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編的話 中國企業要補多少節管理課?

文/吳曉波

陳鴻橋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副總裁,在過去的幾年裡,他主管的業務之一,是為上萬家準備上市的國內公司提供培訓和諮詢服務,這位十分勤勉的人可能是國內接觸優質中小企業最多的經濟研究者。不久前,他來杭州調研,約我在西湖邊喝茶。我們已經有五年未曾見面了,他送我的「見面禮」,是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16節科學管理課》。

早在2002年的時候,一直擔任邁克爾·波特助手的《哈佛商業評論》編輯瓊安·瑪格瑞特出版了一本連她自己都感意外的暢銷書——《管理是什麼》,這本書在歐美非常流行,邁克爾·波特、彼得·德魯克和吉姆·柯林斯等都為她做了推薦,而書中總結的一系列在管理實踐中常常被人忽視的原理,更是被歐美經理人奉若至寶。但這本書卻不屬於中國,2003年它被翻譯成《什麼是管理》後,悄悄來到中國,之後又悄然退場;同一時期,後來被證實是偽書的《沒有任何借口》和另一本勵志書《細節決定成敗》卻在中國大紅大紫;再後來,96歲的管理大師德魯克浩然辭世,讓所有與他有關的著作都成為談論的焦點,包括中國早些年引進但沒有引起關注的《公司的概念》,也在這之後迎來了「第二春」……

管理類圖書的這段往事早已成為歷史的塵土,但當今天我們驀然再回首時,卻發現它與中國公司的管理進化過程驚人的相似。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平坦世界裡,這裡沒有邊界,一切公司和一切理念共衍共生,天使與魔鬼相依而坐。本來這也是一件好事,平台的開放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但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公司卻往往迷失方向。最典型的例子是,當2001年六西格碼理念被帶到中國後,立刻在中國引起狂熱,所有的公司競相學習六西格碼,惟恐自己被時代拋棄。但到最後,真正將六西格碼用來提高了生產力的,卻少之又少,這樣的過程,在事過境遷後的今天看來尤為清晰,個中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陳鴻橋將這種原因歸結於中國管理基本原理的缺失。通過研究他發現,在中國企業的發展中,管理學最基本的「泰羅制」、科學管理思想經常被時髦的管理概念和術語所淹沒。很多企業還沒有站穩腳跟就盲目追求所謂的管理前沿,不切實際地提出做大做強,多元化,向世界「500強」看齊;尚未建立起最起碼的流程管理卻開始了「流程再造」;還未通過精細化管理形成規範化、標準化樣式,就要追求超越現實可能的戰略制高點;還未訓練出嚴謹有序的職業化團隊就大談「人性化管理」、「企業文化」……六西格碼是西方先進管理思想的精髓,但我們也要知道,那是西方企業在對「泰羅制」有了完美掌握後的進化,並且經歷了百年歷史的錘鍊。

事實也的確如此,管理史上每有重大突破,總是出於對基本管理理念的準確把握後才會到來。1914年,亨利·福特遇到困惑,他的工廠生產效率低下,工人流失率高達370%,福特每年必須僱傭近5萬人才能保持1.4萬的工人隊伍,而這也是當時美國的普遍情況。對於福特來說,盲從、跟社會保持一致是無可指責的選擇,但福特看到的卻不止這些,他決定進行改革,他宣布將每日工時從9小時減少到8小時,並向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資,這是以前2.34美元日薪的兩倍還多,這個舉動轟動了美國,不少媒體指出,這樣過高的人力成本將導致福特垮台。最終福特並未毀滅,相反卻因此開創了輝煌的「T型車」時代。

相對而言,今天,即使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我們卻沒有迎來管理上的重大突破,甚至連「更新」都鮮有,我們更多的是「狂熱的跟從」,我們的競爭力來自於廉價的勞動力和消耗更多的資源,我們被「東芝人」嘲笑是「水果販子」——連種水果的都不是,因為我們只知道市場上需要什麼水果,就去包裝販賣什麼。過去,我們常常自豪於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年的歷程,但我們卻不知道,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支撐西方現代工業體系最初的管理起源。我們高速成長的背後,可能掩藏著某一天忽然來到的破壞性崩塌,而這無疑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

96歲逝世的德魯克是「現代管理」之父,在他最後的生命里,人們問他對管理的看法時,他答道:「管理沒有捷徑」。陳鴻橋在他的新書中,也將答案指向了類似的起點,他對中國公司的建議是:從「泰羅制」開始學起,補100年前的科學管理課。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