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動蕩的政局與漢文帝的登基 功臣元老們的「小算盤」

劉家的子孫那麼多,為什麼功臣集團一定要將代王劉恆立為新君,這之中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想法和打算呢?代王劉恆接到功臣集團迎請他繼位的邀請,去,還是不去,這又需要劉恆選擇。劉恆最終選擇了西去長安,可其中又有多少他自己的考慮呢?

功臣集團在考慮擁立誰為皇帝時曾有過一番討論,這件事關係到未來功臣集團的自身利益,必須慎重抉擇。然而遺憾的是,這場本來應該十分精彩的討論在史書中卻記載得非常不清晰,只記錄了與會者的對話,至於與會者是誰則一個都沒有說,實在太過枯燥。為了更生動地記述這件事,現將會議現場依據史書記載稍加演繹如下。

大臣甲:「現在的少帝劉弘以及呂王、淮陽王、常山王其實都不是孝惠帝劉盈的兒子,那都是呂雉這個壞女人搶來的孩子,不是老劉家的血脈。呂后殺了人家母親,把孩子養在宮中,讓孝惠帝認作是自己的兒子。」

眾人一片暗笑,這完全是功臣集團為了排斥劉氏宗親而編造的瞎話,劉弘和劉恭只不過不是劉盈的嫡子罷了。

大臣乙諂媚地附和道:「就是,呂后這個老女人這麼做不就是為了培養她呂家的勢力嗎?等呂家的小子們掌了權,我們肯定會被人家卸胳膊卸腿,統統完蛋。我看咱不如在劉氏諸王里挑一個看著順眼好控制的,擁立起來當皇帝算了。」

大臣甲:「我看齊王劉襄就不錯,他爸是高祖的長子劉肥,他就應該算是長孫啊,這個絕對名正言順。」

「你有沒有搞錯,你難道不知道齊王劉襄他舅駟鈞是個老流氓嗎?你把劉襄弄成皇帝,那駟鈞還不得騎到我們頭上來啊!到時候他駟家就是呂家第二,你閑得沒事引火燒身幹嗎?」大臣丙憤怒地吼道。

大臣乙:「其實我看淮南王不錯啊。」

「得了吧,那個小娃娃根本鎮不住人,咱們操控起來也是白搭,況且他母親那一家子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大臣丁一臉不屑。

「我覺得代王劉恆不錯,他是高祖活著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人又老實仁厚好欺負,他母親那一家子人又都還不錯。擁立年長的皇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以仁孝入選也不會遭受天下人的質疑,這樣再好不過了。」大臣丁說道。

於是眾人採納了大臣丁的方案。

功臣集團選劉恆承襲帝位的過程在史書中基本就是這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功臣集團在挑選合適的諸侯王時,一共有五點考慮。

第一,他們一定要選擇一個劉氏血脈的正統繼承人,至少是能夠被民間和功臣集團共同認可的劉氏宗親,而且必須是劉邦的直系後代。

這樣做一來將選擇範圍縮小了,畢竟劉邦的兒子都被呂后收拾得差不多了,孫子輩也沒多少;二來,只有劉邦的直系後代才能減小政治風浪,因為這一身份最具震懾力,候選人可以說是理直氣壯,這就降低了功臣集團在擁立新皇帝之後的政治風險。

第二,他們一定要選擇一個可以被他們利用、控制,至少不會在主觀上和他們發生利益衝突的人來繼承皇位。

前文講過,崇尚暴力的功臣集團中多數都是利己主義者,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保護並擴張自身利益的人物,所以他們擁立的皇帝一定要是容易被控制的,也正因為如此,才衍生出了第三條和第四條考慮。

第三,他們一定要選擇一個母族弱勢、不跋扈的人。

呂后的陰影一直縈繞在功臣集團每一個人的心中,若不是呂后去世,說不定呂家人就先把功臣集團給幹掉了。所以功臣集團決不能允許外戚干政的事再次重演,那樣他們的利益將又一次受到威脅。

第四,他們一定要選擇一個年齡不大不小的人。

這個道理是極容易想通的。一來,年齡太小不便於功臣集團借用其威信來震懾、打壓敵對勢力;年齡太大的人又比較容易產生自我主見,可能不僅不會老老實實聽功臣集團的話,反而還會和功臣集團作對。二來,年齡太小的話很容易受母親的干預,外戚會藉機介入;或者母親因為很年輕而找男寵,繼而出現審食其第二。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功臣集團的利益受到威脅或者被瓜分,陳平、周勃等人當然不願意看到這些事發生。

