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賺錢十類人 第十七章 遍地黃金也要搶 香港商人賺錢故事

「香港」被人稱為「遍地黃金」,然而,香港人的富有並未使他們過上輕閑的生活,競爭的壓力使他們步履沉重,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拚命工作。

激烈的生存競爭,既激發了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也給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香港商人喜歡說「搏一下」,大概就是爭取一下的意思。

這比「試一下」更重要。搏,就是要整頓精神,全力以赴。搏,多少帶有一點冒險的精神。

香港由於其地域特殊性而受「西化」影響嚴重,所以有人說,香港是東西方文明的「混血兒」。香港商人是東方式的智慧與西方式的精明的綜合體。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濃厚的傳統的中國色彩,香港商人靈活、機智,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西方文化的烙印。他們的傳統特質,由於混雜了西方的思想靈魂而不再有傳統的迂腐。

港商的生活哲理是,掙錢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掙錢,這個道理在港商看來,再自然不過、簡單不過了。

不僅像邵逸夫、胡仙這樣的富豪級鉅賈重視取利賺錢,就是一般的港商,也同樣把賺錢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他們的功利主義色彩十分明顯。

出身貧寒的李嘉誠現在能夠被公認為華人首富,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長遠的戰略眼光。

李嘉誠14歲在一家小塑料玩具廠當推銷員。由於工作努力,不到20歲就被老闆提升為經理。兩年後,年僅22歲的李嘉誠,自己開設了一家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的「長江塑料廠」。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國家興起一股「塑料花熱」。李嘉誠立即爭取了大量的海外訂單,迅速由生產玩具轉向生產塑料花。長江工業公司不久就成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塑料花工廠,而李嘉誠本人因此也贏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稱。

正當塑料花大受海外歡迎,行業興隆之際,李嘉誠卻獨具慧眼,預料到塑料花將在世界市場由暢銷轉為滯銷,他當機立斷,毅然放棄當時盈利仍豐的塑料花行業,重操玩具舊業。果然,不久國際市場的「塑料花熱」冷卻,行勝暴跌,那些趁熱而上的廠家紛紛遭殃,而李嘉誠卻在玩具產品中每年仍賺上千萬港元。

李嘉誠深諳好花無常開的道理,早在塑料花業興盛時期,他就認識到,隨著香港的繁榮發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會日益尖銳,地產業必大有可為。

1958年是戰後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香港地價下跌70%,房價下跌30%。房地產業正處於低谷之時,恰在這年,剛滿而立之年的李嘉誠,以百萬資本向地產業進軍了。從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中,香港地產業歷經滄桑,幾起幾落,雖充滿風險,但卻百年不遇,機遇迭出。李嘉誠眼明手快。感覺敏銳,善於抓住每一個有利的機遇,成為一代香港地產大王。

1959年,李嘉誠首先購買的為別人所不齒的工業用地,1980年以市區平均地價計算,工業地價比當年上漲了281倍,而非工業用地及住宅用地也分別為74倍與82倍。1965年,銀行風潮及1967年地產價格狂跌,許多人急於脫手房地產,他卻泰然處之,反而認為這是發展地產業的大好時機。繼續從事房地產生意,只買不賣。到1972年,他的公司已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房地產業,每年資金收入390萬港元。

賺錢一點通

李嘉誠為什麼能賺錢?眼光!商人沒有戰略眼光,就好比摸黑走路,遲早會碰得頭破血流。

商機看得見

孩子的錢最好賺:

中國社科院公布的報告顯示,子女教育的消費已經超過養老和住房的消費,成為居民儲蓄的最大目的。據估計,國內居民教育消費額每年約為2500億元。教育培訓市場正顯示出強勁的需求勢頭,特別在語言培訓、職業培訓、幼兒教育等領域,更是商機無限。

以兒童文教業為例,根據統計資料,全國2~12歲的小朋友共有3350萬人,其中有超過兩成的小朋友上才藝班,以每人每月平均花費1500元估算,每年累計消費額就達120多億元,而2~6歲間就讀幼兒園的小朋友約有1420萬人,以平均六成的就學率估計,每月平均花費700元,每年累計消費額就達700多億元。

包玉剛是世人公推的華人世界船王,是第一個進入英資滙豐銀行的華人董事。1978年之後,包玉剛坐上了世界10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

但在此之間,在香港股票市場上,以包玉剛先生為代表的華人集團與怡和洋行的代表的英商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股票大戰」。

