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找尋最佳的處理角度:漢匈關係的議與和 稽粥單于:從征伐到和親

公元前169年,文帝年間匈奴對漢朝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爆發了,然而事實卻是,匈奴的「大動作」很有可能只是在「以戰求和」。劉恆與匈奴和親議和,由於漢匈交戰多年,這種「和親」在維護和平上的效果已經微乎其微,但劉恆別無選擇——和親是唯一英明的策略。

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作戰最怕什麼?

騎兵。

這個答案簡直是脫口而出。

不論漢朝是富強還是貧弱,要和匈奴作戰,有充足的騎兵都是前提,至於有沒有良將那都是往後面才要考慮的事情了。

騎兵是和匈奴作戰最基礎的條件,然而這偏偏是漢朝最缺乏的。劉邦執政時期連馬都是稀罕寶貝呢,就更別說找馬裝備騎兵了。漢帝國發展到劉恆執政時期,雖說家底沒有劉邦時期那麼可憐,但由於前面積攢的問題太多,整個國家還是缺乏和匈奴大規模作戰的實力。

對文帝政府而言,匈奴的侵略難以阻擋,和親是唯一有效的策略。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十四萬精銳鐵騎南下進攻漢朝的朝那縣(今寧夏彭陽)和處於當地的漢朝重要軍事關隘——蕭關。

西漢時關中地區四個方向有四個重要的關隘,東邊是函谷關,西邊是大散關,南邊是武關,北邊是蕭關。蕭關是護衛關中、防範匈奴的重要屏障。匈奴大軍此次南下突破蕭關,殺死了北地都尉孫卬,俘獲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大軍一直行到彭陽縣(今甘肅鎮原東南),併火燒了回中宮(西漢離宮,在今陝西隴縣西北),匈奴人的偵察兵甚至已經到達了雍縣(今陝西鳳翔城南)和甘泉宮。

《括地誌》記載:「秦始皇作甘泉宮,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甘泉宮距離長安只有三百里,遠遠地都能望見長安。匈奴大軍如此逼近漢帝國首都,這實在不能不令劉恆感到驚恐萬分。而且匈奴軍此次聲勢浩大,陳序經先生認為:「這恐怕是冒頓圍高祖於白登以後最大的一次入侵,而且深入塞內。」(《匈奴史稿》)面對危機,劉恆不得不緊急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

劉恆調派首都軍區司令員(中尉,後改稱為執金吾)周舍,還有原來跟著劉恆一同從代國到長安的郎中令張武,讓他們二人徵集千乘戰車和十萬騎兵,屯住在長安附近,防備匈奴的進攻。

此外,劉恆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遠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將軍,讓他們率領士兵抵抗匈奴。

劉恆對這次對匈作戰十分重視,甚至原本有御駕親征的打算。按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劉恆在戰爭期間親自跑到前線去慰勞將士,申明法令,獎賞官兵,還參與部隊日常訓練的活動,並打算親自率兵討伐匈奴。群臣都勸阻劉恆,可劉恆不聽,最後還是薄太后下令留住了劉恆。

老上單于在漢朝境內大約逗留了一個月才班師離開,漢朝的軍隊並沒能追擊匈奴軍隊多遠,隨即也就班師回朝,匈奴沒有受到打擊,反倒是漢朝這邊損失嚴重。此後匈奴又多次進攻漢朝邊境,搶走了許多人口和牲畜,其中漢朝的雲中郡和遼東郡受到的損失最大,代郡損失了一萬多人。

但是文帝年間在漢匈交往的過程中,匈奴方面也並非毫無損傷。當年韓王信逃到匈奴的時候途經頹當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蘇尼特右旗之南),在那裡韓王信的老婆產下一子,被韓王信起名為頹當,韓王信的太子的老婆也產下一子,取名為嬰。

後來漢匈兩國交戰,曾經擔任過匈奴相國的韓頹當和侄子韓嬰卻趁機帶著一家老小回國,韓頹當被劉恆封為弓高侯,韓嬰被封為襄城侯。

韓頹當後來在景帝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立下戰功,侯位得以被兒孫世襲,後來因為他孫子膝下無子,侯位才被取消。韓嬰的孫子因為大不敬的罪過而被取消了侯位,他的庶孫韓嫣是漢武帝的男寵。

劉恆最終熬不住匈奴的連年侵擾,決定同匈奴修書議和,匈奴方面最終也答應和親。

匈奴大軍為什麼會在多次進攻漢朝取得成功的情況下選擇與漢議和,而不是發動大規模戰爭滅亡漢朝呢?這主要是因為匈奴要「以戰促和」。

匈奴地廣人稀,如果再把漢朝的疆域吞併進來,那老上單于根本就管理不了,匈奴更需要的是牲畜和人口,因而想通過與漢朝議和,來讓漢朝定期為其提供牛羊和奴隸。同時,匈奴時常違約,這種心理大約就像牧羊人一樣,把羊養肥了再殺,反正匈奴只是要人要牲畜,漢朝這邊一旦在邊境地區積攢夠一定數量的這些東西,它就過來撈一把。

