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夢幻的都市 第四節

次日,即二十六日上午,中村先給這位堂迪先生打了個電話。得知館林老先生已經打電話交代過了,但對方白天要外出講學,中村只好與他約定,晩上六點前往拜訪。

堂迪先生剛五十齣頭,滿頭的銀髮格外顯眼,也許是因為過於瘦削的緣故,看起來個子很高。面對警察的突然造訪,堂迪先生顯得從容不迫,由此看來,他應該見過不少大世面。他馬上把中村讓進了屋裡。

兩人互相報了姓名,中村收下對方的名片,卻發現自己忘記帶了。只寒暄了幾句,中村就迫不及待地,把幾起連續縱火案的情況做了介紹,不過,對方似乎已經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

緊接著,中村提出為什麼「京」也能寫成「京」的問題,堂迪馬上站起來,從對面的書架上,取出兩、三本厚書。其中一本是有彩色插圖的雜誌,他先打開這本,翻到中間一頁,遞到中村眼前。

中村定睛一看,這頁圖的標題是「東京銀座要道燒瓦取石真圖」,下面的介紹上寫著,複製自開化時期,流傳下來的彩錦織圖,原圖現存於東京都中央圖書館。

「還真是這麼寫的啊。」中村不由自主地感嘆道。

「你再看看這張。」堂迪說著,又翻到了另一頁,這頁題為「天皇東幸錦繪圖」,旁邊還有一行小宇,寫著「東京江戶」四個字。中村也喜歡收集古圖,但在他的收藏里,沒有「東京」這樣的寫法。也可能是他沒特別留意。

「果真如此,京字中間多了一橫,恕我無知,還以為是罪犯寫錯了字,原來古時候就是這麼寫,慚愧啊!……」

「這種寫法確實早就有了。」堂迪不緊不慢地說道。「那這兩種寫法的『京』字,讀音都一樣嗎?」

「這個我倒沒有考證清楚。」

聽堂迪先生的口氣,更像是站在某所私立大學的講台上授課,顯得那麼胸有成竹。

「尤其是這種織錦圖案,經常出現京字的這種寫法。除了織錦物以外,當年的官府文書上,也經常能夠看見。比如現存於東京都公文館的文書『東京府權知事』,那是明治九年的公文。還有明治十三年的『東京府下暴風景況』,都是這麼寫的。有些地方,現在還在用這個字。比如專門登載東京都,舊史稿研究成果的雜誌《東京市史稿》,刊名就是這樣寫的。

「再比如有個叫梅亭金鳶 的前人,著有《東京漫遊導引》一書,是一本類似於現在旅遊景區介紹的書,裡面頻繁地使用這個『京』字。不過,這個字當年怎麼念,還找不到相關的文字記載。

「在保留下來的那個時代的文字中,也有許多是用現在通用的京宇的,而且,若從絕對數量上看,『京』字還要比『京』字用得更多。

「當時『京』字大多數發的音,但也有讀作『KYO』的。當年有一份諷剌民風世俗的報紙,叫《團團珍聞》,裡面有個名為『於東京繪』的漫畫連載欄目,就注音為『KYO』。但日本音樂教育家伊澤修二,在他的英文介紹里,把出生地『日本東京』寫作了『TOKEI JAPAN』。

「字典中的『京』字的意思,和『原』字是一致的,讀作『GEN』或者『KE』,由此基本可以斷定,『京』字讀作『KE』。

「但『京都市』這個詞,卻被人讀作『KYOTO』,很少有人讀成『KETO』的。也許,京都人都認為,『京』字只是『京』字的舊式寫法罷了,不會有發音上的區別。」

「原來這麼複雜啊!……」中村感嘆了一聲

「其實還沒有定論,但總之見了『京』字,讀成KE,應該不會有錯的。」

「好了,我基本上明白了,還想請教一下,把『京』字寫成『京』字的,―般是哪類人呢?……是有人故意寫成這樣,還是為了抵制『京』字,而故意做的改變呢?」

「我覺得是出於某種意識形態的原因,而故意寫成那樣的吧。」

「那您覺得把『京』字寫成這樣的,會是哪類人呢?」

「從織錦物上,經常有這個字來看,用這個字的,大多是舊時政府留下的遺族。例如舊幕府的臣民、水戶藩族的成員等,他們被明治時期實行的『大政奉還』政策剝奪了權力。實施這項政策期間,整個國家都陷入了一場,不亞於歐洲大革命的混亂。舊藩族對新掌權的薩摩、長州系勢力,極為不滿,直到明治二十年,政權逐漸穩定下來以後,他們才停止了叛亂,轉而大批入住江戶,主張恢複所謂的『江戶文化』,掀起了一場文化方面的改革。

