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歷史的足音 香煙裊裊神德寺

佇立在照金山下這片空曠平垠的土也上,我很難想像到,這裡原來是一處香火旺盛佛徒如織的廟宇。它就是縣誌記載及後親的一次偶然挖掘中被意外發現的隋代寺廟神德寺。坪下的這個市寸子即是寺坪村。

古《耀州志》載:隋仁壽中(公元601-604),「在步壽原龍華寺建大像閣,在照金山東峰建神聰寺,又名神德寺。」仁壽四年(公元604)四月,「大德法師沙門僧暉奉敕於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靈塔」。讀過古《耀州志》的人,心頭便自然而然地鬱積了許多問號,神德寺的確切位置也成了一個難以求解的謎。

帶著重重的迷茫。在卷帙浩繁的史志中,歷史或許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這又不得不從隋文帝暢堅說起。自北魏建立後,鮮卑貴族就十分注意利用宗教方式親麻痹和統治人民,各種宗教得到了空前發展。據《魏書·釋老志》載,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京城內寺,新舊且百所,僧民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至北魏末年,全國佛寺達三萬餘所,僧尼一百餘萬人,北齊時佛寺又增至四萬餘所,僧尼一百餘萬人。而北周,即隋的前身,有寺院一萬餘所,僧尼二百多萬人。這些寺院不但盤剝僧眾,而「僧祗戶,粟及寺戶。編於州鎮」,僧祗戶不再負擔國家的租稅和徭役。寺院又常常「或償利過市,或翻改券契。侵螽貧下,莫知紀極」。通過放高利貨親盤剝人民,且給統治者造成了校大的經濟威脅。及至北周武帝時,面對佛教對社會發展所構成的巨大威瞬,雄才大略的周武帝適日寸對佛道二教進行了沉重的打擊。燒毀了大量佛像和佛經,強制三百餘萬僧尼還俗,寺院佔有的大量田地被沒收,同時,寺院佔有的大量僧眾委向國家納稅服役。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六《釋道密傳》記載,隋文帝暢堅出生於同州(今陝西大荔)的般若尼寺,由比丘尼智仙撫養,十三歲才回到自己涼中。由於自小受到佛教的影響,隋文帝聰穎非常,淙悟佛道。智仙曾預言其將親會成大業。北周武帝滅佛時,比丘尼智仙因在楊家躲避而免遭打擊。緣於渾淙的佛緣,隋文帝即位後,便舉國大力弘揚佛法,從仁壽元年始,用了四年時間在全國的一百一十一州建造佛搭一百一十一座,以安放佛至尊者高僧火化後的遺骨舍利。而照金寺坪的神德寺所供奉的佛塔舍利就是其中之一。

時光進入一九六九年四月,寺坪市寸迎親了十餘位下鄉知青,因為要為這些知青蓋房打地基,從而喚醒了市寸上人們的記憶。馬上就有村民回憶起,在照金山下那塊平恨的坪地犁池時,時常會打了犁鏵,而且發現過比較規則的青石。這些青石與當地山上的砂石不同,做地基堅固耐久。當村民在挖刨這些記憶中的青石時,最初只是看到一些雜碎的殘垣瓦礫,慢慢地便刨出了很多佛像,緊接著又刨出了很多青磚。對這些出品清理後,一座被青磚圍成的地宮便呈觀在了人們面前。地宮開挖後,便發現一座巨型石函,函內有鎏金銅盆、波斯象耳銅瓶和波斯硬幣等隨葬品。石函為盞頂式,分為函蓋和函座兩件。函蓋頂部刻有「大睛皇帝舍利寶塔銘」九字,字的周圍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瑞獸圖鑑。四剎刻卷草紋。四側立面刻有飛天和蔓草。函座中心有方形豎槽,鎏金銅盒放在槽中。口沿有二台,下面放置「舍利塔下銘」石刻。函座四周立面均為線刻的蔓草及四弟子,四天王畫像。整座石函雕刻精美,線條流暢,人物棚棚如生,形象逼真。據「舍利塔下銘」記載:神德寺舍利寶塔為睛文帝揚堅於仁壽四年(公元604)頒詣敕造,派當朝的大德法師沙門僧暉護送舍利。前往當時稱宜川的寺坪起塔供奉,安放在了隋仁壽中(公元601)建造的神德寺中,歷史記載和現實發現由於此謎的不斷解開,才有了一個合理的契台點。

可以想像,神德寺為皇上頌詣敕建,由中央派員護送舍利到寺坪供奉,其規模是十分巨大的。當時的神德寺位於秦直道石門關暗門外長蛇嶺山脈的照金山下,從京城長安及四面八方通過秦直道到寺坪的交通是十分便利的。我們不難想像到當時香客如注、煙繚霧繞、法事頻頻的熱鬧場面。從神德寺周圍一些村莊的地名,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寺廟宏大的規模。寺廟區域內有寺坡、寺溝、寺坪等地名;寺廟附近有墳灘、水牢、繡房溝等市寸名。筆者的村子位於與神德寺隔河相望的水面坡上,幼時挖地畔時也曾挖出過許多青色陶罐。據老人們說,這些都是當年寺坪神德寺中僧侶們坐化歸西後的骨灰罐。這一切也說明當時的寺廟設有公墓、紡織基地、監獄等設施,其威嚴肅穆可略見一斑。

站在長蛇嶺堆壘的照金山樑上遠眺,照金山東峰及神德寺所處的坪地,左依青翠秀美的石門山,右傍峻岩微凸的張果老岩。被潺潺流淌的兩脈清溪環繞著,凸出的峰體如一粒青灰色的珍珠。二龍戲珠,妙不可言。特別是岩面熠熠閃光,若和當年神德寺廟宇的金壁輝煌相映襯,佐之以神德寺祈福的裊裊香煙,我們不難想像,那將會是怎樣一種繁榮昌盛的景象!

