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紅色的記憶 張秀山

張秀山(1911-1996),陝西神木人。早年就讀於榆林中學,帶頭參加學生愛國運動,曾任佳縣同鄉會領導人。

1929春,加入中國其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0陝北特委派到寧夏、甘肅從事兵運工作。

1932導甘肅靖遠兵變,成立陝甘紅軍游擊大隊,任大隊長。同年秋去上海,入黨中央訓練班受訓。隨後被派到紅二十六軍工作,擔任紅二團騎兵連政治指導員,參加首戰焦家坪民團大捷及香山的分糧鬥爭。在廟灣戰鬥中身負重傷,輾轉照金根據地養傷,後經李妙齋籌集路費送往西安養傷。

1933年6月至三原武字區後,被三原縣中心縣委任命為渭北游擊隊政委。參加了二檯子會議。

1933年7月,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習仲勛負傷後。渭北游擊隊政委由楊森接任。返回照金革命根據地任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並被增補為特委委員。參加了創建、鞏固和發展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和擴大紅軍的艱苦鬥爭。與邊特委書記秦武山、游擊隊總指揮李妙齋(後由吳岱峰接任)一起多次參加了反「圍剿」和保衛薛家寨的戰鬥。

1933年11月底,與新成立的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在甘肅南梁柴橋子匯合,先後任政治指導員、團政治委員等。

1934年5月任十二師黨委書記。

1935年2月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5月改任中其西北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同年秋擔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供給部部長,參與發展擴大陝甘邊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和反「圍剿」鬥爭。後因,「左」傾領導在肅反中被拘禁。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達陝北後獲釋,調任紅軍學校政治教員。

1936年3任中共神府特委組織部長、紅軍神府獨立師政治委員。不久擔任中共神府特委書記兼神府軍分區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被選為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委員,領導和加強神府地區各項建設工作。抗日戰爭初期,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第三期九隊隊長。結業後歷任中共神府特委書記兼神府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綏德特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枝教育處主任等職。參加固建設陝甘寧邊區抗日後方基地的組織工作。

1943年1月參加西北局高幹會議,與高崗保持高度一致,贊同高崗關於西北紅軍歷史和西北革命史的觀點,積极參加了對閻紅彥和吳岱峰等人的批判,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讚揚和重視,是因此受到表揚獎勵的己己名幹部之一。毛澤東親筆為其題詞以爾褒獎。同年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往東北,歷任東北支隊政治委員兼幹部團政治委員,中共市公江縣委書記兼松江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兼遼寧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秘書長,中共東北局第二副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參與解放東北的組織領導工作和恢複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遼寧盤山農場副廠長,遼寧省農墾局副局長,瀋陽農學院副院長,國務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連續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