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兼收並蓄,儒生賈誼的政治建言 否定「漢承秦制」

賈誼的《過秦論》不僅是在批判秦朝,整篇文章還都在影射漢初的歷史,而且矛頭直指劉邦時期所奠定的漢初「漢承秦制」的狀況。儘管賈誼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法一如既往的中看不中用,但他確實是向劉恆指明了漢帝國在制度建設上存在的問題。

賈誼儘管被貶,然而他對漢初政治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他寫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文章叫《過秦論》,收錄在他的著作集《新書》當中。正如廖伯源先生所說,「《新書》或是以其反對秦政,提倡棄秦之舊而立漢之新,因用新為名」(《說新》)。也就是說,《新書》的核心思想是批判秦朝,鼓吹漢朝建立新制度。這幾乎已經是今人的共識了。

那麼,細化到《過秦論》當中,賈誼究竟說了些什麼呢?一般人解讀《過秦論》,只是在講賈誼批評暴秦,從而反映他主張仁政的思想。然而筆者認為,整部《過秦論》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影射漢初的歷史。賈誼以古喻今,實則是在對漢初社會、政體的種種問題提出建議。他特別批判了分封制度和「漢承秦制」的局面,具體的觀點結合文章的內容可以分為六點。

第一點,賈誼肯定了秦國在嬴政執政之前,歷代祖先對於秦國發展作出的貢獻,肯定了他們開拓創新的精神,同時批判了東方六國之間的不團結和自私。

這其實在影射劉邦平定天下各路反秦武裝、最終稱帝一事。賈誼政治熱情極高,所以他寫文章都有極強的政治色彩。提建議當然要提給劉恆,所以賈誼不能一上來就挑人家父親劉邦的不是,要先吹捧,賈誼這傢伙也有油滑的一面。

同時,賈誼很明確地指出了分封製為什麼不能鞏固天下政局。就是因為時間長了以後各國利益相互交織,各國君主為了謀求本國的利益而開始鬥爭,這樣一來整個分封的秩序就被破壞了,不僅沒能起到凝聚王國勢力、拱衛中央的作用,反而加劇了整個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周王朝就是由此衰敗。

賈誼以古鑒今,間接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也就是向劉恆指出了漢初「郡國雙軌制」下,關東諸侯國對於漢帝國國家穩定的威脅。

第二點,賈誼講秦始皇自以為關中地區如同銅牆鐵壁一般,把握了這片地區之後就能夠安定天下,實際上他只是低估了自己對於諸侯王的威懾力。天下沒有動亂,並不是因為關中固若金湯,而是由於他秦始皇的戾氣令天下震駭。所以秦始皇一死,秦二世繼位,天下就大亂了。

這是在影射漢朝政局。漢朝初年,整個國家在劉邦的威懾下貌似太平,然而到了劉邦晚年,亂象就逐漸暴露,中央已經難以完全控制地方,中央內部也出現了野心家。劉邦駕崩、惠帝劉盈登基之後,果然爆發了諸呂之亂,天下諸侯趁機擴張勢力,使得新生的漢帝國陷於危難之中。到後來呂后稱制,這個女人用鐵腕手段震懾天下,然而呂后一死,歷史就重演了惠帝時期的局面,齊王劉襄發兵至滎陽,功臣集團平定諸呂。

對於漢帝國的中央政府而言,齊王等人就是「外患」,而功臣集團則是「內憂」。

賈誼認為,一切禍患出現的根源其實都是國家體制出了問題。由於整個國家「郡國雙軌制」的制度從未有過改變,所以繼任的統治者就容易誤判形勢,將上一代統治者用鐵腕手段營造出的安定局面誤當作體制的作用,導致歷史一次次重蹈覆轍,諸侯王勢力卻越來越強大。

第三點,賈誼貶低陳勝。

賈誼是這麼說陳勝的:「陳勝這個赤貧子弟,卑賤的農夫,不過是個被罰戍邊的小役卒,才能連平庸之輩還不如,沒有智慧和財富,出身底層,卻能一呼百應,滅亡秦朝。」

賈誼強調陳勝出身卑賤有兩個原因。其一,賈誼是想誇大王國問題對國家實力的影響。曾經強大的秦帝國就是因為沒有根除擁護王制的勢力,才導致連陳勝這樣一個卑賤的人都能掀起反秦的浪潮。其二,賈誼是為了批判漢初尊楚的思想,進而否定楚人所提倡的分封制度。因為陳勝是楚人,而且是楚國反秦勢力的一大代表,那他自然而然地就被劃入了楚國擁護王制的勢力當中。賈誼貶低陳勝,其實是在批判分封制,批判諸侯王國。