九龍倉位於繁華的尖沙咀,這裡可謂寸土尺金。但是長期以來,九龍倉的地產股價由於怡和洋行的把持,嚴重脫離實際地價。而這九龍倉的歸屬關係到華人集團各自在香港的發展前途。特別是對包玉剛的龐大船隊來說,沒有九龍倉,就等於失去了依託的基地。

因此,一開始雙方就寸步不讓,勢在必奪。實力雄厚的怡和洋行估計了一下船王的財力,認為自己只要出高價收購九龍倉的股票,船王是打不了幾回合就得舉手投降。

於是,怡和洋行在香港報刊上登出醒目的廣告:「願以兩股置地股票,外加一張債券(總價值相當於100港元)兌換面值僅10港元的九龍倉股票。」至此,大戰進入了高潮,鹿死誰手,難以料定。

這時,包玉剛已做好了決戰前的一切準備,但表面上裝出有心取勝,無力回天的樣子,把怡和洋行蒙在鼓裡。而包玉剛佯裝到法國辦事,卻偷偷地趕赴英國向滙豐銀行借錢去了。滙豐銀行在包玉剛的環球集團中佔有很大的股份額,此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包玉剛很快借到21億港元現金。

第三天,包玉剛突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回到了香港,他立即宣布迎接怡和的挑戰。在兩天之內以每股105港元收購市民手中的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這一擊令怡和猝不及防,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包玉剛居然在兩天之內拿出21億港元。很快包玉剛已經擁有九龍倉有限公司50%的股權。從此,九龍倉成為包氏財團麾下的一員得力猛將,並不斷立下戰功。

賺錢一點通

商場就是戰場,可以有失敗,但在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戰鬥中,絕對不能失敗。

一道普通的菜,居然能挽救一個大酒店?這不是神話,而是事實。

香港實業家徐峰在廣州花園酒店附近投資200萬港元興建了一家南海鮮酒家,酒家裝扮得豪華氣派,雄心勃勃的徐峰先生決心在中國內地大幹一場。然而,事與願違,酒家開張後,卻生意平平,頭3個月竟虧損20多萬元港幣。

躊躇滿志的徐先生實在想不通,自己這個酒店地處鬧市區,為什麼生意竟如此慘淡!是酒店的門面裝修得寒酸?是店中的服務質量低下?還是店裡做的飯菜味道不好,分量不夠?思來想去,他都否定了這些可能性,那麼究竟是為什麼?

一天,他來到街上散心,走著走著偶然間看到西壕二馬路有兩家時裝店,令他感興趣的是一家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另一家卻「門前冷落鞍馬稀」,生意平淡。什麼原因呢?一種職業的敏感促使他走到兩家店鋪看個究竟。經過觀察,他發現生意興隆的一家店裡面除了賣高檔服裝外,還另闢了幾款特價服裝,或八折或五折優惠出售。

看到這些,徐先生眼前一亮,找到了解決酒店經營不理想的辦法。經過緊張籌備,徐峰先生的南海鮮酒家每天推出一款特價的海鮮菜,其價格遠遠低於同行的價格,並通過新聞媒介大肆宣傳,這一招果然靈驗,顧客竟神奇般地多了起來,很多食客覺得特價菜新鮮,慕名前來。

也許有人認為降低菜價酒店要吃大虧,因為酒店決定降低的幅度令人吃驚,比如基圍蝦市價是76元一市斤,而南海酒家降價後只賣36元,不只是沒有利可圖,還要買一斤賠一斤多。然而,事實說明,食客們來此一趟決不會單單要一道特價菜吃了完事的,哪伙人不再要上幾個別的菜?特價菜上虧的,在別的菜上卻暗暗補了回來,而且還要讓食客們覺得價錢便宜、公道。一時間,南海鮮酒家成了羊城人一吃為快的好去處,南海鮮酒家也因此一炮走紅廣州城。徐峰先生在「美食周」一個月內單基圍蝦就銷出4噸,至於他賺了多少錢,那就可想而知了。

賺錢一點通

價格低對消費者永遠具有吸引力,以此作為賺錢的誘餌,則是一種常見的經營手法,關鍵是要做得巧妙。

商機看得見

加盟要瞄準高門檻:

連鎖加盟被很多創業者視為低門檻的創業捷徑,實則未必。加盟連鎖企業,投入不菲的加盟費和保證金,投資者主要圖什麼?相信絕大多數投資者最為看重的就是品牌。品牌是連鎖加盟的生命線,也是投資者付出加盟費後最大的回報。加盟費可以視作品牌價值的體現,看得更遠的則是其背後的完善的管理和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