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強渡嘉陵江 廣昭戰役

1935年1月15~17日,中央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從軍事路線上分清了是非,點名批評了博古、李德軍事領導上的嚴重錯誤,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進入了黨的領導核心,用毛澤東對賀子珍的話來說就是「我也有發言權了」。 這是毛澤東自博古、李德等人到瑞金蘇區剝奪他的軍事領導權後,重新回到黨中央的軍事領導崗位。當時中央常委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陳雲和毛澤東等五人組成。張聞天取代博古成為黨中央的「負總責」。原來由李德、博古、周恩來組成的軍事指揮「三人團」被取消,由朱德、周恩來負責軍事指揮,周恩來「代表中央領導軍委工作」,是軍事指揮「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中央常委分工由毛澤東協助周恩來,「為恩來同志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以後又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組成新的軍事指揮「三人團」。從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書記處及中革軍委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

遵義會議後,1月19日,周恩來、毛澤東、張聞天對敵情作了分析和評估,決定避開敵人的鋒芒,向川黔邊轉移。1月20日,中央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並制定了《中央軍委關於渡江的作戰計畫》:

二、作戰方針:我野戰軍目前基本方針,在由黔北地域經過川南,渡江後轉入新的地域協同四方面軍由四川西北方面實行總的反攻,而以二、六軍團在川黔湘鄂之間活動,來牽制四川東南會剿之敵,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敵人新的圍攻,並爭取四川赤化。

……

六、為配合這一計畫的實施,我二、六軍團應及時轉移和依託湘黔向彭水、松桃、印江、沿河地域發展,並以一部發展咸豐、來鳳、宣恩、恩施地域的游擊運動,以便造成深入川東活動,威脅敵人長江下游水路交通的有利條件,牽制和分散蔣敵新的圍攻兵力,而配合我野戰軍及四方面軍來爭取四川赤化。四方面軍在我野戰軍渡江之先,應向重慶方向積極行動,吸引重慶川敵之主力於自己方面,以便我野戰軍順利渡江。在我野戰軍渡江後,則轉向蒼溪及南部之嘉陵江兩岸反攻,密切配合我野戰軍與川敵進行決戰,以打通橫貫川西北的聯繫。

電報明確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由黔北渡過長江,進入川南,然後與紅四方面軍南北聯動,佔領四川作為根據地。接到中央來電,徐向前回憶:

中央來電,要我們派出一個師南進,接應中央紅軍北上。我們立即開會,討論如何策應的問題。派部隊出去多了,等於大搬家,放棄川陝根據地。少了,去一個師,等於拿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四川那種地形,敵人把山險隘路截斷,你無處可走哇!還有,從敵人報紙上得悉,徐海東已率紅二十五軍抵陝南豫西,也需要我們接應。有的說先派一個團去吧,有的說我們又不是三頭六臂,一個團哪能行呵!怎麼辦?討論來討論去,想不出好辦法。最後,決定仍按清江渡會議制定的方針向川陝甘發展,先把廣元、昭化拿下來,消滅胡宗南剛剛伸進四川的一部分力量。那裡是嘉陵江上游,江面不寬,冬季水穩,容易渡過。如果拿下廣元、昭化,我們就控制了嘉陵江兩岸川陝交界的咽喉要地,進而可圖川西平原、甘南、陝南,伺機接應中央紅軍和紅二十五軍。

廣元,古稱「利州」,昭化古名「葭萌關」,兩城地處四川北部山區嘉陵江上游,相距不過三四十里,呈掎角之勢,互相呼應,廣元、昭化位於川、陝、甘三省接合部,為北出四川的咽喉重地,有「蜀北重鎮」、「川北門戶」之稱,是川北戰略要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兩城猶如兩扇大門,拱衛著四川北部。因為戰略地位重要,四川軍閥在這裡派有重兵把守。「六路圍攻」紅軍失敗後,蔣介石布置新的「川陝會剿」,命駐甘肅天水的國民黨精銳部隊胡宗南第一師丁德隆部進駐廣元、昭化,搶先一步把住川北大門,防止紅軍向甘南發展。

甘肅南部文、武、成、康一帶土地肥沃,是甘肅省的糧倉,甘肅軍閥魯大昌的實力也較弱,如果向甘南發展,使川陝根據地與之連成一片,既可有廣闊的機動地域,又有可供養根據地的糧食和兵源,屆時無論是北伐中原還是西進成都平原或是東指漢中,都進退有據,當年諸葛亮經營蜀漢政權,也是這個思路。這就是徐向前發展川陝甘根據地的基本設想。但要從旺蒼進入甘南,就要越過嘉陵江向北,還要越過秦嶺最險要的地段劍閣。要實現這個戰略意圖,就要拿下卡在嘉陵江防線上的關鍵廣元和昭化。1935年1月中旬,徐向前和陳昌浩決定,發起廣昭戰役,紅四方面軍與胡宗南第一師迎頭相撞。