第四點,賈誼積極地批判了秦朝的暴政。

賈誼追溯秦朝滅亡的根源,認為這是由於統治者不施行仁政、吏治鬆弛、賦斂無度而造成的結果。因而他認為,只有實行仁政、德政,國家才能夠穩固、團結。

賈誼形容秦朝統一天下是「鞭笞四海」,執政方式是「仁義不施」。賈誼說到底還是一介儒生,所以他講求統治者應該按照儒家設計的治國之道來執政。

當然,我們知道歷史的結果是劉恆奉行了黃老之術「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但賈誼讓劉恆施行德政的建議也不是沒有實現,劉恆一直很注重民間的精神文明建設,宣揚道德忠孝。

賈誼認為實行暴政的國家是不得人心的,然而他卻沒有否定高度的君主專制。他沒有明確地認識到暴政來源於獨裁,只是單純地認為權力應該集中在實行仁政的專制帝王手中。不可否認,這是傳統儒學在思想上的局限性所致。

另外,賈誼還批評了秦朝的統治,說秦王貪婪卑鄙,總是懷疑大臣和百姓,缺乏對天下的關懷,注重私利,鉗制思想,實行嚴刑峻法。

我們要注意,賈誼是抱著一種懷才不遇的心態撰寫《過秦論》的。文人士子總喜歡打著寫文章的旗號來發牢騷,賈誼也不能免俗。他批評統治者多疑,其實是嫌劉恆對他不夠信任,時常聽信功臣集團嚼舌根,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放棄像他這樣的人才。

我們發現此時賈誼的心態與上文的觀點是相矛盾的。劉恆的自私換個角度說就是賈誼提倡的「以大局為重」,所以才子賈誼寫此文時思想應該是徘徊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

第五點,賈誼推崇言論自由。

賈誼說,秦始皇養了一批專門為他歌功頌德的文人來文過飾非、自欺欺人。就是由於這些「御用文人」成天亂拍馬屁,最終使得秦朝的暴政得不到根治,矛盾得不到處理,凋敝的政局愈演愈烈。嚴峻的政治氣氛使得知識分子不能夠說真話,不能夠自由地議政論政,甚至還會有性命之憂。

這些禁錮言論和鉗制思想的行為是專制制度的突出特徵,激化了政府和百姓之間的矛盾。

賈誼的這些觀點免不了又有借題發揮的嫌疑,實際上他這是在勸諫劉恆實行言論自由。劉恆有沒有這樣做呢?

有。劉恆在前元二年廢除了「誹謗妖言令」。

但這在賈誼眼中看來都還不夠,因為賈誼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因言論而受罰的例子。賈誼追求一種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干擾,言論自由的環境,至少當他的言論沒有得到採納的時候,他是這麼認為的。

可惜,在專制體制之下,這顯然是做不到的。

第六點,也是整篇《過秦論》最具建設性的一個論點,所謂「攻守之勢異也,取與守不同術也」。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到了和平時期,不應該再沿用劉邦時期的政策。「戰時政策」已經過時,國家需要制定新政策了,因為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兩回事。總結起秦朝的失敗,就在於它在統一天下前實施嚴刑峻法,在統一天下後依舊實施嚴刑峻法,沒有結合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政策,導致了整個王朝滅亡的加速。

所以賈誼認為,劉恆要開闢一個全新的治世局面,就必須要扭轉從劉邦時期沿襲下來的執政風氣。儘管王國問題、內政問題的矛盾都十分尖銳,但劉恆絕不能以虐殺、重稅、高壓政策來解決這些問題。處理矛盾不能憑藉暴力強權,而應當使用溫和的政治手段。

劉恆不需要像劉邦那樣英勇豪邁,但卻需要劉邦所不具備的高深的政治城府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這條建言影響了劉恆日後的「無為而治」。劉恆從此修鍊胸中的韜略,以「文」治天下,而非以「武」服天下。賈誼想告訴劉恆的是,一個需要發展的國家更需要政治家,需要先講明白理論,要太多只會幹活的人沒用。

理論應該在實踐之前,若在實踐之後,那就不是理論了,是教訓。

賈誼六點建言的思想基礎是儒家思想,可話從他嘴裡說出來卻滿是縱橫家的味道。漢初的知識分子依舊懷揣著戰國時遊說天子和諸侯王的想法,要在統治者面前推銷自己的見識,這其實是思想上的「戰國化」尚未根除的表現。《過秦論》中的明嘲暗諷是後世明清士人想都不敢想的。明清的那些大臣、烈士,一個個都是奴才般的人物,而敢於在天子面前直言見解的賈誼才像一位真正的士人。

仔細分析賈誼提出的六點內容,第六點所闡述的治國思想的原理才是全篇文章的精髓——以「術」治理天下。

同時,整篇文章否定秦朝的執政理念和政治制度,其實是在否定西漢初年「漢承秦制」的局面,委婉地向劉恆提出了實行新政的訴求,並間接地通過批判秦朝的制度為劉恆新政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議——一切都照著秦朝弊政的反面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