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實幹篇 經營管理之道 第九章 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商戰中,合作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個旗鼓相當的合作夥伴是成功的一半,而二者之間的團結互助更可以揚長避短,增大雙方力量。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去合作去團結,並非所有的團結合作都會成為我們成功的基石。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團結夥伴有時是很難找到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能夠掌握正確選擇合作夥伴的原則。

找到有用的人才做幫手,對於創業成功非常重要。但是擁有人才之後,能否將人才在組織內進行協作和使用,則更加重要,這就需要創業者找到一個能凝聚人心的目標。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創業的時候,從杭州到北京,幾經失敗,有個18人的團隊不離不棄。後來連創建阿里巴巴的50萬元人民幣啟動資金,也是這18個人一起湊出來的。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馬雲這樣說:「不要讓你的同事為你幹活,而讓我們的同事為我們的目標幹活,共同努力,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面,就要比團結在一個企業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說服大家認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讓大家來為你幹活。」

案例:成於眾手的蘋果電腦公司

二十多年以前,喬布和沃茲是在同學的一家車庫裡結識的,當時他們都是中學生。這兩個電腦迷想要一台「8800」,可是一時又湊不起錢,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裝。喬布和沃茲賣掉了自己的一些東西,湊起錢準備裝100套「蘋果-Ⅰ」計算機板,然後每台售價50美元,可賺回2200美元,正好夠他們的本錢。「蘋果-Ⅰ」是沃茲設計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喬布拿著樣品到當地的電腦商店去兜售,這家商店只訂了50台。他們說,社會上大部分人不是想買散裝件,而是想買整機。這給了喬布最重要的市場信息,但當時喬布仍無意做企業家。

不過,這家商店的經營者卻是個有心人。為了敦促喬布去設計製作微電腦整機,便把「蘋果-Ⅰ」故意裝在了一隻粗糙不堪看起來很沒有檔次的木頭盒裡。當喬布再次到這家商店去的時候,他們就給設計者喬布展示出了帶有木頭外殼的「蘋果-Ⅰ」,這促使喬布下決心去設計製作美觀的外殼。喬布和沃茲終於決定設計、生產完整的微電腦了,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蘋果-Ⅱ」。

喬布和沃茲原來都是技術人員,當他們決定自己開公司後,首要的問題是籌措資金。這時,風險企業家開始光顧這兩位年輕人了。來光顧的第一位是唐·瓦倫丁,他是喬布和沃茲的老闆介紹過來的。瓦倫丁來到喬布家後,看到喬布穿著牛仔褲,散著鞋帶,留著披肩長發,蓄著一臉大鬍子,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創業者的樣子。瓦倫丁先生覺得不妥,終於未敢問津,而把喬布和沃茲介紹給了另外一位企業家——英特爾公司的前市場部經理馬克庫拉。這是一位精明練達的風險企業家,對微型電腦業務十分精通。這位38歲的富翁來到喬布的車庫裡,仔細詢問並實地考察了「蘋果」的樣機,提了一大堆問題。最後問起了關於「蘋果」電腦的商業計畫。喬布和沃茲對買賣一竅不通,兩人當時面面相覷,說不出一句話來。可是馬克庫拉獨具慧眼,看出了這兩個小伙是不會讓他失望的,於是他告訴喬布和沃茲,一個詳細的計畫是吸引風險資本所必需的。此後,馬克庫拉給他們倆上了兩星期的管理課,他們三個人日夜工作,制訂了一項「蘋果」電腦的研製生產計畫。馬克庫拉首先將自己的9萬美元先期投入,又幫助喬布和沃茲從銀行取得了25萬美元的信貸。接著,他們三個人又帶著計畫去馬克庫拉熟識的風險投資家那兒去遊說,吸引了另外60萬美元的資金。至此,蘋果公司吸引了接近10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他們聘請了33歲的邁克爾·斯科特當經理,因為他熟悉集成電路生產技術。馬克庫拉、喬布任正副董事長,沃茲任研究發展部副經理,蘋果微電腦公司就這樣正式開張,走上了它飛速發展的道路。

