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新市場

1982年,一個名叫理查德·韋瑟福德(Richard Weatherford)的書商敏銳地意識到,新興的個人電腦完全可以掀起二手書市場的一場革命。全國各地有數千家二手書店,它們的藏書也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實際上,無論你想要哪一本書,市面上都一定有人在賣它,你只是不那麼容易找到它。韋瑟福德認為這主要是個信息問題——正是電腦最擅長解決的那種問題,於是他寫下了一份商業計畫,準備創立一個公司,在網上建立一個舊書經銷商資料庫。他把公司稱為Interloc,也就是Interlocutor(對話者,滑稽劇中的插科打諢者)的簡寫——這是表達「中間人」之意的一種絕妙方式。

韋瑟福德的眼光超前了20多年,可惜沒能找到資助者。但在1991年,他被圖書和雜誌服務公司法克森(Faxon)召入麾下,肩負起了拯救BookQuest的重任,而BookQuest一直在嘗試的理念正與韋瑟福德不謀而合。這次努力仍然沒有成功,因為這種想法仍然超前十幾年,但這至少讓韋瑟福德看到了尋求資助的希望。1993年,韋瑟福德終於用籌自於其他書商的5萬美元創立了Interloc,那時候,萬維網甚至還沒有誕生。這時候的Interloc是個封閉式網路,書商們可以通過它搜索其他書商的存貨,為自己的顧客們尋找圖書。它創造了一種數據標準(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和一種允許書商們通過數據機傳輸書目清單的軟體。1996年,它拓展到了萬維網上。

1997年,前工會領袖、麥肯錫公司的顧問及柯林頓時期的勞工部長助理馬蒂·曼利(Marty Manley)在尋找一本絕版舊書的時候發現了Interloc。他被Interloc的功能深深震撼了,立刻就意識到這樣豐富的一個信息庫在細分化的圖書市場上有多麼大的潛力。於是他與韋瑟福德取得了聯繫,提議將Interloc與一家新公司合併,開始同時為消費者和書商提供服務。該年稍晚些時候,兩人聚首伯克利,共同在曼利的家中創建了Alibris。

這裡,我們有必要花點時間談談二手書市場。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二手書市場實際上主要是由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組成的。約有2/3的領地被紅紅火火的教科書生意佔據,校園交易是這個市場的核心。剩下的1/3屬於12000家左右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小二手書商店,是個相對比較沉寂的領域。

二手教材可謂高效市場的一個典範——每一年都有數百萬學生先購買、再轉賣那些昂貴但只用一個學期的教材。哪些書有轉賣價值取決於核心課程的設置,價格高低取決於校園書店之間的競爭程度,而且市面上的教材每兩年就會更新補充一次。

教材出版商們對此倒不太在意,因為教材有轉賣價值也意味著他們的新版教材可以賣更高的價格。事實上,這個市場上的經濟模式更像是一種租賃而不是買賣交易。一般來講,書店可以五折買下教材,然後以七五折轉手出售。總的來看,「租賃費」大約在教材標價的1/4~1/2之間,具體多少要看學生買的是新書還是二手書。這種機制實在完美,以至於現在的美國二手教材市場已經是個17億美元的大蛋糕,占高校書店銷售總額的16%之多。

但出版商們必須保證二手書不會永遠流傳下去,否則新書的銷路會大受影響。他們的高招就是不斷發行新的版本,每次都將頁碼重新調整(這樣二手書就不能再用了)。正因如此,市場上的舊存貨時不時地會被清洗一次。

但非學術二手書市場就沒有這樣的效率了。典型二手書店的進貨渠道相當有限,只能指望當地人出售他們的藏書。結果,這些書店的品種選擇表現出相當大的隨意性,店主率性而為,購書者只能撞大運,供與求沒有任何的針對性可言。對書店的老主顧們來說,這種隨意性正是吸引力之一,因為其中透著一股探索和意外發現的刺激感。但如果你要尋找某一本特定的書,就算你逛遍整個書店,翻遍每一個書架,你也很有可能一無所獲。

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二手教材市場的效率來自於超強的流動性。商品種類相對較少,買家和賣家又多如牛毛,所以你以合適的價格買到中意產品的概率相當大。相比之下,非學術二手書市場的缺陷正在於極差的流動性——商品種類無窮無盡,買家和賣家卻數量不足。在產品太多、交易者不足的情況下,你找到合意產品的概率自然很小。正因如此,人們在尋找某種特殊書籍的時候大多都不會考慮二手書店。

