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詩發展的康庄大道——學習《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

今天我作為一個詩歌的愛好者來發言。讀了《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興奮之極!我把主席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給《詩刊》編輯部的信,重看了一遍。我感到毛主席為新詩的發展以及學詩的人,特別是青年人,指出了一條康庄大道。就是說:「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又說:「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這些年來,也有些鄰居的青年人,寫些詩歌來讓我替他們看看改改(自然不是因為我是個詩人,只因為我住得近,又是搞點創作的)。我總是引主席那句教導:「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因為青年人感情豐富,寫詩時也是有感而言,但是寫出來的東西,沒有「詩味」,沒有「特色」,也不合於主席所講的:新詩要「精練、大體整齊、押韻」。現在的青年人一般的沒有學過舊詩歌的形式和規律,比如說合轍押韻。就因為青年不懂平仄,不會押韻,他們的詩讀起來就很拗口,讀後更記不住。

還有,現在還有一些青年人,用詞牌來寫「詩」,也因為他們沒有研究過詞學,所以即使他們寫了一些「蝶戀花」、「清平樂」、「浪淘沙」一類的「詩」,但是除了每句字數相同之外,與詞毫無「特色」上的相同,這正是毛主席所講過的:

「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詩的沿革,本來是從四言,五言,發展到七言,長短句,詞,曲,最後成了新詩,或白話詩。這是很自然的,都是由於做的人多了,形式陳舊了,思想也由於因襲古人,而陳腐了;因為要打破束縛,詩體也就改變了。毛主席說:「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我想這的確是一條真理!

民歌是在勞動中唱出來的,真是精練,大體整齊押韻,這種例子,就舉不勝舉了。一九五八年,我在十三陵水庫採訪的時候,就聽到「砸夯」的幾個女社員唱道:

猛撂下,走向水利化。

我想這詞兒決不是早就編好的,因為她們是很快地一邊「砸夯」,一邊笑著唱的,前後還有許多,就只站著聽了當中的幾句,但是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還有一次,一九六○年,我去參觀丹江口水利工程。在工地上,我偶然看到牆報上一首工人寫的詩,是:

工人到了丹江口,疊疊青山齊發抖,千軍萬馬開進來,黨的紅旗前面走。

這詩的氣魄多大!也和石油工人所說的「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一樣,都是勞動人民的「人籟」,我也是一下子就記住了。

毛主席在這封信內,好幾處提到了形象思維。新詩的形象思維,也得從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的實踐中產生出來,決不能坐在深堂大院,高樓大廈里,搞「主題先行」,去生搬硬套。「四人幫」的那一套「反形象思維」,是和毛主席的作家必須深入群眾,到工農兵中去的教導相對抗的,必須徹底清除掉!我的理論水平太低,還是讓我們的詩人們來講話吧。

(本篇最初發表於《詩刊》1978年3月第2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