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把握時局:100日元發跡造出世界品牌 第十章 進軍海外:審時度勢逐鹿天下

做生意,要有洞察先機、先發制人的能力,因為這是真刀真槍的決鬥,只許贏,不許輸。

——(日)松下幸之助

松下電器在二戰後的再次騰飛,一方面是得益於國際局勢——朝鮮戰爭的爆發,這促成了日本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是靠松下幸之助自己,他秉著重新開業的心情和再從頭做起的信念,及其特有的謙虛務實的經營態度和卓越的經營智慧,帶領處於低谷的松下集團再次崛起。

20世紀50年代初,為了了解海外市場、技術和經營的情況,松下幸之助連續兩次赴美歐考察。1951年1月,松下幸之助及其公司吹響了向海外進軍的號角,雄心勃勃的松下幸之助已經將目光鎖定在全球。1月18日,松下幸之助有生以來第一次坐飛機前往美國參觀、考察,邁出了松下電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松下幸之助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考察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前景;二是考察美國各大公司的盈利情況。

松下幸之助在美國考察的短短3個月收穫頗多。關於美國公司的盈利,令松下幸之助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的高薪高責。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標準型收音機在商場里的售價為24美元,製造收音機的工人每小時工資則是1.5美元。工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可以賺12美元,這樣一來,工人只要工作兩天就可以買自己公司生產的收音機了。但在日本,松下電器生產的收音機售價約為9000日元,工人的平均工資為每月6000日元,也就是說,日本工人要工作1個半月才能買一台收音機,這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薪資的差距使身負重任的人更能認清並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責任,而新員工也能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高薪,從而對工作更加熱情和勤奮。

另外一個就是美國的裝配作業。松下幸之助很早就把福特汽車「裝配線作業法」應用於自己的工廠,但親自來到福特汽車城,給他的震撼不亞於二戰後凄苦帶來的震撼。美國的裝配線流水作業分工極為細緻,細到每個人只完成一兩個工序,如此反覆、簡單的操作,勢必使工人的熟練程度提高,既能保證產品質量又能減少能耗。細緻專業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美國的繁華也令松下幸之助驚嘆不已。紐約的繁華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近乎奢侈。高樓林立,晝夜燈火輝煌,適時日本因為電力不足,東京每天晚上7點以後要停電一小時。僅僅是電力方面就令親身體驗的松下幸之助震驚。松下幸之助以前一直留著板寸的髮型,到美國後覺得自己的髮型土氣就留了長發並梳了個整整齊齊的小分頭回了國。對於美國的繁榮,松下幸之助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像美國一樣繁榮!」他回國後就召集公司員工說:「讓我們在日本也創造出那樣的輝煌吧!」

另外,在考察中,松下幸之助發現美國市場上很多商品賣的不是品質而是設計。美國的電器產品的價格十分昂貴,如電熨斗、電冰箱等,但購買後拆開一看內部機件沒有什麼特別,使用壽命也不比一般產品長,但是它的外形設計和顏色很漂亮,操作簡單、方便,因此比同類產品價格高出很多。松下幸之助將美國注重產品外形設計的思想帶回企業,立即應用,迅速成了設計部門,以改變「一流的質量,末流的設計」的落後現狀。松下幸之助認識到如果不改變產品設計,日本產品永遠只能是低價賣出的普通貨,要佔領世界市場,特別是出口到歐美國家是不可能的。

1951年10月,松下幸之助再度出國考察,此次考察由專務董事的高橋荒太郎和女婿松下正治陪同。3人除參觀美國外還準備參觀歐洲主要的工商企業,另外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求一個合適的技術合作夥伴,使松下公司的電子技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器製造企業。

從北美到歐洲,松下幸之助一行參觀了不同國家的十幾個電器產業,並對不同國家的產品從造型設計、性能到原理逐一進行分析,最終松下幸之助選擇了荷蘭飛利浦公司。

荷蘭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國土狹窄,資源缺乏,國內市場有限。儘管如此,飛利浦公司仍從最初的一家小燈泡廠,經過60年的發展,迅速成長起來,其產品門類齊全,包括日光燈、工程照明及家用電器、無線電收擴音機在內的上千種產品,人員達到75萬,在48個國家有直接經營的公司,其產品80%用於出口,質量享譽世界。而日本要經濟繁榮富裕,學習美國不如學習荷蘭,為了節省原材料和能源,也要走產品設計細緻、精密之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必須學習荷蘭的嚴格管理和經營理念。

