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歷史的足音 車馬喧喧秦直道

站在石門山巔這條隱約可辯的寬闊的直道前,我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與驚嘆。霎時,秦軍士卒昂揚的鬥志和撼天動地的吶喊聲,伴著車馬暄暄的場面便悠然創入了我的思緒。這段冷卻了的歷史灰燼也從莊嚴肅穆中彷彿把我們帶入了那個威風凜凜的時代……

威懾宇內并吞了八荒的秦始皇。以超人的智謀和遠見卓識建立了強大的秦國,他頒布了一系列治國的法規和法令,採用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隼杈的方法和措施,修直道和馳道就是其中一項巨大的,僅此於修築長城般規模的國防工程。秦始皇北修長城,征服了強悍的匈奴後,以致於「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但北方廣袤的山林草地也仍然是他覬覦已久的目標。他為了調發士卒和轉運糧草的方便,不但以成陽為中心,東至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南至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肅東部,北至河北和山西北部修築了「馳道」。馳道「寬廣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樹一枝」,用鐵椎夯打路基,使馳道平坦堅實。再就是下令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修建了南至淳化北梁武帝市寸,北至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長約一千八百餘里的「秦直道」。

秦直道從淳化境內的甘泉宮,北行經英烈山村西,過「馬槽梁」,偏東北上黃花山,過山間的「鬼門關」這一關卡要衝。向東北經過一段蜿蜒的披道,由北坡而進入旬邑的七里川,入石門關,經廟溝、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爺嶺,過馬欄洵,上楊家衚衕;再經劉家店、黑廊灣出雕靈關。縱貫陝甘兩省的子午嶺,直抵內蒙包頭。公子扶蘇和蒙恬修築直道時,動員了三十萬軍隊,採用「塹山堙谷」的辦法,途中逢山劈嶺,遇石鑿道,臨溝填谷,夯士築橋。特別是對子午嶺中海拔一千五百多帶的石門山部不做迴避。秦直道道寬一般為三十帶,最寬處達五、六十米。可容七、八輛車馬並駕齊驅,而且建設工期僅有二年半,在茫茫的石門林海中,蜿如一條巨蟒,向北蜿蜒伸展,飛架在群山之中,其壯闊之勢令歷代後人嘆為觀止。

從歷史的雲煙中漸出,駐足於石門山中的這一段秦直道,七里川段寬闊平坦。一目了然,經石門關向西北蜿蜒後,直插向石門山石門前的最高點,其「塹山堙谷」的特點便表現也十分突出。從這一段椴目遠眺,被削鑿的座座山峰凹凸明顯,氣勢軒昂,蔚為壯觀。由於秦直道的建設方法相同於我們今天高速公路的修築理念,因而被人們稱為秦朝的高速公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徐徐地行走在秦直道的遺迹上,我們試圖睜大雙目,有一些有意義的發現。秦軍士兵的殘劍?鎧甲?車輜遺物?馬蹄印?……,可惜物換星移,日寸間的滄桑早已蕩滌了那一些曾經鮮和的歷史故事,早已磨耗了那些曾經存在的歷史遺迹。欣喜的是,我省對秦直道已進行了路面的考古發掘,而且在掘面上發現了疑似馬蹄印的坑狀歷史遺迹。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秦直道的全程走向。修築方法,沿線附屬遺存等將會脫掉神秘的歷史面紗,讓我們對這一浩大的國防工程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是,我們注意到了史載的修築直道和馳道的綠化要求:「隔三丈,植樹一枝」。這表明,在幾千年的秦代就早已注意了修築道路時的綠化要求,這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和諧生態建設有所裨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