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方勢力間的周旋 安穩南越贏民心

南越國不過是漢帝國南方小小的一隅,然而在劉恆眼中,它卻成為了自己樹立威望的道具。誰都清楚,南越人無意挑釁漢朝,漢朝人更不是滅不了南越。但不巧的是,這個小國家卻和帝王的名譽掛上了鉤。劉恆急需通過招降南越,來樹立自己的威名。

蔡東藩有首《贊漢文帝懷柔趙佗》詩,詩云:「武力何如文教優,御夷有道在懷柔。詔書一紙蠻王拜,伏地甘心五體投。」(《前漢演義》第四十七回)詩的內容很白話,講的是南越王趙佗向劉恆稱臣,然而這首詩背後卻有一個不簡單的故事。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緊接著平定了楊越地區,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這三個郡荒涼落後,對當時的人而言,絕對算得上是窮鄉僻壤,因而成為了秦朝罪犯、官員的流放之地。流放至此的罪犯們與越人雜居,生活了十三年。

秦朝末年,南海郡郡尉任囂病重。郡尉本來是郡守的副職,掌軍事,但是由於南海郡蠻夷太多,民風彪悍,加上平定不久,所以一直是讓郡尉當一把手,由軍事長官將軍政大權「一把抓」。

任囂病重期間念及自己時日無多,知道此時天下大亂,因而找來了手下心腹龍川縣令趙佗,對他說:「中原大亂,群雄逐鹿,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安寧下來。現在已經有不少人脫離秦朝統治而自立了。我本來打算派兵切斷和中原的聯繫,等待時機大展雄圖,然而如今我病重了,保衛不了咱們這個地方。番禺靠山面海,地域廣闊,還有不少漢人智者可以幫我們,弄好了還可自立為一方之主,建立國家。郡里的官吏都不可信,我才叫你來,將這些事情託付給你的。」說完,任囂寫了一張委任狀,讓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沒過多久任囂就撒手人寰,他死後,趙佗立刻下令派重兵扼守橫浦關、陽山關、湟溪關三處重要關隘,同時斬殺了過去秦朝在當地的一些官吏,全部安插了自己的親信。

秦朝滅亡之後,趙佗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關起門來當地頭蛇,自立為南越武王,稱霸一方。

漢高祖平定天下之時,按照《史記·南越列傳》的說法,劉邦不願意再讓百姓經受戰亂,所以才沒有征討南越國。然而,從劉邦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才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來看,劉邦在立國初期不處理南越國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兩點。

第一,劉邦壓根沒有重視南越國立國的問題。「布衣天子」聽起來很親民,但總免不了會有些目光短淺的毛病。劉邦的短見及其危機意識的缺乏,最終直接導致了趙佗勢力的坐大。

第二,此時的國內內亂繁多。政治鬥爭和平叛早已經讓劉邦忙得不可開交,加之北邊還有匈奴的威脅,他哪裡顧得上南邊的蠻夷呢?而且劉邦在統一天下後還解散了許多軍隊,士兵數量大減,趙佗在南方僻遠之地建國,劉邦實在無力分兵前去征討。

然而問題總歸是要解決的,陸賈的出使成功說服了趙佗歸順。劉邦與趙佗交換了符節,要求趙佗在南越地區處理好民族關係、同長沙國政府積極往來、和當時的長沙王吳芮搞好關係。

劉邦能夠答應這樣沒什麼「油水」的議和條件,無疑是展現出了一種求和的姿態。劉邦到最後還是沒能力對南越動武,可見漢初整個國家在飽經戰亂後國勢的衰微。好在南越民風淳樸,少數民族嘛,剽悍是剽悍,但那是人家性子直,反過來講,就是講義氣好說話知恩圖報懂得大義,所以南越才會同意歸順。

然而,歸順的行為終究是南越人主動的,劉邦只是拋出了橄欖枝,趙佗原本可以不接。這就意味著,在南越人的心中,他們自己都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習慣上還是覺得自己比漢朝人厲害一等。所以在呂后時期,一遇到漢朝在鐵器方面的封鎖,他們就反叛了,而且認為是長沙王吳右(吳芮曾孫)為了滿足自己擴張疆域的欲求而挑唆呂后做的。

於是憤怒的趙佗不稱王了,直接自稱為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國,連敗長沙國數縣。呂后聞後大驚,派隆慮侯周灶帶兵征剿,結果水土不服導致了軍隊中瘟疫流行,士兵上吐下瀉,漢軍只好作罷。

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駕崩,趙佗趁機發展勢力,收買了閩越王無諸的閩越國、廣西地區的西甌國、越南北部的駱越國。這一下,南越帝國的疆土東西長達萬餘里,疆域大增。趙佗也洋洋得意起來,用起了佩有黃屋左纛的車馬儀仗,儼然一副中原皇帝的氣象。趙佗要求漢朝將長沙郡劃歸南越國境內,這些行為處處顯現出挑釁的意味。

