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利基文化

長尾的意義無非就是無限的選擇。充足、廉價的傳播渠道意味著豐富、廉價和無窮無盡的品種——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們的興趣可能會像產品種類一樣分散。從主流媒體和娛樂業的角度看,這就像是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之間的一場戰爭。但問題是,一旦人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網上,他們就不會再簡簡單單地從某一個媒體跳到另一個媒體,而是會四散而去。這樣一來,無限的選擇就等於市場的終極細分。

媒體分析家文·克羅斯比(Vin Crosbie)在網上雜誌《te》上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每一個聽眾、觀眾或讀者都是共同興趣和特殊興趣的一個獨特的混合體,現在是,過去也一直是。或許有許多人有某種共同的興趣,比如對天氣的偏好,但大多數人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殊興趣。直到大約30年前,普通的美國人還沒法接觸到任何能滿足他們特殊興趣的媒體。他們只有大眾傳媒——一種能夠成功滿足許多共同興趣(也就是「大眾」興趣)的媒體。

隨著媒體技術的進步,特殊興趣開始得到滿足。在20世紀70年代,膠印技術的發展掀起了滿足特殊興趣的雜誌的熱潮:報攤上的雜誌不再是寥寥一二十種,而是數百種之多,大多是針對某種特殊主題的。隨後,模擬有線電視和數字有線電視先後在80年代和90年代後期興起,美國人能夠收看的電視台從4家上升到了數百家,大多都是滿足特殊興趣的頻道(家居和園藝頻道、高爾夫頻道、軍事頻道等等)。最後,互聯網在90年代普及開來,普通人很快就有數以百萬計的網站可以選擇了,同樣,這些網站大多都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主題。

過去,人們只用(共同的)大眾媒體,因為這是唯一的媒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向這些特殊的出版物、頻道和網站,而不是繼續依附於大眾傳媒的出版物、頻道和網站。越來越多的人對大眾傳媒越來越不感興趣。而且這個群體很快就會成為多數派。單個來看,消費者們並沒有變,他們的興趣一直是不盡相同的。變化的是他們使用媒體的習慣。他們只是在滿足自己的特殊興趣罷了。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興趣領域。過去是這樣,以後也是如此。

從共同興趣轉向特殊興趣的趨勢並不意味著傳統力量結構的終結,並不意味著我們正在全面轉向純業餘性的電腦文化。事實上,這只是等式的重新平衡,只是「或」時代向「和」時代的演變:過去我們只能選擇暢銷的或非暢銷的產品(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現在我們可以同時選擇暢銷的和非暢銷的產品。今天,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像是頭部和尾部的混合,機構和個人的混合,職業者和業餘者的混合。大眾文化並沒有隕落,只是不再那麼大眾化了。另一邊,小領域文化也不再那麼默默無聞了。

我們已經在音樂業中看到了這樣的效應。在CD世界裡,古典音樂的市場份額只有6%,在沃爾瑪的貨架上只能委屈在一個小格子里。但在iTunes上,貨架空間無窮無盡,古典音樂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2%。紀錄片很少在電影院上映,但它是flix上最受歡迎的影片類別之一——在《抓住弗雷德曼一家》(Capturing the Friedmans)和《輪椅上的競技》(Murderball)這類優秀紀錄片的美國市場中,flix佔據了近半壁江山。

2005年7月,博客技術公司SixApart的執行官阿尼爾·達什(Anil Dash)的一張大膽的照片「侵入」了《紐約時報》,在這張專為一篇文章拍攝的照片里,達什穿著一件印有「GOATSE」字樣的T恤衫——這篇文章談的是改變Google上的群體觀點有多麼難,本來是無傷大雅的。就在我對他的瘋狂舉動大惑不解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我的同事們幾乎沒有一個知道GOATSE是什麼意思(顯然,《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不知道)。我不得不告訴大家,GOATSE是指網上的惡作劇者誘騙別人點擊觀看的一種駭人的圖片,他們會謊稱這是一張不可不看的美圖,比如演員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的照片。這些圖片與其說色情,不如說極端粗俗下流。但我有許多電腦圈的朋友曾在他們的文章里提到這個詞,權當是圈內人的一個玩笑。

