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

《小桔燈》是我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為《中國少年報》

寫的一篇短文。那時正是春節將屆,所以我在這篇短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春節,也講到春節期間常見到的「燈」。

文章的中心事實,就是後面從「我的朋友」口中說出的:

「去年山下醫學院里,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後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慶郊外的歌樂山作為背景。抗戰期間,我在那裡住過四年多。歌樂山下,有一所醫學院,我認識這學院里的幾位老師和學生。上山不遠有一些平地,叫做蓮花池,池旁有一個鄉公所,樓上有公用電話,門外擺有一塊賣水果、花生、雜糖的攤子,來往的大小車子,也常停在那裡。

這故事裡上場的只有三個人,我和那個小姑娘還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處,安放在鄉公所的樓上,因為我去拜訪這位朋友,而她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個小姑娘談話的機會,知道了她父親的名字和她的住處。

這個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為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她的母親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在這場事變里,這個小姑娘是鎮定、勇敢、樂觀的。這一場,我描寫了她的行動:比如上山打電話、請大夫、做小桔燈,寫了她對我的談話:「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這「一定」兩個字表示了她的堅強的信念,然後她用手臂揮舞出一個大圓圈,最後握住我的手,說那時「我們大家也都好了!」也就是說:不久,全國一定會得到解放。

「我的朋友」是個虛構的人物,因為我只取了這故事的中間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這位朋友,而在「當夜,我就離開那山村」。我可以「不聞不問」這故事的前因後果,而只用最簡樸的、便於兒童接受的文字,來描述在這一個和當時重慶政治環境、氣候,同樣黑暗陰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小小的「朦朧的桔紅的光」,怎樣衝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這件事發生在一九四五年的春節前夕,是我寫這篇短文十二年前的事了,所以我又用「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來收尾,說明這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念,在十二年之後,早已得到了證實。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二日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