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歷史的足音 將軍白髮征夫淚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文革新的領軍人物范仲淹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為人們千古傳唱,並被大多數有識之士奉為人生的座右銘。而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就曾被貶任耀州知州,帶領軍民抗擊西夏,曾經戍邊屯兵在照金的北障子午嶺余脈的長蛇嶺上。

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一零五二),字希文。祖籍鄶州(今陝西彬縣),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南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而多次觸怒權貴,曾多次遭貶,又因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在危機時刻又多次被重用,成為頗具傳奇色彩的抗擊西夏最著名的愛國名將之一。

公元一零三九年,西夏軍隊屢次犯邊。由於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地闊北有照金寨疏,守邊兵力薄弱,而且又是西夏犯帛的必經之道,元昊一直對延州垂涎三尺,意欲得之。而帛的延州知州范雍是一個無勇無謀的鼠輩,當聞知西夏進犯消息後,不思迎敵為戰,緊閉城門不說,忙向帛兵求援。精明的元吳將計就計,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設下伏兵。宋軍援兵一到,就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死傷甚眾。元昊一面緊圍延州,一面將延州以北的三十六個寨堡全部蕩平。延州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對於強敵壓境,范雍也束手無策。最後,若不是上蒼有靈,下了一場鋪天蓋地的冰雪護佑,延州域才末致陷落。對邊關如此被動的局面。宋仁宗慌忙召被貶的范仲淹入朝,恢複了他天章閣待制之職,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領耀州知州,後又將其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負責延路和涇原路,全面統籌邊防守備事宜。已是五十二歲的范仲淹。雖已兩鬢霜白。但卻絲毫末減強烈的報國熱忱。續《耀州志》曾錄其《謝上表》,他也以一闕《漁家傲》,一方面表達了平息叛亂和鞏固邊防的意願和決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他功業韋建、久戍邊地的濃烈的思鄉之情。「塞下秋天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末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池。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以白描的手法勾靳出了一幅雄渾壯闊的「邊塞關山圖」。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行文起伏,跌宕有致。在這裡,范仲淹思鄉與報國之情交融互現,蒼涼悲壯慷慨生哀。范仲淹發誓要像當年東漢的竇憲「擊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那樣,保衛邊關,讓百姓安居樂業。他身體力行,對延路和涇原路一帶地形進行了詳細勘察,根據西夏兵精馬勁和宋軍戰鬥力弱的特點,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為主的御夏策略,從而制定了宋軍堅壁清野的戰略方針。他帶領宋軍,努力修築和加固邊北有照金城,在帛夏交界的前沿地點修築寨堡,建立軍事據點,對西夏實行仝方位經濟封鎖。同時。又精鍊士卒,廢除了不利於在戰爭中取勝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軍事制度,從而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使得臨戰時可根據敵軍多寡,可以從容地調遣軍士輪流出陣。同時,他在邊境地區採取屯兵螢田的管理方式。也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一時「人心歸之,名震天下」。在范仲淹及其部屬的努力下,延州路及涇源路寨堡林立,關城堅固。連夏軍也望「關」興嘆。一段時間內,夏軍部隊相互告誡:「別想再打延州的主意了!現在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胸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負。」強有力的防禦策略,也促使帛仁宗改變了簾軍對西夏戰爭的軍事策略。

在此基礎上,范仲淹又將堅壁清野的政策推行到陝西沿邊各路,在延州與慶州之間修築了大順域。在環州和鎮戎軍之間修築了細腰城和葫蘆泉諸寨。打通了各州之間的道路。使沿著邊關的宋軍擺脫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樣,一方有警,各方應援,大大加強了帛軍的防禦能力。根據戍邊隊伍久戍思鄉,鬥志不高的不利因素,范仲淹力主從市地人口招募了許多熟悉山川道路、保衛家鄉鬥志較強的市地人民入伍。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同時,大力爭取宋夏交界處的少數民族。這些蕪、氏等少數民族部落,由於力量單薄,有的曾依附於元昊。在宋、夏之間持觀望態度。范仲淹一面築堡立寨,切斷他們與西夏的聯繫。並用兵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撫他們。這些少數民族的旗酋長來見,范仲淹都屏退左右,迎入內室,推心置腹而談。對於在戰爭中罹害的族人,則供給糧食、農具並撥給土地,幫助他們恢複生產。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各少數民族望風歸附,或為宋軍擔任嚮導,或出兵助戰,有力地支援了宋軍。通過以上策略,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已經破壞的邊防重新又鞏固起來。邊關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軍中有一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此時的西夏,也因長年用兵,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百姓怨聲載道而無力戰爭。到慶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邊境才恢複了平靜和諧的局面。公元一零四三年,范仲淹在任耀州知州時,還建立了文正書院(今西小舊址),對古耀州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另外,范仲淹在照金長蛇嶺上也流下了許多寶貴的足跡。一次,西夏元昊的軍隊從慶陽北入侵潘家塬,范仲淹曾率領六千餘人的精兵。從長蛇嶺經暗門由石門關出擊口涇,敵人聞說是「龍圖老子」帶隊,遂不戰自退。范仲淹傑出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在當地廣為傳誦。明嘉靖二年(公元一四二三),為紀念文正公范仲淹所建立的巨大的功績,耀州知州在塔坡明德寺舊址重建了文正書院,一時文風昌盛,先後有十五人中舉。清乾陵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復在耀州布政分司舊址(今西街小學)再建文正書院,以示對范文正公的紀念和緬懷。每年的九月初一,是范仲淹的誕辰紀念日,當地的老一輩居民,仍有一些自發的紀念儀式,一千多年前的愛國英雄,因建立的卓越功勛,仍然被人民惦念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