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張愛萍按兵不動,福建炮轟金門,西方認為出現「台海危機」

毛澤東考慮台灣問題。張愛萍按兵不動,福建炮轟金門,西方認為出現「台海危機」

(寧波—廈門,1954年8月—9月)

這座院落太普通了,在寧波隨處可見,灰白色的牆,青渴色的瓦,院內大大小小的庭院相互毗連貫通,青磚豎疊砌就的甬道,看上去既不華麗,也不壯觀,更沒有什麼顯眼之處。然而院里在一夜之間,豎起了天線,電鍵按動聲及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打破了郊區院子的寧靜,好些不同年歲的軍人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屋牆上掛著巨幅軍用地圖,報告軍情,下達命令,顯得熱鬧、緊張而又神秘。

這就是三天前剛剛組建的「浙東前指」所在地。它的全稱是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其作戰行動直接歸中央軍委指揮。可見這是一個指揮特別作戰而權力很大的特殊軍事機構。

這個院落的新主人就是浙東前指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浙東前指」的指揮部雖說是剛剛建立,但張愛萍承接解放浙江福建沿海島嶼重任已經不止一個年頭了。

還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抗美作戰已經取得關鍵性的勝利的時候,儘管戰爭還在進行,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根據中央軍委的意圖,授意當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的張愛萍,利用朝鮮戰爭的有利形勢,考慮解放浙江、福建沿海被國民黨軍所佔據島嶼的問題。陳老總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張愛萍是堪當此重任的最佳人選。

張愛萍和陳毅都是當年新四軍里並不多見的四川漢子。陳毅作為軍長十分器重手下這位智勇兼備、文武雙全的戰將老鄉。以後,他又擔任過第七兵團司令員、浙江軍區司令員。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攻佔南京國民黨總統府那天,陳毅將這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而已久經沙場的戰將從前線召下來,只撥給他二三百人,讓他在江蘇泰州白馬廟組建一支華東海軍,成為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支海軍。於是,他搜集國民黨海軍投降或丟棄的舊艦艇,成立艦隊,修復造船廠,興辦海校。當年八月,他正在南京緊張地籌辦海校時,忽然得電報,毛澤東召他赴京見面,還應他之邀,首次給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夠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

就在一九五二年夏天,經陳毅提議和國防部長彭德懷報請毛澤東批准,授權張愛萍負責指揮浙江、福建沿海的軍事鬥爭。他從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指揮陸海空三軍協同立體作戰的將軍。

張愛萍經過深入調查摸底並思考外軍戰例,考慮解放軍還沒有海軍陸戰隊與大型艦艇速度慢的實際,結合解放軍傳統戰法,提出了一個巧用現代作戰原則的戰役決策:空軍、海軍先於陸軍投入戰鬥,在陸軍進行登陸作戰訓練階段,空軍、海軍邊打邊練,尋找戰機,從空中和海上打擊困擾敵人,千方百計給以消耗,破壞敵之心理穩定和力量平衡,使敵由強變弱,使我由弱變強,從而奪取制空權、制海權。

中央軍委很快批准了張愛萍的決策。

朝鮮停戰後,一九五三年十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開中央軍委會議,出席會議的包括朱德、彭德懷、林彪、陳毅等人,在會上聽取了剛從朝鮮回國的志願軍司令員楊勇所作的關於朝鮮形勢的報告,然後研究今後軍事工作之重點。彭德懷建議把在東北及朝鮮的空軍調入福建和浙江,奪回沿海制空權;

朱德很贊同,提出「清理門戶」,把閩浙沿海被國民黨軍所佔的島嶼奪回來,打通海峽的南北通道。陳毅則具體提出:利用在朝鮮戰場勝利的形勢,準備用五個軍的兵力解決金門島,並突擊修建福建幾個機場和鷹廈、福州鐵路、廈門海堤。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當即批准了陳毅的提議,並令擔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的張愛萍組織福建前線指揮所。

可是,一九五三年秋後,印度支那的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在越南的法國軍隊在實施「納爾瓦計畫」,要殲滅胡志明的人民軍主力。美國加緊援法,承擔了侵越法軍的大部分軍費,美國海軍進入了越南沿海,陸軍人員也出現在越南戰場,表現出直接介入的趨勢。美國如真的直接介入,將使中國華南地區面臨一九五零年秋朝鮮的那種形勢,那中國將要考慮派出第二支志願軍。經歷了三年朝鮮戰爭以後,毛澤東不願意急需經濟建設的新中國同擁有核武器作後盾的美軍在越南再作較量,極大的可能性還是平局和停戰。因而,毛澤東決定儘快支持胡志明的人民軍打敗法軍,爭取在美國武裝直接介入前將戰爭結束。(後來,在中國支持下越南的莫邊府戰役殲滅了法軍一萬多精銳部隊,達到了毛澤東預定的目標。)因而,從一九五三年秋天起,新中國的軍事鬥爭注重點又放到了援越抗法上,一時還不能以閩浙沿海地區為重心。