到了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國已經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然而劉恆卻並不著急,劉恆正嫌沒地方展現他的才能、樹立他的威信呢,趙佗越活躍,劉恆越高興。雖說派兵剿滅南越國不是什麼難事,但劉恆是為了宣傳新政,要以德服人。所以劉恆做了兩件事來為他以德服南越國做鋪墊:

第一,派專人保護趙佗父母位於真定的墓,並按時祭祀;

第二,將趙佗在老家的兄弟們都封以高官,賞以厚祿,表示對趙佗的尊寵。

在處理趙佗的問題上,劉恆針對的不單單是南越國一個國家。他是借處理趙佗的問題,來給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國和少數民族地方勢力做出一種姿態,一種寬容、大度的姿態,借之收買人心,來樹立這些諸侯王、少數民族以及老百姓對他的信心,讓人們相信他能夠擺平王國問題和民族問題這兩件事。

在陳平的推薦下,劉恆再次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隨行帶有劉恆的書信,也就是勸降書一類的物品,信中說道:

「漢皇帝誠摯地問候南越王。我不是高皇帝嫡出的兒子,後來被封到代國,那地方離南越國太遠了,而且那時候我還年輕,見識淺薄,所以一直沒有和南越國聯繫。

「高皇帝死得早,孝惠帝也沒活幾年就駕崩了,呂后後來稱制,但她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有時候想事情半天轉不過彎。呂家人比較蠻橫,拿假冒的劉氏後裔繼承孝惠帝的皇位。好在神靈保佑,呂氏家族已經被功臣們幹掉,大漢重新安定。

「前幾天看見您讓隆慮侯轉交的書信,讓我找到您的兄弟並撤回攻打您的軍隊。我現在全都照辦了。以前聽說大王您老騷擾我們的邊境,搞得長沙國和南郡雞犬不寧,我就想啊,這對你的國家有什麼好處?不過是死更多的士兵,讓更多的將領殘疾,弄出更多的寡婦孤兒和留守老人罷了,這就叫『得一亡十』,我實在不忍心。

「我打算把南越國周圍的那些土地都贈送給您,可是有人給我說那都是高皇帝安排的,我也改不了。有人說你那塊地方對我們漢朝而言並不大,不如全讓你管算了。雖然大王您已經稱帝了,但兩帝並立,總需要有個使者聯絡聯絡感情,好歹您也提前知會我一下呀。所以我讓陸賈跑來,您要是答應我們的條件,就別再來騷擾我們的邊境了。我這裡有五十件厚棉衣、三十件中等棉衣、二十件薄棉衣給您,希望您忘卻憂患,好好享樂,順帶問好閩越國、西甌國、駱越國。」

仔細分析劉恆的書信,首先是姿態放得很低,畢竟劉恆是在賭趙佗會投降,他要利用趙佗的投降樹立威信、聚攏人心,所以必須放低姿態來增大議和成功的概率。

其次是不攬任何實際責任,消除趙佗和自己的芥蒂。不管什麼措施和建議,只要是讓趙佗不高興的,那都是劉邦、呂后和群臣們乾的。

三來如果趙佗有心議和,劉恆的姿態這麼低,那他趙佗應該更低才是,那就更能滿足劉恆追求名譽的想法了,讓南越國在和漢朝的交往中處於絕對的弱勢,這是劉恆心裡的小九九。

趙佗本來就知道自己終究是不可能戰勝漢朝的,他不過是「以戰求和」,看到劉恆的書信之後趕緊借坡下驢,於是回信說道:

「南方蠻夷的首領趙佗問好漢皇帝。當年呂后欺負我們南越人,不賣給我們鐵器,我懷疑這是長沙王說了我們南越人的壞話,加上後來又聽說呂后把我一家子全殺了,還挖了我家祖墳,所以才斷絕了和漢朝的來往,攻入了長沙國的邊境。

「至於稱帝這件事,那是皇上您不了解情況,我們這裡的閩越國、西甌國、駱越國等原始野蠻國家的頭領都稱了王,我想管著他們,所以不能一個叫法。但由於臣沒文化,也起不來別的名字,所以才稱帝,不過也就是自己玩玩,哪敢跟皇帝您正式彙報呢!」

於是趙佗叩頭認錯,並且下詔說:「一槽容不得二馬,兩個英雄不能同時並存,說到底還是人家漢朝皇帝牛,以後我不再稱帝,也不用皇帝的儀仗了。」

劉恆聽完很高興。經過這件事,劉恆的民眾支持率暴漲,因為老百姓都知道,在劉邦時代,諸侯、土酋經常反叛,而他們現在卻都歸降了。這一下,漢朝人的心理優越感逐步恢複了,對劉恆的信任也加強了,國家對未來更自信了。

招降南越國是劉恆在位期間,在處理民族事務上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