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的造化 心中的石門山

在兒時的記憶里,每天清晨,我們這些小夥伴們都會站在晨露中遙視這座巍峨高聳的山峰。它總是與周遭連綿盤亘的群山一起,沉浸在天際初露的曦光中,聯綴成了一片起伏欲舞的紫黛。迷離撲朔的霧靄彷彿輕輕地托浮著偉岸的它,恍如夢幻般的仙境。美麗而撩人情思。每當此刻,我默想,在那天盡頭一定有我所渴望的一切……

大多時候,難仰內心的渴望與激動,我們總是從長蛇嶺堆壘的這個龍脊般的尾樑上向前爬,總希望能越過眼前這座海拔一千六百多帶的高山,想看一看那兒這山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累啊!總是極累。四肢乏力,小腿轉筋,大腿哆嗦,氣喘吁吁,汗流涔涔。我們的每一次行動卻總是虎頭蛇尾,到不了山的頂頭,走不到雲的盡頭。

雖然很多次都無功而返,但我們攀爬這座大山的希望和信心卻從末熄滅過,征服的慾望反而在多次失敗中有增無減。總想著,有朝一日,我們一定會歡呼雀躍地站在那座山巔上,得到我們希翼中想看到的一切。

這一次終於爬上了那座魂牽夢縈的山頭。然而卻令我們十分的失望,甚至沮喪。原親這山外還是山,山連著山。山巒起伏。重崖疊嶂,無有盡頭。站在這山巔上四處眺望。感覺到腳下的這座山峰並不很高。也稱不上險。這座山峰的周圍參差分布著一些高低不同的山頭,猶如一座座寬闊無限的墨綠色的屏障,向天邊雲邊無限地伸延開去。在失望中,我們穿市幣越壑,路轉峰迴。在山窪中盤旋多時,終於限前一亮,被橫亘在面前的兩座突兀而立的奇峰所震懾。這兩座山峰在這山埡口直插雲霄,似斧劈刀削的一般,岐崢峻峭,挺拔有力。這兩脈岩石是褐里透紅的,紫黑色的岩面里點綴了許多紅色的沙礫。岩面大部分是凹凸猙獰的,偶爾的窪處也生長有一些零星的不知名的喬市和苔鮮,抑或會突兀地生出一枝火紅鮮艷的山丹丹花。只是岩頂眉耥處生長了密匝匝的各幣中喬木,有如人的髮際一般。這些喬木蓊蓊鬱郁地向四周生開去。依隨了陡增陡減的山勢,便自自然然地溶入了山巒里那青翠欲滴的無盡的綠色中……

聽大人們說,這就是石門山,這兩峰相峙的地方就是石門。而這石門山裡有「石門爺」,「石門爺」的魂魄就在這東面的山峰上。「他」老人家時常注目著層巒疊障,注目著關中大地,握掌著風調雨順的砝碼,石門山由此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就增加了一種濃重的神秘感。此後。每當久旱無雨時,我們都會隨著父輩們親到這石門山東峰下,虔誠地焚香燒紙,伏地頓首,祈霖求雨。也怪。「石門爺」在大多時候都沒有讓我們失望,總如及時雨一般為我們奉上了久旱後難得的甘霖。從此,我們的心中對石門山和「石門爺」的敬重感也就與日俱增。此後。我們臨考薊到此磕頭作揖。祈求「石門爺」佑護,使我們能考出好成績: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親戚鄰里有了病也都來此祈禱;十里八鄉的百姓有災有難時也米此跪拜,求「石門爺」佑護平安。「石門爺」是我們幼小心靈里的鄉里鄉親們的守護神。此時,在我們的心目中,石門山彷彿是神山仙界。

後來知道了。那是這裡修築了通往旬邑的公路以後。由於工作中事體泥濘。人事紛爭,為了躲避城市的喧囂,我常常會驅車來到石門山這座童年裡心靈的棲息地,來尋找心靈的片刻寧靜,自然就對石門山的史籍典故有了一些詳盡的了解。原來這座山脈是橋山山脈的余脈,石門山位於橋山山脈子午嶺的北段,這龍脊般的山嶺即是長蛇嶺,是照金北面的屏障。這兩座桕峙的山峰形成的石門就是著名的「石門關,」是「秦直道」穿越而過的地方,也是從古至今的一處戰略咽喉。在這裡流傳著很多公子扶蘇的事情。公子扶蘇因諫議奉始皇的焚書坑儒等累政,被貶往蒙恬軍監軍。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密渫篡改詔書,命公子扶蘇自刎含冤而去……。公子扶蘇的差德善行感動了歷代的三秦兒女。人們遂把公子扶蘇奉成了心靈里真善美的化身,尊稱為「石門爺」。「石門爺」也以他的至善至慈佑護著世世代代居民。緊鄰石門關的一片山脈的低洼處,據傳有扶蘇的墓冢。墓冢上松市白肅立,野花綻放。掩映在了茫茫的峰巒雲海之中。

常常自忖,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石門山就像是陶冶心靈的一部大書。在這部大書里。自己既悟到了真善美的真諦。也感悟到了重要的一條做人準則,那就是,做人雯像石門山那樣。具有一幣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懷。

一想到石門山。「溫、良、恭、儉、讓」便悠然心間,做人便自覺地有了一些循規蹈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