韋瑟福德卻意識到,儘管單個書店的經營模式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若放在一起考慮(將所有書店組合或聯結在一起),整個二手書市場的潛力就不可估量了。可想而知,12000多家書店的藏書總量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圖書館抗衡。韋瑟福德就是這麼做的。Alibris將各書店的店主們上傳的書目全部收編,在使用Alibris數據的在線書商那裡,這些二手書的信息就列在新書的旁邊。

Alibris向亞馬遜和bn.這樣的大網路書商們提供了這個資料庫,這些書商將二手書和新書的清單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讓「絕版」老書復活,提供了除新書之外的另一個價格低廉的新選擇。這種模式給二手書市場帶來了數百萬新顧客,於是二手書店將書目電腦化的積極性更高了,而這種積極性反過來又進一步豐富了Alibris(和它的在線零售夥伴們)的可售品種。這是一個經典的良性循環,二手書銷量從此開始突飛猛進地上漲。在多年的銷售停滯之後,這個22億美元的大市場重新開始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而這種進步全部是由一個6億美元的網上市場貢獻的——根據書業研究集團(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的統計,這個新市場的年增長率已經超過了30%。

Alibris就是一個長尾「集合器」,也就是能將數之不盡的各類產品集合起來(通常集合在同一個地方),將它們變成易於尋找、唾手可得的公司或服務。Alibris將上萬家二手書店的藏書聯為一體,實際上就是用信息的力量在一個原本缺乏流動性的市場中創造了一個流動性市場。在存貨和顧客群達到一定的規模後,Alibris釋放出了二手書市場的潛在價值。而且,相比自己從零開始地積累這樣多的存貨,Alibris模式的成本微不足道,因為它將大多數書目集合工作都分派給了各個二手書商——他們都是自行輸入和上傳產品清單的。

這就是長尾經濟的根本邏輯:銷售成本越低,銷量就越大。在這一點上,集合器印證了長尾的第二大力量——普及傳播工具。每一個集合器都可以降低市場的進入門檻,允許越來越多的產品跨過那道障礙,找到屬於自己的顧客群。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這裡我只能給出其中的幾個。Google集合了廣告的長尾(中小廣告商或依靠廣告賺錢的出版商);Rhapsody和iTunes集合了音樂的長尾;flix是電影長尾的集合器;eBay不僅集合了有形產品的長尾,也集合了有形產品經銷者的長尾——連想要處理掉多餘生日禮物的普通人也包含在內。

集合器的概念也絕非局限於產品銷售領域。像Bloglines這類使用RSS標準聚合網上內容「渠道」的軟體也是「集合器」,原因很簡單——它們能收集和訂閱網上內容的長尾,包括不計其數的博客。維基百科全書也是一個集合器,它收集的是知識和知識擁有者的長尾。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從理念到人,任何事物都可以被集合。

在本章中,我將把重心放在商業集合器上。商業集合器主要分五大類:

1. 有形產品(如亞馬遜、eBay)

2. 數字產品(如iTunes、iFilm)

3. 廣告/服務(如Google、Craigslist)

4. 信息(如Google、維基百科全書)

5. 網上社區/用戶自創內容(如MySpace、Bloglines)

其中的每一類都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上至大公司,下至單個人,誰都可以運行一個商業集合器。如果某一個博客在儘可能地收集有關某個主題(比如說針線活兒)的所有新聞和信息,那麼它就是一個集合器,跟雅虎沒什麼區別!某些集合器力求囊括一整個領域,比如flix(電影)或iTunes(音樂);其他一些則瞄準了特定的細分市場,比如只集合證券交易委員會文件或電子音樂的服務商。

還有許多集合器是跨領域的。亞馬遜也集合物理產品(比如電子產品和廚具)和數字產品(比如電子圖書和可下載的軟體)。Google同時集合信息、廣告和數字產品(Google視頻)。MySpace,也就是樂隊和其歌迷們的火暴網上空間,既是音樂內容(如免費歌曲)的集合器,也是聽歌者的集合器——正因為這樣,它還製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