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戰略篇 做什麼,決定事業高度 第四章 做熟不做生

生意場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做熟不做生。這句話能流行自然有它的道理,創業領域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對與不對,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創業者必須認真分析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入手,是一條捷徑。特別是在創業初期,能否做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業者對這個項目的熟悉程度。如果創業者堅持涉足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許多創業者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都會犯難,於是常常向親朋好友、同事、諮詢專家、創業培訓機構請教,而他們給創業者的回答往往使得一些人失望:「我們不會也不能直接給你推薦項目,而會教你一整套選擇和評估項目的思路,我們希望靠你們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是的,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應該從事哪個行業」,你所能得到的建議只會是一些原則,比如「越陌生,越危險」。任何時候,你都不能盲目跟風,進入熱門生意的不見得人人賺錢。在創業之時,你所選擇的項目與自己過去的從業經驗、技能、特長和興趣愛好越吻合,則越有內在和持久的動力,成功可能性越大。

案例:越陌生,越危險

葛某從事藥廠生產管理已經近7年,後來看到做代理商的朋友們發了,於是就和幾個朋友合夥做起了地區代理,因不熟悉市場,產品選擇不當,葛某不僅在此項目中一無所獲,2年中還賠了10多萬元,加上自己的機會成本共損失近30多萬元。

眼看著做代理行不通,葛某不甘心,又打算與幾個朋友合夥做餐飲。他們每個人都拿出一些錢,商量著開一家酒樓。但等到200萬元資金到位準備裝修時,才發現200萬元根本不夠,無奈又各自借了很多錢。原來,大家只是想像著干餐飲「有多賺錢」,但真正懂得行道的卻沒有一個。由於先期沒做任何預算,又對餐飲行業太過陌生,酒樓勉強經營了一段,不但沒掙錢,還欠了很多外債,幾個要好的朋友也不歡而散。無奈,葛某隻好再次放棄餐飲業,重新進入一家保健品公司做起了老本行。

案例分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都是行家才能掙到錢,不要眼紅其他人的收益,對於自己不熟悉的行業盡量不要參與。比如案例中的葛某,做熟了生產管理,卻因聽說做代理賺錢而改行,可是剛剛入門的他看不懂產品,也找不到合適的進貨渠道,等他弄懂產品摸清行情時,很可能市場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甚至還有可能已吃進了大批一百年也賣不出去的垃圾產品,所以會賠得一塌糊塗。所以,創業者在選擇行業的時候,一定不要像案例中的葛某一樣,而是要選擇自己有所了解的行業。

對於創業的成功,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高度概括的話:「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微軟公司創立時只有比爾·蓋茨和艾倫兩個人,他們最大的長處是編程技術和法律經驗。兩個人立足於自己的長處,成功地奠定了在這個領域的堅實基礎。在以後的20多年裡,他們一直不改初衷,「頑固」地在軟體領域耕耘,任憑信息產業和經濟環境風雲變幻,從來沒有考慮過涉足其他經營。結果,他們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心中有一把丈量自己的尺子,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有了自知之明,就可以揚長避短,再抓住發展機遇,這個世界上便有了「塑料大王」、「汽車大王」、「鋼鐵大王」等企業巨人。

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戰略一樣,每個人都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創業項目,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換句話說,當你在與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經濟學強調的「比較利益」。

案例:耐克快速成功的秘訣

耐克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到1999年時,它的銷售額已達到95億美元,跨入《財富》500強行列,超過了原來同行業的領袖品牌阿迪達斯、銳步,被譽為近20年來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費品公司。

耐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它的中間商品牌路線。為了顯示自己在市場方面的核心優勢,它不建立生產基地,自己也不生產耐克鞋,而是在全世界尋找條件最好的生產商為耐克生產。它選擇生產商的標準是:成本低,交貨及時,品質有保證。這樣,耐克規避了製造業公司的風險,專心於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快速推出新款式,大大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

耐克的另一成功要素是傳播。它利用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邁克爾·喬丹等進行傳播,還利用電子遊戲設計耐克的專用遊戲。每當推出新款式,就請來樂隊進行演奏,傳遞出一種變革思想和品質。耐克的傳播策略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從而建立了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品牌資產價值。

案例分析:耐克的成功在於:它專註於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設計和營銷,把不擅長的事——生產和物流交給別人去做。無論你的創業項目是什麼,你都應該自己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真的是我所擅長的嗎?」做自己擅長的項目,你才更容易成功!