事實證明,稽粥其實並沒有完全吞併漢朝的野心。

老上單于十三年,也就是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劉恆給稽粥修書一封,內容大致如下:「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您派來的使者當戶、且渠(當戶、且渠都是匈奴官名)雕渠難和郎中韓遼送給我的兩匹馬我已經收到了,謝謝您的好意。

「先帝生前有規定,長城以北都是匈奴人的地盤,歸單于您管理;而長城以南則是禮儀之邦,是漢朝人的疆土,歸我們漢朝的皇帝管理,我們要讓天下百姓耕織射獵來滿足衣食的需求。所以兩國臣主就應該各居其位,兩國境內都不應發生暴動事件。

「聽說有些壞人為了通過邀功來滿足一己之私,就背信棄義不顧百姓死活,離間兩國關係,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單于您來信說打算讓兩國和親,從此廢止兵事,整頓內政,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定生活。我十分讚賞單于您的這些觀點。

「聖人每次產生新的觀點,思想境界就提高一次,改掉過去不好的東西。讓老人得以休息,年輕人得以健康成長,每個人都平安度過一生,我和單于您都是這麼做的。順應天意治理百姓,代代相傳永遠實行,讓天下百姓沒有不幸福的。

「漢朝與匈奴相鄰,國力又都差不多,匈奴在北邊,氣候寒冷,寒流來得早,所以我特地讓我們漢朝的官員每年將一定量造酒用的穀物和金帛、絲絮以及其他必需品定期定量送給單于。

「現在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幸福美滿,我和單于是各自國家中百姓的父母。我想起過去咱們兩家的衝突,都是各自的臣子處理得不好,這些東西不該影響咱們兄弟感情。

「天地無私,從來不偏袒誰。我和單于盡釋前嫌,一同謀求兩國長久且和平的發展,讓兩國人民成為一家人。除了善良的百姓外,下到魚鱉,上到飛鳥,凡是一切用腳走路,用嘴喘氣的生靈無一不希望平安,無一不希望逃避危險。

「天道就是不拒絕向善而來的人。往事如煙散去,我也不再追究跑到匈奴的漢人,單于也別再對逃到我們這邊的匈奴人施以責罰。古代帝王盟誓從不食言,單于可以留心去看,只要天下大定、兩家和親,我們漢朝這邊過去犯過的錯誤定然不會再犯。」

匈奴方面很快就和劉恆簽訂了合約,這更加印證了匈奴要「以戰求和」的事實。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劉恆制詔御史,要將漢匈和親、相互承諾不踏入對方國土的事情昭告天下,違令者將被斬首。在劉恆眼中,漢匈關係將翻開新的一頁,災難都將消除,天下將變得和睦起來。

劉恆在後元二年緊接著向國內下詔說:「原來是因為我的不明智導致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混亂,四荒之外百姓不得安寧,國內民眾辛勞而不能安居,這些問題都是我自己德行淺薄造成的,不能算到別人頭上,我也不好意思大肆宣揚。

「前段時間匈奴弟兄們觸犯了我漢帝國的邊境,導致了我們許多吏民的傷亡,邊疆的將士沒能明白我的想法,最終導致了一些誤會,加重了我的失德。天下如果總是兵禍不斷,那國內外的百姓怎能安寧生活呢?我現在起早貪黑,成天為天下百姓操勞辛苦,這些事情攪得我心神不寧,沒一天能忘記,我派出的使者絡繹不絕,目的就是為了讓單于明白我的心意。

「現在老上單于終於重新開啟和談之路,答應和親,再次去考慮國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願意和我一同盡釋前嫌,讓兩國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重新確立兄弟之誼,共同保護兩國百姓。和親大計已定,今年就將實行。」

劉恆對於漢匈和親信心滿滿。

但是如果我們縱觀整個漢匈關係史來看,這種信心實在是毫無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匈和親在維護漢匈和平關係上的作用是越來越低,匈奴方面從和親向背盟轉變的時間越來越短,「和親」的花招已經騙不住匈奴了,現在反而成了匈奴對漢朝這邊施麻醉劑的方法。匈奴從不把和親當回事,可漢朝這邊對此卻始終一本正經,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匈奴得了便宜還賣乖。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和親是漢朝方面維護漢匈和平關係的唯一出路,劉恆有一點是正確的,他充分利用以和親換得的漢匈和平,大力提升國力,進一步推進經濟、政治上好的政策。既然無力反侵略,那求和又有什麼錯呢?用求來的和平換取最終可以抵抗強敵的國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