「當時的江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有許多方面都非常先進。

「以舊幕僚和水戶藩族的臣子為首,創立了一個名為『江戶會』的組織,他們中的許多人,有一種急於研究和保護江戶文化的緊迫感,因此,創辦了一份以『江戶會』為背景的報紙,叫《江戶新聞》。而從屬於舊幕僚和舊藩族殘餘勢力的文化人,尤其喜歡用『東京』這個詞,還寫下了不少相關文章。

「我認為在偏愛使用『京』字的背後,反映了他們內心反政府、反集權的主張。否定新政府的近代主義思想、否定進步、反對拋棄傳統文化;主張復古,並對新時尚持批評態度。」

「嗯,您說得真是好好有道理哦。」中村頻頻點頭附和,老先生的這個觀點,對他很有啟發,他覺得離揭開事件的真相,又近了一步。這名縱火犯,很可能就是一個反進步的激進分子,出於某種思想上的抵觸而犯罪。

可仔細想想,又覺得可笑,居然現在還有這種人。他們抱定錯誤的歷史觀,凈做些荒唐無稽的事情。簡直就像當年因為仇視新政,而干盡愚蠢之事的幕府遺族。

「那麼,是誰最先提出把『東京』寫作『東京』的呢,這個字具體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江戶又是什麼時候更名為東京的?……」

「我先說說江戶改成東京的事,這個過程堪稱傳奇,以目前的考證資料,還找不出首次具體提出這個主張的人,也就是說,不是由誰站出來改的名。它不像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改稱為列寧格勒 那樣,是出於某種政治上的考量。如果是因為政權更迭而改名,也許現在叫的就不是東京,而是薩長或薩長京了。

「至於具體何時,正式改名為東京,目前一般公認的是慶應四年,即一八六八年的七月十七日。因為天皇在這天發布的詔書里,第一次使用了『東京』這個名詞,這可以解釋為:『東京』這個名稱,得到了天皇的公開認可。但那年天皇剛滿十六歲,所以,這應該不是他自己做出的決定。

「當時發布的詔書內容,大致是這樣的,說道:『江戶乃國東第一大鎮,四方輻輳之地,宜朕親臨蒞視其政,故自今日始,改江戶之稱為東京。以示朕海內一家、東西同視之念……』其中『故自今始,改江戶之稱為東京』一句,可以理解為政府號召民眾,將『江戶』改稱為『東京』。

「然而,詔書頒布以後,改名問題引發了各界人士的紛紛議論。明治九年,著名學者西村茂樹提出一個觀點,說東京只不過是一個名詞,並不特指哪個地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天皇遷居江戶的時候,並沒有同時發布遷都令,而是採取『幸臨東都』的表達方式。有不少人同意西村的意見。認為天皇的意思是,把江戶作為東部的京城,而西部的京城仍在京都,天皇會輪流在東西兩地之間來往,東京這個叫法,是模仿名古屋的別稱『中京』。因此,江戶仍應被稱為江戶。

「實際上,一直到明治中期,人們都還習慣,把京都視為與東京對應的西京。東京醫學院當時的僱員,外國人貝爾茨,就在其明治十年的日記里寫道:『天皇為出席鐵道通車儀式,攜重臣蒞位京都,別稱西京。』

「總之,現在的東京被稱為江戶市,也許更為合適。正因為有這麼一個演化過程,雖然可能有誤解之處,但也產生了東京這麼個名稱。現在已無法去求證當年天皇頒布的詔書里,這句話的本意,那時候更是沒人敢犯上,直接去問天皇的。

「關於東京的叫法,我知道的就這些了。而你剛才問的,『東京』這兩個字最早是誰、因何而寫,也已經無從考證了。民間的學者普遍認為,是那幫舊幕府臣民和江戶的老百姓,因為在薩摩人和長州人的統治下活得不痛快,為表現反抗和不滿,而創造出來的。在我看來,這種解釋,應該和事實沒有太大的出入。

「從薩摩和長州兩藩,進入江戶城的新掌權人,說到底都是些沒見過世面的武士,自視甚高的江戶居民,肯定看不慣他們,他們自己應該也覺得很不自在。明治維新前不久,新掌權人花錢,雇了五百名浪人,聚集在三田的薩摩會館,並發號施令,讓他們上街鬧事、打架、搶劫……鬧得全市居民,個個惶惶不安。他們把此舉稱為『攪亂江戶之策』,受盡侵擾欺負的百姓,都對此恨之人骨。」

「原來是這樣。縱火犯貼在現場的紙上,寫著『東京萬歲』,也許也是出於同樣的想法,可以這麼理解吧?就像當年江戶的百姓,以其表達對現在的政治制度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