毛澤東審時度勢,很快又改變了原來的決定,要求暫緩進攻金門,首先解放浙江沿海島嶼。因為金門守軍多達六萬人,又修築了要塞性的永久防禦工事,非採取大規模的攻勢不能奏效。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勢必引起美國強烈反應,對緩和國際形勢也不利。而這時在浙江以東較小的島嶼作戰,在國際上引起的波動會比較小,同時投入的力量又不必很多,不會影響國內經濟建設。再者,解放軍還必須逐步積累陸海空三軍協同和登陸作戰的經驗。根據上述考慮,毛澤東批准了中央軍委確定的「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打」的解放華東沿海島嶼的方針。張愛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進行了具體的調研與運籌。一九五四年一月,在張愛萍以華東軍區參謀長名義主持下,提出了陸、海、空三軍攻打大陳島的計畫,報經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批准後,即開始了戰役準備。

浙江沿海作戰以一九五四年三月的護漁戰開始,舟山漁場春汛來到後,漁船出海得到了海軍艦艇和航空兵飛機的掩護。剛剛參加過朝鮮上空世界最高水平空戰的解放軍航空兵,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米格15殲擊機,而國民黨空軍剛剛裝備美國援助的F-84戰鬥機,該機性能尚不如米格15,國民黨空軍還從沒有進行過噴氣式飛機空戰,因而在空戰中根本無法和解放軍的航空兵抗衡,只能對大陸及沿海目標採取小批次的偷襲。解放軍海軍與國民黨海軍進行了多次戰鬥,在汛期兩個月,擊傷國民黨軍艦九艘,取得了一系列的海上戰鬥的勝利。陸軍某部一八零團還在海軍掩護下,於五月十五日在東磯列島登陸,不花多大代價即佔領了該島。艦艇與航空兵協同因暴露出問題也導致付出了一定代價。五月十七日,解放軍「瑞金」號驅逐艦出巡三門灣,是日海霧茫茫,航空兵未能起飛護航,「瑞金」號遭敵機突擊,中彈二枚,不幸沉沒。「瑞金」號事件促使張愛萍將軍在往後的海陸空協同作戰中作出更高要求。

一九五四年春天過去後,達到了張愛萍預定的目標:解放軍控制了浙東大陳島以北海域的制海、制空權。張愛萍將攻擊的矛頭指向了大陳島。

正在這時,七月二十一日,為期三個月的日內瓦會議結束,解決了印度支那停戰問題。當時,朝鮮南北分裂問題未能解決,印度支那停戰的結局又是越南劃成南北越,美國正在糾集英、法、澳、菲律賓、紐西蘭、泰國和巴基斯坦,準備簽訂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同時企圖把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

毛澤東在當時考慮到的就是國際形勢緩和對祖國統一問題的影響。當時在全中國,於七月下旬開始掀起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宣傳浪潮;同時,中央軍委亦將軍事鬥爭的重心轉到了東南沿海。按照中央軍委指示,解放軍發起了攻佔浙東沿海島嶼的作戰,同時在福建前線炮擊金門。這南北配合的軍事行動,一度使台灣當局和華盛頓政府都十分緊張,出現了西方輿論界所稱的「台海危機」。

進入八月以來,中央軍委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準備攻打大陳,同時又準備加強福建炮兵,通過大規模的炮擊金門顯示解放台灣的決心和力量。八月十一日,華東軍區下達了攻擊大陳的預先號令。八月二十七日,浙東前線指揮部宣告成立,由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

八月三十一日這天,他主持召開了浙東前線陸海空三軍指揮員會議,討論攻擊大陳的具體戰役計畫。

從寧波機場趕來開會的空軍代表,是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別看其個子矮小、像貌平平,卻曾以其指揮的空戰在朝鮮動搖了美國空軍「空中霸王」的地位,奠定了年輕的中國空軍在強手如林的世界空軍中前列位置。

從海軍基地過來的指揮員,是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陶勇,已經不是大江橫渡時木船隊的指揮,也擁有驅逐艦、登陸艦、魚雷艇及各種大小炮艇,在與國民黨海軍的初步較量中戰績不俗。

還有陸軍、後勤部門、政工部門,浙江軍區等各方的指揮員及負責人。

他們曾在沙場上馳騁多年,患難與共,如今又要為共和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而相聚一起,戲語笑言,不絕於耳。似乎有點不像來討論打仗,而是像來欣賞儒將張愛萍導演的一場戰爭戲劇演出。

會議討論:大陳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