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落腳點在哪裡 淚別雩都河

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1927年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沒有在國民黨的屠殺和鎮壓下氣餒,而是勇敢地站起來,高舉革命大旗,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近百次的武裝鬥爭,建立了數十支紅軍和游擊隊,開闢了一塊塊革命根據地,並在各級紅色政權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

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面對蓬勃發展的紅軍勢力和不斷拓展的革命根據地,調集重兵,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完全不顧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佔東北、逼近關內的民族危亡,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後發動四次對紅軍和根據地的重兵「圍剿」,都被紅軍一一粉碎。國民黨在軍事上不僅沒有消滅紅軍,反而紅軍得到壯大,隊伍發展到30萬人。

1933年9月,蔣介石又集結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對各個革命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把主要兵力投入到「殲滅」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事行動上,蔣介石親自到南昌坐鎮指揮。

由於「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了錯誤的軍事指導,紅軍的反「圍剿」作戰接連喪失軍事機會,戰場上部隊損失過大,革命根據地逐漸縮小,紅軍陷入被動處境,持續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

在情勢日趨惡化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紅軍主力撤出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到湘粵西一帶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央紅軍第一次確定落腳點。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突圍。10月16日晚在雩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17日,按照計畫分別從雩都(今於都)、花橋、潭頭圩(龍石嘴)、賴公廟、大坪心(龍山門)、峽山圩(孟口)等10個渡口南渡雩都河。

這是中國革命史上最悲情的一幕。

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數以萬計的男女老幼佇立在各個渡口,戀戀不捨地為紅軍送行。當時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的楊得志,在回憶錄中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以往,部隊的指戰員們聽說要上前線,不用動員也會「嗷嗷」地叫起來。但這次出發,氣氛卻截然不同。雖然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要撤離根據地;誰也不知道要進行一次跨越十一個省的萬里長征;誰也不知道此一去什麼時候才能轉回來,但那種難分難捨的離別之情,總是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

趕到於[雩]都河邊為我們送行的群眾中,除了滿臉稚氣,不懂事的小孩子跑來跑去,大人們的臉上都掛著愁容,有的還在暗暗地流淚。老表們拉著我們的手,重複著一句極簡單的話:「盼著你們早回來,盼著你們早回來呀!」連我們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時此地也好像變得蒼涼低沉了。我難以忘懷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鄉家裡治療的重傷員和重病號也來了。他們步履艱難地行走在人群之間,看來是想尋找自己的部隊和戰友,訴訴自己的衷腸……

深夜,秋風吹動著殘枝敗葉,吹動著一瀉千里的於[雩]都河,吹動著身著單衣的指戰員們。寒氣很重了,我們回首眺望對岸舉著燈籠、火把為紅軍送行的群眾,心裡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覺。

在濃重的夜色掩護下,紅軍告別了根據地的群眾、告別了親人,從此開始了艱難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長征隊伍中,有一個來自陝北的叫賈拓夫的人,他1912年出生於陝北神木縣,16歲投身革命,曾擔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西安市團委書記、陝南特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秘書長,他先後組織和參與了蒲城兵變、陝南武裝鬥爭、建立紅二十九軍等活動。陝西省委遭破壞後,賈拓夫先後到中共北方局、上海局彙報工作,輾轉來到了江西瑞金,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還擔任了中央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白區工作部部長。他是來自於陝北唯一參加長征全程的人。

當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經過慘烈的湘江血戰,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處於被敵人一網打盡的窘境。於是,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朝西前進,一舉奪取了貴州黎平縣城。在這裡,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衝破國民黨軍的圍堵,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這是中央紅軍第二次確定落腳點。

1935年1月3日,紅軍突破烏江天險,佔領了黔北遵義城。中共中央於15日至17日又在此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秦邦憲)、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戰略錯誤,結束了「左」傾冒險軍事主義的領導,取消原先最高決策機構「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取消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軍事上由中革軍委負責人朱德和周恩來指揮,周恩來為黨內委託的對軍事最後下決心的負責者。將中華蘇維埃共和閨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增選為政治局常委,並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擺脫了不真正了解中國情況的共產國際的干預和束縛,保證了正確路線和政策的貫徹執行。遵義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根據軍事形勢,改變了黎平會議的決議,決定紅軍北渡長江,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三次確定落腳點。

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行進到「雞鳴三省」的雲南威信縣水田寨,中央政治局常委按照遵義會議的決議,討論了常委分工,由張聞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黨內負總的責任,同時作出了撤銷博古總負責人職務、留任中央常委的決定。

在國民黨大軍瘋狂的圍追堵截中,能實現,中央遂決定轉戰川滇黔落腳,定的落腳點。幾番努力,中央紅軍北渡長江計畫難建立新的蘇區。這是黨中央第四次確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轉戰雲貴川,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上,否定了張國燾西進川康的主張,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取得甘肅南部,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五次確定落腳點。這時候,張國燾擁兵自重,不同意中央主張,導致落腳川陝甘的計畫被迫取消。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分手後,繼續北上,穿越危機四伏的松潘大草地,禽野菜,嚼草根,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進入甘肅迭部縣。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將中央紅軍各部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林彪為副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為政治部副主任。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五人團,負責軍事領導;會議一致同意毛澤東提出的:繼續北上,以游擊戰經甘東北和陝北打通與共產國際的聯繫,在接近蘇聯的邊境地區建立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六次確定落腳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