我以為每個人都知道GOATSE,但我錯了。事實上,我發現只有我在網上認識的某些人知道這個詞的意思。我從沒意識到我是一個亞文化部落的一分子,但我顯然是。而且知道GOATSE的含義似乎是這個部落的秘密會員標識之一——當阿尼爾厚顏無恥地穿著那件T恤衫為《紐約時報》拍照時,他就是在展示這個標識。

於是我決定檢驗一下其他的文化信號,看看它們是否像我想像的那樣大眾化。我首先試了試我的網上朋友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其他一些口頭禪:「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 「More Cowbell!」 「I for one wele our new (fill in the blank) overlords」 等等。結果我發現,這些我原以為無人不知的文化語言實際上鮮有人知,甚至在我的辦公室中也是如此。一次,我在一個公共關係研討會上發言時現場做了一次非正式調查,結果發現這三句俗語中的每一句都只有大約10%的聽眾聽說過——而且三句全都聽說過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你在維基百科全書上查一查有關互聯網現象的內容,你會找到數百個這一類的病毒「迷米」(meme)。以下10個都是最著名的例子(儘管有些已經略顯過時),你聽說過幾個?

• 埃倫·費斯(Ellen Feiss)

• 星戰少年(The Star Wars Kid)

• 跳舞寶貝(Dang baby)

• 邪惡的伯特(Bert is Evil)

• 盆景貓(Bonsai Kitten)

• 旅遊人(Tourist Guy)

• MC霍金(MC Hawking,一支樂隊)

• 1337

• 小雞侍者(Subservient Chi)

• 第一帖(First post)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我的部落未必就是你的部落,即使我們在一起工作,一起玩樂,一起生活。這就叫「同床異夢」。

長尾力量和技術不僅引發了品種和選擇的大爆炸,也很容易把我們卷進這樣的部落旋渦。大眾文化已經四分五裂,但並沒有重新組合成另一種大眾文化。相反,它轉化成了無數種小眾文化,它們正在以一種變幻莫測的排列方式同生共息,相互影響。

所以,現在的文化不是一張巨大的毯子,而是由許多條細線交織纏繞而成的,每一條線都可以獨立編址,都同時連接著多個不同的群體。

簡言之,我們正在目睹大眾文化向一種廣而雜的平行文化轉移。不管我們是不是這樣想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屬於多個不同的部落,這些部落常常相互重疊(比如極客文化 和樂高文化 ),也常常迥然不同(比如網球和朋克-瘋克音樂)。我們與同事們有某些共同愛好,與家人也有某些共同愛好,但我們也會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在這個網路時代,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與我們志趣相投的人,其中的許多人我們從未謀面,甚至也從未意識到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比如博客上的作者或播放列表的編製者)。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某個方面的極端另類者,不管我們以為自己有多麼主流。以我自己為例:我在電影方面非常主流,在音樂方面不那麼主流,在閱讀方面就是一個十足的另類了,因為我閱讀的東西似乎大多都與當今的網路經濟學有關(都是為了這本書)。另外,在我們另類興趣的領域中,我們的投入之深往往遠超過其他領域,任由我們的熱情將我們帶入這些小眾文化的深層世界,比如酒文化或古典珠寶文化——因為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別忘了,我們有數之不盡的選擇。

弗吉尼亞·波斯特雷認為,品種的劇增只是人口特徵內在多樣性的一種必然反映。

從體格、身材、膚色到性傾向和才智天賦,人類特徵的每一個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變化範圍。對大多數統計分布曲線來說,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中部區域。但鐘形曲線也有很多,而幾乎每一個人都在至少一條鐘形曲線中位於尾部區域。我們也許會收藏離奇的紀念品,懷有與眾不同的宗教信仰,穿著古怪尺碼的鞋子,患上罕見的疾病,或是喜歡不知名的電影。

這一直是真理,但我們直到現在才有能力按這個真理行事。小眾文化的最終崛起會重塑社會的景象。人們正在分散到成千上萬的文化部落中,部落之間的主要紐帶已經不再是地理位置的鄰近和工作場所的閑談,而是共同的興趣愛好。過去,大多數人都在收聽、觀看和閱讀著同樣的內容,而且這些相對匱乏的內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