案例分析:喬布和沃茲,以及商人唐·瓦倫丁,再到後來的馬克庫拉,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相互團結、合作與溝通的結果。如果喬布和沃茲沒有遇到馬克庫拉,不僅沒有他們後來的成功創業,包括微電腦的歷史恐怕都要重寫了。如果他們在相遇後,並沒有想到要團結起來,那他們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有後面的偉大成就。正是由於他們之間的精誠合作,為他們建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我們用物理學上的力學原理估個簡單的比喻:如果許多力共同作用於一個物體上,假如這些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那麼這個物體就會沿著共同的力作用的方向;如果這些力的方向不一致,那樣力就會相互抵消,這樣集體的力量就因內耗的產生而不如個體的力量。可是大家怎樣才知道自己的力朝哪個方向作用呢?這就需要創業目標來指引。所以,創業者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思路和一個可以預期的發展目標,才能把眾多合作者團體起來。

只有人心齊,才能泰山移。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只是第一步,創業者與合作夥伴之間,還要有高度一致的理念。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好的股東之間經營理念一定要一致。因為不同的理念,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行事風格。所以,創業者在尋找合作夥伴時,志同道合是基礎,大家理念的統一最為重要。

案例:意氣相投攜手共創雅虎

雅虎的創辦故事已經成為互聯網領域最老的傳奇了。楊致遠和費羅是舊識,費羅1988年畢業於杜蘭大學,而且一度當過輔導楊致遠的助教。一向全拿「A」的楊致遠在費羅的判官筆下卻居然只得了「B」,對此楊致遠至今還發牢騷。後來兩人同班聽課,還在作業方面開展合作。以此為起點,兩人成了最佳搭檔。

費羅內秀,喜沉思,而楊致遠活躍,是社團中的領袖。費羅善於在屏幕上整理資料,有一種「只要在終端前,就能統治全世界」的感覺,他的實驗室像個被暴風肆虐的地方。而楊致遠的住所比較乾淨,但在計算機的操作上,卻沒有費羅有規劃。兩人的實驗室相鄰,不久兩人報名一起去了日本。在那裡兩人都成了外國人,友誼與日俱增。

回到斯坦福,他們兩人在一輛學校拖車上成立了一間小型辦公室。恰在這時,他們同時迷上了互聯網。每天,他們有數小時泡在網上,分別將自己喜歡的信息鏈接在一起,上面有各種東西,如科研項目、網球比賽信息等。雅虎就從這裡發展起來。開始時他們各自獨立地建立自己的網頁,只是偶爾對彼此的內容感興趣才互相參考,漸漸地他們鏈接的信息越來越廣,他們倆的網頁也就放在了一起,統稱為「傑里萬維網嚮導」(Jerry &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傑里」是楊致遠的英文名,他們共享這一資源。

收集的網站越來越多,兩人就分類。每個目錄容不下時,再細分成子目錄,這種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傳統。不久,他們的網站招來了許多用戶。人們紛紛反饋信息,還附上建設性意見,使內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這麼多外來的回應,我們就不會繼續下去,更不會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兩人忙得連吃飯、睡覺都成了奢侈,學業也扔在了一邊。他們開始著手網站的商品化。

當時,網上有許多競爭者,如WebCrawler、Lycos、Worm、Infoseek等,這些網站都靠軟體自動搜索起家,雖範圍廣泛,但不準確。而雅虎則純粹是手工製品,搜索準確,更加實用。實際上到1994年年底,雅虎已成為搜索引擎的領導者。

1995年的一個夜晚,楊致遠和費羅翻著韋氏詞典,為他們的「產品」編造的名字。其中「Ya」取自楊致遠的姓,他們曾設想過一系列可能的名字,最好選擇了「Yahoo!」。「沒錯,太好了,就是它了,這簡直是神諭(oracle)!」

案例分析:企業從哪裡來?到哪兒去(使命、目標)?有何優勢?多大弊端?有何機會?多大風險?這些都是在合作創業之前先要明確的,否則,大家就感到目標不明,像個無頭的蒼蠅,四處亂飛,勞而無功。只有所有合伙人具有高度一致的創業理念,像楊致遠和費羅那樣,確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追求,才能齊心為企業的明天盡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選擇的創業夥伴,往往是同鄉、同學、同事(也包括上下級)、夫妻、朋友、親戚等關係。大家都認識,都熟悉,這些成為共事的前提。然而,這種熟悉的關係如果不是建立在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在創業過程中就很容易出問題。要確定誰能跟你一起創業,關鍵是在合作之前確定誰心中的夢想跟你是一樣的,在以後的經營管理中理念也能夠一致,這樣才能確保團隊的穩定和諧。

比爾·蓋茨曾經這樣說:「在我的事業中,我不得不說我最重要的經營決策是必須挑選人才,擁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一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個為你分擔憂愁的人。」可見,選擇一個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是多麼重要。

要建設一個具有凝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