紅四方面軍與胡宗南的第一師是老對頭了。1932年,兩軍在鄂豫皖,以後在漫川關都交過手,打起來也是勢均力敵,不相上下。更有意思的是,雙方的主要將領徐向前與胡宗南都是黃埔第一期的同學,由於信仰不同,昔日同窗共讀,今天各領大軍刀槍相向。

胡宗南,浙江寧波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胡宗南身高不足一米六,報考黃埔軍校時因身材矮小被淘汰,胡宗南異常沮喪,在學校大門外不走,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知道此事後,與胡宗南交談,見胡宗南態度堅決,認為革命不能以貌取人,於是特批錄取胡宗南。胡宗南1925年畢業後進入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三營第八連任少尉見習官、機槍連中尉排長,以後參加東征、北伐,因戰功卓著,不斷擢升,1927年10月26日,胡宗南被提升為第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1930年6月出任陸軍第一師代理師長,1931年1月任陸軍第一師中將師長。

陸軍第一師是蔣介石從黃埔軍校起家的部隊,第一師的前身是黃埔軍校教導團,何應欽任團長,1925年8月26日,國民政府所屬部隊全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何應欽任第一師師長。1926年何應欽升任第一軍軍長,錢大均任第一師師長。1927年,薛岳、蔣鼎文先後任第一師師長。1928年,國民黨軍隊整編,原第二、二十二、七十一三個師合編為第一師,劉峙任師長。此時的第一師實際上相當于軍的實力。1930年,胡宗南出任第一師代理師長、師長。從上述名字可以看到,第一師師長均為國民黨軍隊中名聲顯赫的將領,這些人也都是蔣介石的鐵杆親信。

親信就有親信的待遇,第一師的編製比別的部隊都要大。1930年11月第一師改編為三旅九團制甲種師。作為蔣介石的嫡系和拳頭部隊,第一師在國內東征西討。1931年5月,第一師開赴河北配合東北軍擊潰石友三部,繼又入贛「圍剿」中央紅軍;「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作為戰略預備隊進駐南京、常州、無錫等地;1932年5月開赴鄂豫皖參加「圍剿」紅軍;1932年11月尾隨紅四方面軍入川。1933年2月,蔣介石為防堵紅軍和監視陝西楊虎城,將第一師派駐甘肅天水整訓。1934年2月,第一師組建一個西北補充旅和騎兵團,擴編為四旅十三團,擁有三萬餘人。第一師的武器裝備為清一色的德制裝備,是國民黨各部隊中編製最大、武器裝備最好、訓練有素的戰略機動部隊。

胡宗南第一師以天水為中心,分佔十多個縣和城鎮,師部和直屬部隊、補充旅一團駐天水,一、二旅分駐兩當、徽縣、文縣和陝西略陽,獨立旅駐碧口,補充旅駐蘭州。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他明白蔣介石將他放到甘肅、四川邊界的目的和意圖,在天水整訓期間,他就特別重視加強部隊的山地作戰訓練,他本人也積極研究四川的人事地理,以及藏、羌族的風俗習慣,積極準備入川作戰。1934年冬,胡宗南接到蔣介石命令援川的電報後,他自負地說:「第一師如果早入四川,共軍就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了。」

廣昭戰役打響前,根據賀國光行營參謀團的建議,劉湘對紅四方面軍的部署為「北守南拒」。潘文華為南路總指揮,率四十個團在川黔邊境協助蔣介石的薛岳、吳奇偉縱隊和龍雲、孫渡、王家烈等雲貴地方軍閥圍堵中央紅軍。在四川北部和西部大修碉堡和工事,據險扼守。具體部署為:鄧錫侯部防守昭化城南射箭河到劍閣、江口一段江岸;田頌堯部防守江口以南到南部新壩一段江岸;李家鈺、羅澤洲部分布於蓬安東北岐山場、龍鳳場、天儀場、鳳儀場地區;楊森部分布於渠縣、營山及以北地區;劉湘主力六十個團分布於渠縣三匯鎮以東,從達縣羅江口、宣漢廣溪至城口一線。北線由楊虎城陝軍十七個團駐守南鄭;上官雲相指揮第四十四師、四十七師、五十四師和獨立第四旅由湖北、河南向四川開進。蔣介石、劉湘用兩百個團幾十萬大軍沿秦嶺、巴山、嘉陵江布防,從川、陝、鄂、豫四面八方給紅四方面軍布下一張大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新的更為瘋狂的「多路圍剿」。而且,這一次不同以往,劉湘並沒有驅動各部主動進攻,而是在賀國光參謀團的指導下,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碉堡封鎖、南北夾擊的戰術,不再給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部署有了,但在落實過程中仍舊是困難重重。蔣介石的中央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