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江山易主:「無為而治」的延續 漢文帝遺詔

臨死之前,劉恆頒布了最後一道詔書,他情感真摯地回顧了他的一生,同時安排了他死後的瑣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劉恆?劉恆下葬霸陵,史家說是薄葬,而歷史的事實卻是從霸陵中發現了大量珍寶,這之中的真相究竟如何?

公元前157年農曆的六月初一,劉恆在未央宮去世,享年四十六歲。

劉恆死前留下了一道遺詔,這麼一個愚昧時代較為少見的好皇帝死了總會讓人覺得有些惋惜。作為他的遺作,這份詔書非常有必要讓後世的人了解,更何況這份詔書還很煽情。

詔書內容如下:「我聽說天地萬物有始有終,萬物誕生之後就必然會走向死亡。死亡乃是天地間自然的事情,是世間生靈都要經歷的事情,這有什麼可令人悲哀的呢?

「現在的人都貪戀活著而畏懼死亡,安葬逝者的時候總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簡直就是胡搞,是對服喪者身體的摧殘,我不贊同這麼做。況且我這個人無德無能,沒有給百姓帶來絲毫的好處。現在我這麼一個無德無能的爛皇帝死了,又讓無辜的吏民們來為我戴孝哭吊,大熱天的讓老百姓在那裡為我的死而難過,不思飲食,以至於連他們自家祭祀的事情都忘記了,這就更加損壞了我的德行,我哪裡對得起黎民蒼生啊!

「自打我當上皇帝以來,我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君臨天下二十多年了,都是仰仗著天地神靈的庇護和社稷之神的照顧,國泰民安,沒有戰亂。我這個人比較笨,犯了不少錯誤,害怕做不好讓先帝蒙羞。後來在位時間長了,便更加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自己越老越糊塗,臨死的時候干下些缺德的事情。

「現在回想我的一生,沒幹過什麼太大的錯事,可以安安穩穩地走了,在高祖廟中安然地接受供養。我這麼一個不像樣的皇帝最終都能落一個這麼好的結果,這就已經夠完美了,沒啥值得人們悲哀的。

「現在我命令天下的百姓,聽到我去世的消息之後為我哭喪三天就夠了,完了之後就立即脫掉喪服,該幹啥幹啥去。我死後的幾天里不能禁止民間娶妻嫁女、祭祀鬼神、飲酒吃肉。應當哭祭的人都不要光著腳,身上穿戴的孝帶的寬度不用超過三寸,不需要用白布包裹車架和兵器,不需要安排男女來宮殿中日夜哭喊,說實話那乾號聲可是真夠難聽的。

「宮裡面凡是應該給我哭喪的人,早晚各哭十五次就夠了,不是早晚哭喪的時間禁止哭喪,本來都知道是裝樣子嘛,索性讓大傢伙兒輕鬆點。我下葬之後,該穿大功服 給我服喪的人穿十五天就夠了,該穿小功服 給我服喪的人穿十四天也就可以了。剩下的那些本來應該服喪三十六天的人都縮短到七天,到了時間就趕緊把孝服脫了吧。

「另外還有很多死後要辦理的喪事我在這裡沒有一一提及,你們都參照這上面的做法從輕從簡辦理吧。一定要把我的意思昭告給天下百姓。我的墳墓霸陵你們就完全按照原本山勢建造就行,不要破壞當地環境。後宮的女性爵位自夫人以下直到少使,都送回家去吧,可別耽誤了人家大好青春,人老珠黃就嫁不出去了,她們可以自由嫁人。」

仔細品味劉恆的詔書,劉恆首先表達了自己對他人的關懷與博愛,另外也體現了他的節儉思想。劉恆寬容地安置了自己的姬妾,這很難得。明朝時,皇帝還讓自己的嬪妃殉葬;唐朝時,武則天就曾在李世民死後被安排到感業寺出了家;曹操死後他所有的姬妾都被安排到銅雀台守靈。劉恆的確是少見的開明帝王。

文帝朝對於秦朝制度批判之嚴厲也是前無古人的。賈誼的一篇《過秦論》,算是徹底摧毀了劉邦時期給整個中央政府構建的「漢承秦制」的美好幻夢。黃老的治國思想在劉邦和惠呂時期就有所提倡,但是為什麼到了文景時期才能夠真正普及開來,我覺得,這跟文帝朝擺脫了秦朝制度的陰影有關。

然而法制建設依然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劉恆時代文法吏的崛起並不能被單純地看作法家勢力的復甦,也不能當成是劉恆執政「外道內法」的實證。就以張釋之為例,在整個社會踐行黃老之術的大背景下,文帝朝的法律遠沒有秦朝和劉邦時期那麼嚴苛,而文法吏執法的最大特徵是依法辦事,因而你看張釋之執法,還常常向著老百姓,在一種良性的社會環境和法律制度下,依法執法是百姓最大的福分。

文帝朝為整個文景時期奠定了積累財富這樣一條基本路線,整個國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景帝朝主要的政治活動也是圍繞財富的積累展開的。社會財富的充盈可以帶動生產力發展,滿足人民生活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武帝朝反擊匈奴的基礎。

劉恆在位時間並不算長,二十三年放到整個西漢的統治時期中也不過是佔到了十分之一,且文帝朝面臨的是整個國家從秦朝以來積累的許多弊端,因而劉恆做到的僅僅是奠基的工作。司馬遷說,自漢朝立國以來到文帝時期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國家興盛昌隆,完全可以改曆法、換服色、舉行封禪大典了。聽起來似乎是有些誇張,但仔細想來,劉恆之功勞與偉業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六月初七,劉恆被葬於霸陵,死後謚號為孝文皇帝。太子劉啟在高祖廟繼位,六月初九正式稱帝,新的時代緩緩降臨。

這裡要特別提到霸陵薄葬的問題,前文交代過,按照史書的記載,劉恆是從簡下葬,墓室中只有瓦器,但是按照後人的記載,霸陵中金銀玉帛不計其數,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筆者歸納了學界的說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可能是如下三種:

第一,劉啟違背了父親的意願,他可能誤解了父親,覺得父親那是謙虛,因而在安排劉恆下葬的時候還是厚葬了他。

第二,按照王子今先生的說法,霸陵中的珍品可能是從葬者的隨葬品。一來有可能會是武帝朝將文帝的竇皇后合葬入霸陵時帶入了許多隨葬品,二來也有可能是長公主劉嫖死後和董偃合葬,二人陪葬霸陵時墓中放置了大量珍寶。

第三,也有可能劉恆的詔書本身就是做做樣子,大家都心照不宣,下葬劉恆時照樣厚葬。先前按著「薄葬」宣傳,只是為了防止民間盜墓,索性就先告訴盜墓賊霸陵中沒有珍寶。

總之,歷史的真相已經無法考證,專制時代少見的開明皇帝——劉恆,在歷史的舞台上還沒把臉露全,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了人間。

劉啟登基,漢景帝劉啟的時代開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