第五,他們一定要找一個低調的、利益糾葛少的人,這樣民間百姓便不熟悉,或不會對其登基有強烈反應。

功臣集團一方面要藉助新皇帝的權力,另一方面還要淡化新皇帝的公眾形象。這就要求他們扶植的這個人要一直十分低調,至少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野心,沒有糾纏到任何的利益鬥爭之中,沒有大是大非。

把這五點全部考慮在內,放眼劉氏宗室,比來比去似乎就劉恆一個人最合適,至少在功臣集團眼中,劉恆的形象和背景正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

商討過後,擁立代王劉恆就已經成了鐵板釘釘的事。周勃、陳平趕緊草擬邀請函,熱烈歡迎代王劉恆來京登基。

儘管功臣集團是掏心窩子、誠心誠意地歡迎劉恆,可劉恆那邊還是舉棋不定。劉恆和功臣們接觸不多,他摸不透這些人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於是就向自己手下的大臣詢問意見。

代國的郎中令張武就對劉恆說:「功臣元老們會帶兵,還擅長使陰謀詭計,保不定他們還打算自己稱帝呢,當年沒造反不過是迫於高祖和呂后的威勢罷了。我看啊,您最好還是稱病不去,先看看勢頭再說。」

然而中尉宋昌卻與他人看法不同,他對劉恆講了四點:

第一,劉邦平定各路起義軍,最終建立了漢帝國,這就已經斷絕了其他外姓人做皇帝的希望;

第二,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使得國家內部團結,異常堅固,劉氏一族在未來只會不斷地發展壯大;

第三,漢朝建國後廣施仁政,民心所向,劉氏的統治基礎難以動搖;

第四,呂氏叛亂被誅,而假如功臣元老們打算造反,那麼百姓一定不會歸順於他們,他們的黨羽也不見得會完全聽從,況且朝廷中有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朝廷之外有吳王劉濞、楚王劉交、淮南王劉長、琅琊王劉澤、齊王劉襄,此時劉姓諸侯王實力不可小覷。而且劉邦的兒子只剩下劉恆和劉長,二人中劉恆居長,自然是當仁不讓。

劉恆顯然被宋昌說動,特別是第二條和第四條給予了劉恆極大的信心。諸侯王和功臣勾搭得再緊密,劉恆和諸侯王的血緣關係在那裡擺著呢,功臣集團到底不是劉家人,只要劉家人抱團,功臣們無不忌憚。

為了保險,劉恆又求問於鬼神,在占卜出吉兆之後,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去長安找周勃打聽具體消息。功臣集團這邊早就被劉恆磨得不耐煩了,為了打消劉恆的疑慮,周勃一股腦把功臣集團的計畫全交代了,薄昭聽後大喜,回到代國讓小外甥放心。

劉恆一聽也非常高興,畢竟天上掉餡餅是好事,並從此與宋昌相親近。他帶著宋昌、張武等七人一同西赴長安,並讓宋昌和自己坐在同一輛車上。

行至長安東北的高陵(今陝西高陵)時,劉恆就派宋昌先去長安打探消息,作好準備。

清人郭嵩燾評價劉恆兩次派遣使者去長安勘察,「遣薄昭見絳侯,所以觀大臣將相之心;又復使宋昌觀其變,以少帝尚在,慮其事或中變也。寫得文帝周詳慎重。」誠如郭氏所述,劉恆這一小小的舉動表現出二十三歲的他心思縝密,沉穩而有城府的特質。他先前派薄昭去找周勃,這是在試探功臣集團的想法;而此次派宋昌去打前站,其實是考慮到少帝劉弘還沒有退位,畢竟是他登基的阻礙,他害怕節外生枝。

劉恆這一切頗具政治頭腦的舉措或許意味著,功臣集團看走了眼,他們請來的不是想像中那個柔弱無能的劉恆。劉恆已經蟄伏十五年了,代國這樣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令他得以安穩地韜光養晦,或許他一開始並沒有爭奪帝位的想法,而只是為了自保,然而機遇與勤奮卻在這亂世之中悄然結合,落在了劉恆身上,讓他一步步邁向帝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