經過審慎的比較,松下幸之助選擇了荷蘭飛利浦公司作為自己的合作夥伴。

這是松下公司首次與國際一流企業合作。此次合作可謂艱苦卓絕、來之不易,荷蘭飛利浦公司倚仗著自己的雄厚實力和先進技術,向松下公司提出了種種苛刻的要求。經過了松下幸之助等人群策群力、執著真誠的努力,松下公司最終實現了與飛利浦公司的合作。

一開始,對於松下公司提出的合作申請,荷蘭飛利浦公司的態度十分謹慎。在他們眼裡,松下公司只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小公司,居然提出合作請求,驕傲的荷蘭人怎樣會把自己的高科技技術隨便交給一個毫無名氣的公司呢?

面對松下幸之助的一再請求,荷蘭飛利浦公司派出了一個3人小組前往日本對松下公司進行考察。飛利浦公司來松下公司考察,那麼松下公司的經營等內部尚對日本國內同行保密,但將毫無保留地展現給荷蘭公司,經驗老道的松下幸之助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為了進行合作、為了提高松下公司的實力,局部犧牲是必要的!經過了1個多月的實地考察,3人小組帶著整整三大箱資料、文件和報告返回阿姆斯特丹,也帶走了松下幸之助一顆不安的心。

過了1個月,3人小組又返回大阪,並帶回公司的意見:同意與松下公司合作,並呈上了飛利浦公司的合作意向書。

1.第一期合作項目為電燈泡、電子管和日光燈,視合作情況繼續擴大合作項目。

2.與松下公司合資建設新公司,創辦費55萬美元,飛利浦公司參與股份30%,新公司交給松下公司經營。

3.合作期間,松下公司向飛利浦公司支付技術指導費,費用占銷售額的6%。

經過一番認真的研究之後,松下幸之助認為合作意向書的前兩項可以接受,但是索取占銷售額6%的技術指導費過高。飛利浦公司擁有世界領先的電子技術,收取一定的技術指導費是應該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技術指導費,而在於費用的高低,松下幸之助將自己的意見向高橋荒太郎等公司高層托出,得到了公司上層的一致同意。

於是,松下公司向飛利浦公司的3人小組提出降低技術指導費要求,3人小組表示降低指導費需向公司總部報告並進行研究。雙方商定下次的會商時間和地點。

送走飛利浦公司3人小組,松下幸之助陷入了苦苦的思索當中,降低飛利浦公司技術指導費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談判說服對方主動下調,二是松下公司以其他名目收取費用進行沖抵。對於第一種方法只能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但第二種方法令松下幸之助日思夜想也難以有好的方法,松下幸之助拿著飛利浦公司的合作意向書在房間內踱來踱去,又坐下反覆地看意向書,突然靈光一閃:既然合資的新公司由松下公司來經營,經營也是一種資本,那麼松下公司也可以適當地收取「經營指導費」。這是一種大膽的想法,是基於對松下公司經營的自信,也體現了他在商言商的高超智慧。

松下幸之助想到了談判的好方案,於是立即召見高橋荒太郎,二人進行了一次長談:

「高橋君,你的任務是千方百計地促使合作成功,關於經營指導費的方案,對方可能會提出種種反駁意見,你要充分進行準備盡量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說明。」

「是,董事長。」高橋荒太郎說。

隨後,松下幸之助將談判過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妥協,哪些地方必須寸步不讓告訴了高橋荒太郎,最後松下幸之助拍著高橋荒太郎的肩膀說:「與飛利浦公司合作我們勢在必得,但是公司的利益也要維護,高橋君,你要在談判中好好發揮,公司拜託你了!」

「哈咿!董事長放心,我定不辱使命!」高橋荒太郎堅定地說。

1952年7月,高橋荒太郎作為松下電器的全權代表與飛利浦公司在荷蘭海牙進行合作洽談。在談判中,高橋荒太郎首先提出:

「貴公司索要的技術指導費是銷售額的6%,而日美合資的公司,美方一般是3%,這之間相差3個百分點,貴方是否考慮適當降低些?」

「技術和技術是不一樣的,價值自然有高低,我們公司的技術是一流的。」

「貴公司技術一流我們承認,但技術的差距是否有這麼大?為了合作成功,懇請貴公司衡量與美國技術的差距,也使我對公司有所交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