可能所有的創業者都覺得資本是最重要的因素,倘若沒有資本,自己就是一無所有。誠然,對創業來說,資本非常重要,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關乎大局的因素,比如技術。創業離不開技術支持,沒有技術,如同鴻鵠失去展翅翱翔的羽翼,空有凌雲之志,卻無法奮發騰飛。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是創業的資本,也是發展的原動力。在全民創業的「群英譜」中,有很多擁有技術並在創業道路上奮發前行的創業者,他們正試圖通過自身的技術開啟財富之門。如果你本身有某項技術,那麼它就可能成為你創業的突破口。

案例:靠自己的技術創業

李某是一個退休工程儀器設計師,他看好教學儀器市場,想利用自己的特長開一家教學儀器公司。可是,當他仔細做過市場調查後,發現現在市場上教學儀器公司多如牛毛,而且個個神通廣大、精明能幹,怎麼辦呢?

他開始思考對手的劣勢和自己的優勢:自己有過多年的工程儀器設計經驗,在工程設計上時常有獨特的創新,曾經獲得過多項國家專利,只不過那時候自己尚在職,屬於職務發明,專利歸之於單位;現在自己退休了,如果再有創造發明,就可以申請為自己的專利了。那麼,在技術上,就可以為對手築起壁壘。另外,在客戶資源上,自己在單位時,曾與多家學校都有過合作,幫助他們設計過教學儀器,現在有些客戶仍舊會不時地來找自己幫忙,這是他可以利用的資源。那麼,有了技術,有了客戶資源,生產問題比較好解決;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再拉大攤子,委託加工就好了,現在江浙、廣東、包括就近的山東,願意承接來料、來樣、來件加工的小工廠多的是,從中找幾家就可以解決問題。

分析完之後,這位退休工程師對自己的創業計畫越來越有把握。他開始行動,找了過去的一幫老哥們,很快把攤子拉起來。在營銷方法上,他們也採取了比較保險的方法,不是拿產品去找市場,而是根據市場去設計和生產產品。他們還和學校交流,看對方需要什麼樣的儀器,價位多少能接受,然後再有針對性地拿出解決方案,雙方皆大歡喜。從創業開始的第二個月,他們就坐在那裡數錢了。

案例分析:這是一個靠技術創業的典範,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那些不得不讓自己的創業計畫胎死腹中的創業者,往往都對創業的行業沒有太多了解,而且在技術方面也不完全懂。李某的創業經歷向我們證明了,技術就是你的飯碗,如果創業者能夠利用自己的行業優勢發展企業,就不用害怕其他成功企業對自己構成威脅,因為你能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任何好的項目和好的企業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創業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否則,他只是一個空想家而不是創業者。任何人都可以有一個或許多想法,但能不能把想法變成現實,這才是最關鍵的。有很多事情,在普通人眼裡,甚至在風險投資者眼裡,都是異想天開的妄想,是一些看似瘋狂的事情。然而那些「偏執狂」的創業者,卻沒有把自己的夢想只停留在想法上,因此才造就了今天那麼多的知名企業。

案例:iPod誕生於把想法變成現實

相對於20年前一度走入低谷,蘋果現在已經完全復甦了。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喬布斯(Steve Jobs)的傳奇故事。1997年,蘋果幾乎破產,作為創業者的喬布斯重返公司,把蘋果徹底改造為面向消費者的廠商。

把想法變成現實,正是蘋果的看家本領。它的優勢在於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和其他人的技術結合在一起,然後用一流的軟體和時髦的設計包裝新產品。iPod就是這樣一個實踐的產物,它源自蘋果僱傭的一個諮詢顧問的想法,然後把一些市場上已經有的零部件拼裝在一起,再使用了一個簡單易用的軟體。iPod使用的是已有的i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