。

然而這一切在最開始並沒有表現出來。

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劉啟制詔御史 :「我聽說古時候被後人稱為『祖』的人都是對天下有功勞的人,稱『宗』的人都是對天下有德行的人。禮樂的制度都是分等級的,唱歌是為了發揚先人的德行;跳舞是為了表彰先人的功業。在高祖廟向高帝敬酒的時候,要跳《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在孝惠廟向孝惠帝敬酒的時候,要跳《文始》《五行》的舞蹈。

「孝文皇帝君臨天下,廢除境內的關卡,讓我大漢境內官民暢通無阻。

「他還廢除了誹謗妖言罪以及要斷裂人肢體的肉刑,賞賜德高望重的老人,關愛孤兒,養育天下百姓。

「他淡薄寡慾,不接受進貢,不謀私利。

「他不對罪犯連坐,不濫殺無辜。

「他廢除了殘忍的宮刑,放出了後宮的女子,不做讓別人家絕後的事情……

「我這個人天性愚笨,見識淺薄,覺得這些事情即使是上古時代的皇帝恐怕也做不到,然而孝文皇帝卻都做到了。他的德性可與天地之德並肩,他的恩澤遍布四海八方,天下人都享受到了他的恩澤。孝文皇帝的光輝宛如日月。然而在宗廟祭祀他的禮儀卻與他的功德不相匹配,我為此感到惶恐。

「眾位大臣,我覺得咱們有必要給文帝廟創作一個名為《昭德》的舞蹈表演,讓人在祭祀孝文皇帝的活動上進行表演,進而來彰顯孝文皇帝的文治武功。

「這樣我們才能讓我們祖宗的功德被記載在史冊上,讓他們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這樣做才是符合中央的指導思想的。你和丞相、各位列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們以及禮官們商量商量,草擬一套孝文皇帝祭祀禮儀的方案吧。」

申屠嘉拿到這篇詔書,我猜他腦子就沒怎麼思考,很明顯這是皇帝讓大臣鼓吹他老子的命令嘛,專制體制下的大臣最不缺奴顏婢膝,吹捧主子再容易不過了。申屠嘉立馬回信:「陛下您果然是個大孝子啊,居然能想到讓我們製作一個名為《昭德》的舞蹈表演來彰顯文帝的美德,這種事情像我們這種蠢材是萬萬想不到的。我和大臣們商量了一下,論起對咱們漢朝的功績,高祖劉邦是當之無愧的NO.1;但如果說起德行,文帝是改革的總設計師啊!所以高祖皇帝該進太祖廟,孝文皇帝就該進太宗廟。天子世世代代供奉祭祀祖宗之廟,各郡國也該把中央太宗廟的分廟建上。諸侯王和列侯要按時派使者到中央,和天子一同祭祀太祖、太宗。皇上,請把它們寫進政府條令中,並昭告天下吧!」

劉啟回覆:「……好。」

我以為,這篇肉麻吹捧的文字看看就得了,別較真。

漢朝以孝立國,特別注重孝道,所以新皇帝登基總要把他那死去的爹找個理由美美地吹一番,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劉啟即位之後照例依舊是大赦天下,在四月二十二日給全國百姓各自獎賞一級爵位,五月又給全國的農民減免了一般的田租,讓天下的郡國都為孝文帝建了太宗廟,同時下令不讓群臣因為自己稱帝而覲見朝賀。

從劉啟的這些作為來看,景帝朝必然是要承襲文帝朝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同時,劉啟至少在面子上還知道把自己偽裝得謙恭一些,說明他心裡明白像他父親那樣開明的專制君王應該是怎麼當的。

劉啟心胸狹隘,這一點其實從前面章節的敘述中就可以看出。張釋之得罪了他,結果鬱鬱而終;鄧通招惹了他,他最後活活把人家餓死……劉啟真的一點也不大度。

景帝前元二年的春天,劉啟封蕭何的孫子蕭嘉為武陵侯,又規定二十歲的男子就要上戶口,然後向國家上稅,這叫「傅籍」。而事實上,寫到漢律中的男子傅籍年齡是二十三歲,而秦朝時男子傅籍年齡是十七歲,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四月二十五日,薄太后駕崩,死後葬於南陵。

另外,劉啟還封了自己的兒子劉彭祖為廣川王、劉發為長沙王、劉德為河間王、劉閼為臨江王、劉餘為淮陽王、劉非為汝南王。劉啟的做法叫「以親制疏」,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以此來挾制那些心懷鬼胎的諸侯王,那些人對劉啟而言已經只能算是遠親了。

然而計畫歸計畫,孩子們年紀都還小,可以再過幾年再將他們外放,所以只有劉發和劉彭祖在劉啟的安排下立刻去了自己的封國。劉恆此舉頗為耐人尋味,或許是由於對兒子愛憎不同的關係。

分封的這些王國之中,只有臨江國是由原來漢朝的臨江郡改置的,剩下的都是原來諸侯王國中分割出來的,或者是原本被除國的地方。比如河間哀王劉福在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就去世,因為沒有子嗣而被除國,劉啟現在恢複了河間國;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長沙靖王吳著也是因無後而被除國,現在也被恢複。

表面上看,漢朝諸侯國的總數已經從文帝十五年的十七個增長到了二十二個,然而實質上,諸侯國總的疆域並未增加。劉啟分封王國的時候,這六個王國都只有一郡之地。劉啟分封六國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們監視著那些蠢蠢欲動的國家。

劉啟分封淮陽國和汝南國,這兩個國家可以與梁國聯合抵擋吳國和楚國的進攻,而臨江國和長沙國則起到了控制淮南國、衡山國和廬江國的作用。「以親制疏」是景帝朝處理王國問題的主要政策。

劉啟上台的第二年(公元前155年)八月,曾出使匈奴的開封侯、御史大夫陶青被任命為丞相,因為先前丞相申屠嘉已經去世。

一切安排就緒,帝國似乎就該步入正常運轉的狀態了,然而異兆接踵而來。

景帝前元二年,彗星出現在東北方;秋天裡衡山國又下了冰雹,最大的直徑五寸,最長的有二尺;火星運行到了北極星的位置,後來月亮也運行到了北極星的位置,木星運行到了在北斗之南的太微垣。這些天文現象在古人看來都是不吉祥的預兆。

果然,在景帝前元三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了。

這一切,還要從劉啟當年做太子的時候說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