然而,宏偉富麗的廟宇和香繚霧繞的景象是如伺消失的,遍翻史志,均未記載。或許我們在梳理歷史前行的脈絡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隋被唐取代之後。唐的統治者對道教和佛教的佞信比隋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主要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李姌被唐的統治者因同姓而崇信。但佛教的影響是遠遠大於道教的,加之玄奘取經等重大歷史事件影響,唐代的大多數皇帝也都佞佛,官僚貴族和大多數百姓也多篤信佛教,因而,在隋唐兩代神德寺的規模得到了空酌的發展。從石函所發掘的末散佚的六枚波斯硬幣來看,當時神德寺的對外交流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些精明的波斯商人的駝隊,也曾從京城長安出發,經秦直道的暗門至神德寺,尋找過佛界特有的心理及精神的撫慰。時光推移至公元八四零年,大唐帝國的大廈在「安史之亂」的重創後。政治和經濟的根基也已動搖,綜合國力亦日見拮据。剛剛繼位的唐武宗,敏銳地看到了寺院經濟的弊病:寺廟擁有大量土地,僧民也日益眾多。又不負擔國家賦稅,使政府日益拮据的財政收入更加捉襟見肘。這種矛盾的發展,使得雄才大略的唐武宗和周武帝一枰下令滅佛,以消除寺院經濟對政杈統治的威脅。史載。這次滅佛,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勒令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放出寺院奴婢為納稅戶者十五萬人。公元八四零年至八四六年唐宣宗即位前的這七年。神德寺是否遭受過沉重打擊,志史也無詳細的記載,但可以肯定。神德寺在此較為特殊的時期內肯定受到過重創。如若沒被折毀,也可能其規模被嚴重削弱,因而這一時期,是神德寺衰亡的一個較為醒目的標誌。唐帛相間的「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戰亂頻仍,軍閥稱雄。《新五代史-安重葦傳》日:「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此時皇帝由大軍閥為之,刺史由小軍閥為之,粕暴蠻俗的軍閥政權,肯定是大大削弱了佛教的影響,佛教被作為王權統治的工具來愚昧人民的作用也漸漸消匿。這一切無疑對神德寺寺廟的進一步繁盛在時勢上形成了嚴重的束縛和陽滯。這期間,軍閥混戰。抑或還有戰火與兵變的破壞和威脅。因而,神德寺有可能從此使一蹶不振,逐漸湮滅在了厚重的歷史塵埃之中……

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雖有一定的依據,但其準確性也不可考。傳說隋唐兩代。由於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神德寺享受了很多稅賦優惠。寺院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神德寺在照金山下設有剁腳門,用於僧人違背了清規戒律後在此悔過。神德寺在田峪川的繡房溝設有繡房:在寺前隔河的坪地上設有監獄,此地觀今都一直被稱為水牢。在寺的西部披地設有公墓,這個市寸子即是墳灘村,這個村名一直被沿用至今。這一時期,雖然寺廟有很多清規戒律,但寺廟的住持們卻常常隨意盤剝百姓,嬌奢淫逸,無惡不作。他們常常把一些無辜的百姓關進特設的水牢。更有甚者,會常常越過佛規的雷池,肆意搶霸民女。傳說一位容貌姣好的皇家公主到神德寺進香,被貪婪淫邪的住持看中。住持派手下和尚將其強行拘禁於寺廟裡,供當時的住持洩慾玩樂。皇家丟了公主,四處派員搜尋。一天,當充作貨郎擔著擔子賣胭脂的搜尋人員在神德寺周圍轉悠時。忽然看到了寺廟閣耬中滿目盈汨的公主的身影,搜尋人員便不動聲色,飛速將此消息報告給了失去公主而痛不欲生的皇帝。皇帝聞傳大怒,立即派軍隊前往寺坪神德寺營救公主。撤出公主後,皇帝怨怒難乎。下令大軍蕩平了神德寺。寺廟裡的幾千僧尼等被全部關入水牢,後又焚毀了水牢,神德寺及周圍設施也被付之一炬。至於這位公主是誰,五代十國時後梁後唐曾交替統治於此,很可能是這一時期郇一位軍閥皇帝的女嗣,而今也無法辯考。由於地宮為隋代建造的地下宮殿。年代久遠,加之寺廟的僧尼悉數被殺,神德寺地宮便成了一個永久的謎底,被歲月的浮塵深埋在了寺廟的地下。歲月蹉跎,戰亂不盡,地宮從此便從人們的視線和印象中漸漸淡出,成了一處被遺忘的角落。直至一九六九年的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