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紅色的記憶 李妙齋

李妙齋(1903-1933),原名王玉璽,化名李妙齋、王之憲、王橋山、李華鋒等。山西汾西人。幼年家貧,在舅父的資助下讀完高小。後在汾西縣天平小學教書一年多,被有錢人家排擠。遂回鄉務農。為反抗不平等的黑暗統治,憤然遠走他鄉。

1927年11月到陝北,在駐軍高雙成部任連事務長。

1928年,經馬濟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兵運工作,擔任過李亞軍團一營營長、鄧寶珊部警衛營營長。

1932年春隨鄧到蘭州,任鄧部幹部補習隊隊長。10月,去平涼接艙返蘭途中,和孿艮等共產黨員組織蒿店兵變,拉出26人,成立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七支隊,任隊長。兵變失敗後,化裝成腳夫到陝甘邊,參加了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陝甘游擊隊。

1932年11月,李妙齋隨游擊隊轉戰句邑清水塬、三原武字區、耀縣照金芋園一帶,開展武裝鬥爭。在芋園,李妙齋組織韓天成兄弟等建立了有40多人的芋園游擊隊並任政委。二十多天後,率隊首戰川口,接著攻下孫家山、張家山、龍家寨,佔領兔兒梁,參與領導創建照金革命根據地的各項工作。為壯大們代購槍支彈藥,掩護紅軍傷員。同時還教育收編了一部分願意接受共產黨領導,願意革命的綠林武裝。但由於杜衡執行「左」傾機會主義政策,破壞了這幣中統戰關係,致使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在國民党進剿時北撤外線作戰。在紅軍外線作戰期間,李妙齋奉命留守照金,掩護傷員,堅持鬥爭。他以紅二十六軍特派員的身份,建立起耀州第一、第二支隊和三水支隊等五個游擊隊,發展了富平、宜君游擊隊,還組織了六個農會分會,使照金的革命形勢從低潮轉向高潮。

1933年3月成立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李妙齋任總指揮,習仲勛任政委。遵照中其陝西省委和陝甘邊特委關於土地革命的指示,發動群眾,成立了以薛家寨為中心的24個村農會和村婦聯、兒童團、赤衛隊,廢除了保甲制度和地租、債務,打擊了國民黨的特務活動,群眾革命熱情空前高漲,游擊隊迅速發展到十八個,人數達900多人。照金根據地迅速擴大到東起香山、西起土轎、石門關、北屹薛岔、南到關庄的廣大地區。為鞏固根據地,李妙齋在薛家寨辦起修械所、被服廠,設立了物資儲備倉庫,還號召同志們利用戰鬥間隙開荒種地、養豬、養羊,最大限度地解決了部隊的給養。他還騁請照金的馮彥升在繡房溝的亭子溝開設集貿市場,公買公賣,為紅軍籌集糧襪、資金等必需品。在他和同志們努力下,儘管處於紅二團南下以後的複雜時期,但照金根據地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1933年9月21日拂曉,千餘民團武裝趁紅軍主力北上外線作戰之機,從四面夾攻薛家寨,李妙齋剛從老爺嶺執行任務回來,末及休息就投入戰鬥,幾次將民團武裝擊退。李妙齋在組織游擊隊追擊逃敵時,不幸被埋伏藏匿在梢林中的民團團丁的冷槍擊中,英勇犧牲。李妙齋犧牲後,被掩埋在薛家寨一號寨洞不遠處的樺樹峁上。每逢清明,當地的群眾和各界人士都要自發地來此地憑弔,瞻仰烈士遺容,追念烈士的豐功偉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