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危」與「機」的邊緣——危機里的百年貪婪 一〇、沃倫·巴菲特:尋找危機里的大象

巴菲特背景

沃倫·巴菲特,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長兼CEO,被稱為「我們時代碩果僅存的商業領袖與投資大師。」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從小他就展現了理財方面的卓越天賦,在他5歲時就開始做生意,11歲便購買了生平的第一張股票,這些故事似乎是他一生的寫照。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這是歷史的偶遇,卻鑄就了傳奇大師的傳奇。格雷厄姆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傳授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天才的巴菲特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而格雷厄姆傳授的價值觀,也成為此後巴菲特一生成就的價值觀。

走出校門後的巴菲特開始了作為投資生涯的傳奇一生。他先是與合伙人成立了一個近似私募基金的合伙人公司,在美國股市縱橫多年,後又成立了伯克希爾公司,致力於從事公司價值判斷的投資工作,創造了包括《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通用動力公司等在內的一系列投資業神話。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2.9%,這個數據比美國道·瓊斯的指數平均高了12%,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如果誰在1965年交給巴菲特的公司1萬美金的話,到1994年時,巴菲特會還給他900萬美元的回報。而巴菲特的公司也在這段時間內超速成長,在1965~2006年的42年間,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只有6479%。

在巴菲特所經歷的滄桑歲月里,有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包含了戰爭、世界的動蕩。至少4次以上的經濟危機、2次石油危機等等,數不勝數的社會動蕩,描繪了一個大時代的來臨,以及在這個時代里,具有傳奇色彩的沃倫·巴菲特的人生。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挺過這些股災而巍然不倒,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神奇,而是取決於他長期堅定的持有偉大企業的價值投資理念。

觀點:我們也會有恐懼和貪婪,只不過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貪婪。

核心提示:

這是巴菲特最令人著迷的經驗之一,也便如企業的輝煌之中往往孕育著毀滅的種子。事實上,巴菲特的「股神」是從大量成功中贏得的,而這些成功又多在蕭條時期到來,股災來臨時,對於大部分人都是災難,但巴菲特卻會質問到:那你為何不再股災前便撤退了?

進階閱讀之危機背景

在巴菲特成為「股神」的道路上,有三次股災成功塑造了巴菲特的神話,也傳遞出了巴菲特基於價值觀的實戰理念。

第一次發生在1968年。當時,巴菲特的合夥公司的股票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是年他們增長了59%,而美國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當時,美國股市一路走紅,形勢大好,一如牛市的前兆,但正當員工們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他的合伙人,他要隱退了!這個消息令人費解,彼時的巴菲特雖然不似現在般有名,但已然在投資領域裡樹立了名氣,在眾人的不解中,巴菲特逐漸清算了合伙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不過,美國股市在這次似乎要跟巴菲特開個玩笑,在巴菲特隱退後,到1968年底依然強勁上升,巴菲特靜靜地看著,紋絲不動。半年以後,讓其他不退出市場的投資者後悔不已的事情發生了。1969年6月,美國股市急轉而下,漸漸演變成股災。到了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以上。

這種糟糕的情況還持續了很長時間,從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氣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漲」時期,這段時期的巴菲特也心靜如水,一直等到1974年美國的股票真正跌到低谷,投資者們一片悲觀,無人敢輕易出手。這時巴菲特精神抖擻地重入江湖,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在市場與眾人的悲觀聲中,巴菲特看到的是一大堆低價高質的股票,因為他一直堅信:股票的背後是公司,公司的背後是價值,遵循價值投資而不是投機是炒股的根本原則。巴菲特說:「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就算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同樣的事情在1987年再度上演,只是這次的規模是空前的。

從1984年到1986年,美國股市持續大漲,累計漲幅2.46倍,道·瓊斯指數從不到1000點上漲到是讓人吃驚的2258點。但就在人們陶醉在股市連續5年持續上漲的喜悅之中時,一場股災又降臨了。1987年10月19日,這是歷史第一個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跌了508點,跌幅高達22.6%。

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也未能倖免。巴菲特個人99%的財富都是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暴跌的這一天之內巴菲特損失了3.42億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內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就暴跌了25%,巴菲特怎麼辦呢?事實令人大跌眼鏡。在暴跌那一到,可能巴菲特是整個美國唯一一個沒有時時關注正在崩潰的股市的人。他的辦公室里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股市行情機,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的年報。過了兩天,有位記者問巴菲特:這次股災崩盤,意味著什麼?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話:也許意味著股市過去漲的太高了。

巴菲特沒有恐慌地四處打聽消息,也沒有恐慌地拋售股票,面對大跌,面對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面對他持有的重倉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靜。原因很簡單:他堅信他持有的這些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他堅信股災和天災一樣,只是一時的,最終股災會過去,股市會恢複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日後,巴菲特對於股災的一段話不斷被引為經典,他說:「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的突然爆發,在投資世界永遠會一再出現。這些流行病的發生時間卻難以預料。由它們引起的市場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偏離程度也同樣難以預測。因此我們永遠不會試圖去預測恐懼和貪婪任何一種情形的降臨或離去。我們的目標是相當適度的:我們只是想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個理念,成為巴菲特成功最好的護身符,在後來成為股神的過程中,他被形容為能捕獲「稀有的快速移動的大象」的人。

觀點:不要去抓正在跌落的小刀,而要等待真正的投資良機。因為急於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隻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核心提示:

巴菲特的投資是基於價值判斷的投資,他把這比喻為刀把。當股市巨變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抄底」,但面對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時,巴菲特認為抓住的依然可能不是刀把,而會是刀刃,為此,巴菲特給自己定了兩條規矩:不做自己不擅長的行業投資,以及堅守住自己的理念。

進階閱讀之危機背景

巴菲特規避危機還有兩個原則,一個是絕不做自己不擅長的事。

1995起,美國又進入了大牛市,從1995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累計上漲超過2.5倍,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其中,推動這一輪行情的主動力是網路和高科技股票的強勢表現。

但這一輪漲勢卻更巴菲特沒有關係,就在網路和高科技股暴漲的那段時間,巴菲特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的股票,堅守的結果是199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的業績卻只有0.5%,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這是巴菲特輸給市場業績最差的一年。

於是在1999年度大會上,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在傳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已經過時了。巴菲特成了風暴的中心,事實上,這也是巴菲特一生的主旋律,但巴菲特是從來不會被這些打倒的。當時巴菲特的理由很簡單,他因為看不懂網路股、科技股,因此也便無法判斷他們的長期發展遠景,所以只有放棄。

但2000年時,美國股市中的網路股泡沫破裂了,2000、2001、2003三年,美國股市大跌了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在這樣的熊市中,一直持有傳統行業股票的巴菲特以60%的漲幅取得了價值觀上的勝利。經歷股災後的人們明白了巴菲特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