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國經濟增長 第二章 中國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快?

作為一名中國經濟的研究者,我經常滿世界飛來飛去見基金經理和企業人士。我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報告里那麼多中國經濟數據你信多少?」有時候,還是同樣的問題,但提得更尖銳更直接。我在中國有時也聽到人們質疑官方數據似乎與實際有些出入。中國人管這叫數據「有水分」,就是裡面摻了水的意思。比如說,2008年以前的通脹率真有那麼低?怎麼城裡人覺得生活成本嗖嗖地漲?2007~2008年房價漲幅果真只有官方數據揭示得那麼小?很多人的體會要深刻得多。最近五年城鎮失業率果真不足5%?全球經濟陷入幾十年不遇的嚴重衰退,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十分疑惑,在這種環境下,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怎麼還能保持6%以上的同比增長率?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年初,我還經常被追問「中國經濟真的在增長嗎——還是已陷入衰退?」一些批評者對經濟數據的質量提出過激的批評。但是也有一些嚴謹的學者,通過嚴謹的分析,對一些數據的真偽提出了有依據的深刻思考。

因此,本章我們將談論統計數據——希望我能夠站在一個公正無倚的立場上。本章的第一部分將分析最重要的經濟數據GDP。簡單地說,GDP是某一經濟體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值。面對中國GDP數據的質量,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多快?部分學者認為某些時候的GDP數據是「有水分」的,尤其是經濟增長緩慢的時候,比如現在。持此觀點者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Thomas Rawski),他也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另一位有影響力的學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穆嘉(Carsten Holz),他對中國經濟數據研究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超出你的想像。

當經濟學家懷疑官方數據可能含有「水分」時,他們的通常做法是找出儘可能多的經濟增長率的「代理」指標,包括國內貨運量、用電量,這些指標能夠代表整體經濟活動狀況。但是,正如我曾解釋過的,由於這些指標自身往往存在問題或傾向性,對待這些指標也要十分謹慎。但我仍然認為,有理由相信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不會超過6%。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顯著意義,很多人迫切想了解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如果他們認為數據統計有誤,或者更糟,是偽造的,那就會有問題。不但中國的形象可能受損,也會干擾其他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決策層需要作出為經濟降溫還是加油的重要決策,他們需要得到正確的數據,否則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麻煩。

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是,地方政府層面有時出於某些動機和考慮,可能高報或低報數據。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往往看他們吸引了多少投資(尤其是外資),實現了多少稅收,最重要的是看上報了怎樣的經濟增長數據。因此不難理解,在這些激勵因素的驅動下,地方官員一般會上報好看一點的數據。但這還不是數據出現問題的唯一原因,還有其他一些普遍存在的客觀原因,需要得到足夠的認識:

1.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伴隨這一事實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中國仍然缺乏發達國家通常具備的成熟的數據報告體系。事實上,中國在拓寬數據涵蓋範圍方面遠遠好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還不能做到及時核算GDP。比如,我在中東的同事幾年來一直在沒有官方通脹數據的情況下做研究,他往往要等到一年過去了大半年之後,才能看到上一年的GDP數據,更有甚者,兩個政府部門發布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年度GDP,他簡直要暈菜!

2.同時,誰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飛速變化的經濟體。昨天向你提供數據的企業今天可能就消失了;昨天接受你調研的農民工,明天可能不知去向了。發布數據的部門不斷改進統計方式——當然這是好事,你可以得到更好的數據;同時也有不好的方面,因為你沒法拿新數據與舊數據比較,也就得不出一個清晰的趨勢。在一個經濟增長穩定、沒有處於結構性變化中的成熟經濟體做數據統計相對簡單,在類似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做統計可不容易。

3.中國的統計體系還不得不面對其他歷史遺留問題。事實上,1968~1972年間,政府統計部門被關閉,特別遺憾的是這期間數據收集也中斷了。更可惜的是,大量統計人才連同他們的統計知識一起被掃地出門。當統計機關重新恢複的時候,很難找到合格的統計專業人才。重新培養統計經驗和統計人才花費了很長時間。

4.另一個問題也與歷史遺留因素有關——當前的統計體系在掌握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生產數據方面非常有優勢,但在服務業統計方面較差。服務業是以小規模的私營企業為主構成的,比如餐飲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服務業統計薄弱的原因是,在毛澤東時代,工業生產在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服務業則無足輕重。統計的基本核算原則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簡稱MPS),從未真正進行服務業核算。20世紀80年代,核算原則轉為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ts,簡稱SNA),這一原則對服務業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但是,歷史遺留問題仍以多種方式存在。例如,仍然沒有針對服務業活動的每月估算數據,零售額數據僅體現部分消費者的行為——其中包含大量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公款購買,因而不能稱其為可信賴的私人消費指標。

5.中國地域遼闊,因而也非常多元,這種多元化的簡單平均(很多官方數據通常是這樣處理的)往往會掩蓋很多內容。生活在上海或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意味著你所面對的經濟環境與四川鄉下或東北的哈爾濱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意味著某些時候統計數據對你來說意義不大,似乎並不符合你的實際體驗。這也許是數據出了問題,也許說明你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這一點在2009年體現得尤為明顯,生活在上海的人們明顯感到陣陣涼意,而天津卻貼出了令人大為驚異的兩位數經濟增長率。

所有這些問題也為全國上下統計部門的人士所充分了解,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改進統計工作,這是很積極可喜的一面。例如,他們通過親自進行大量調研,以驗證各地上報數據的精確性。下面我們會一一提到統計部門在改進數據統計方面取得的進展。

但是首先,我們來重溫一下幾年前那場關於上一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時經濟數據真實性的國際大辯論。

十餘年之前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國際國內因素的猛烈衝擊之下,中國香港、泰國、韓國和印尼經濟劇烈收縮。這場危機的震中在亞洲,並波及俄羅斯、巴西等發展中經濟體,也對發達國家造成影響。中國的出口市場,包括美國和歐洲,均出現了經濟減速,外國投資流入也減慢了速度。對中國而言尤其要緊的是,國內經濟尚處於1994年為經濟過熱降溫的宏觀調控影響之中,面臨很大挑戰。與此同時,國企改革留下的攤子需要花大力氣收拾。90年代中後期,數百萬人因國企改革而下崗,私人部門只能吸收其中的一部分。內外因素夾擊之下,1998~1999年中國經濟舉步維艱。到1999~2000年前後,世界貿易回暖,國企改革高潮已過,私營企業受到更多政策扶持。住房制度自1998年起發生重大改革,取消福利分配住房制度,商品房市場逐步建立起來,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受到巨大提振,也為未來幾十年消費加快增長打下了基礎。

然而在經濟學家眼中,1998年顯得非常神秘。從官方數據看,1998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7.8%。在部分學者眼中,與當時人們實際感受到的痛苦相比,這一數字顯得奇高。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斯基認為,1998/1999年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完全與現實背離」。據他估算,這兩年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至多只有2%,1998~2001年間的累計經濟增長在0.4%~11.4%之間,而官方數據(2004年經濟普查修正前的數據)為34.5%。「What''s Happening to a''s GDP Statistics?」,2001,and「a by the Numbers:How Reform Affected a''s Eic Statistics」,a Perspectives,No.33,June2001為證明其觀點,羅斯基列舉了農村收入停滯、下崗工人驟增、存貨積壓、鋼鐵生產下滑等報道,指出家庭支出增速遠遠低於官方零售額增速,進而提出地方政府在追趕中央增長目標(8%)的壓力之下上報了高出實際水平的經濟數據。羅斯基的所有上述觀點均為公開發表,並提交中國國家統計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