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另類案例 范蠡:一個風險投資家的一生

文/沈威風

從政治的角度來說,吳越的戰爭暫時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吳國大大地佔了上風,而越國慘敗。但是對於范蠡這個因緣際會,從一個中層管理人員在火線上被提拔為策略委員會主席的人來說,博弈才剛剛開始。

據考證古代越國人屬於馬來人種,馬來人范蠡以及越王勾踐行事的確有些與華夏人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范蠡這個人,是個玩什麼都贏的通才,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是「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他一輩子主要換了三個地方、三個身分和三種職業,搞過政治,搞過實業,最後也搞過商業,都無所不能,甚至泡妞他都是那麼的不平凡,中國兩千年歷史總共才出了四大美女,第一個就被他拿下了。

作為一個經歷這麼豐富的男人,其實心底的深處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文學夢。在他功成身退,又吃穿不愁的時候,這個文學夢終於親手完成了。在業餘時間他搞過出版,他寫過《計然篇》,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勵志加經管書,教春秋戰國他那個時代的人做生意,不知道今天的經管書作者們會不會奉他為開山鼻祖,在自己家裡掛一幅范蠡的畫像,時常焚香祝禱;他還寫過兵書:「投石拔距絕於等倫。」;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還出過一本叫《養魚經》的漁業科普讀物,大概是他跑到山東搞實業時的副產品。

從性格上來說,因為他拐跑了美女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而使得他給人留下頗為多情浪漫的印象,其實大謬。西施是不是和《養魚經》一樣,是他經營政治多年的一個不經意的副產品,我們暫且不好下定論,但是他多年職業生涯中表現出來的冷靜,智能和深刻,沒人性得如同一部超級電腦,遠比他的愛情故事更讓人觸目驚心。這樣的人才,幾千年也就這麼一個,所以他雖然身處吳越,沒有在中原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留下重筆,卻在今天被無數人當神一樣崇拜,做官的學他的謀略,搞實業做買賣的奉他為「商聖」,或者資本運作專家,我等文人則羨慕他抱得美人歸的艷福。范蠡如果生在今天,肯定是一個比喜歡在電視上主持節目,在財經欄目中大談自己和太太的房帷趣事的郎咸平教授更有潛力成為成功的大眾偶像,至於其它學者官員或者跨學科專家等等見了他,也自當自愧不如。

范蠡是河南省南陽縣人,年輕時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屬於高智商人才,但可惜「出身衰賤」。史書上講他有聖人之資,然而不為世人所識,於是他就選擇了當一個憤青——自古以來出身衰賤的聰明孩子好象都這樣。後來歷史上出現的另一個更出名也更出色的憤青,名字叫劉邦。和現在頗流行的一部半歷史小說《亭長小武》裡面的小武一樣,劉邦在作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亭長的生活,也是無所事事,成日里在街面上晃蕩,混吃混喝,至於有沒有欺壓百姓,恐怕他權力不夠,還沒有那個資格。他也就是送個假禮單,填上一份子虛烏有的大禮,大搖大擺地坐上了上座,還騙了呂公以為他是個人才,把一個厲害無敵的女兒呂雉送了給他當老婆。

劉邦對當時的生活對秦朝的社會生活肯定也是有很大不滿的,但是這一類憤青,其實是偽憤青,不是真憤青。真憤青是陷入了對社會指手畫腳,消極抵抗的快感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從此上了這種生活的當,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其實只有他是一醉不醒,再也沒有和生活對抗,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了。劉邦型的偽憤青,是在憤青的外表下,尋找最合適的機會,一旦時機成熟,或向現實投降,被現實招安,或看準時機揭竿而起,號召一群和他一樣的偽憤青樊噲之流一起幹革命打天下,創造屬於自己的社會規則。劉邦自己是後一種,而范蠡是前一種。在年輕時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范蠡和所有的憤青一樣,憤世嫉俗,裝瘋賣傻,混日子。只不過范蠡非常清醒,對於他這樣一個有大志的年輕人,憤青只是一個臨時的職業。後來,越國的大官兒文種到宛縣訪求名士招聘人才的時候,范蠡就趕緊的跟他兄嫂借衣服帽子,準備了厚厚的簡歷,前去排隊應聘,一點憤青的架子都沒有了。面試的結果是:文種認為范蠡是個奇才,回府後推薦給越王勾踐。勾踐很相信文種,聽了他的推薦,於是也很器重范蠡,就把他封為大夫。

可見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做一做憤青,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在恰當的時候,就要拋棄憤青心情,先憤而後發,是為憤發圖強。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被炒的很熱,他從世界最高學術殿堂哈佛大學中途退學的事迹廣為流傳,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第一經典案例。事實上,蓋茨這個人,與憤青壓根沒關係。蓋茨的父母都是摩門教徒,極其注重教育,夫婦二人都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屬於美國的中上層階級。尤其是蓋茨的母親,她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才生,美國業界有名的產業律師,與華盛頓高層很多高官相當熟。

蓋茨的中學生涯是在美國最正統、最嚴肅的私立男子學院度過的,這種私立學院的入學門檻很高,學費高昂不說,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而蓋茨在這樣嚴酷的競爭環境中都是優等生,一直遙遙領先於他人。

據說蓋茨和他創業夥伴保羅在中學時代就喜歡電腦,當時的電腦主機像一棟大樓一樣大,絕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蓋茨父母一商議,就聯合另外幾個學生的家長,一起合資,買了一台中型機,捐贈給學校,專供蓋茨、保羅這批學生學習電腦使用。如果沒有這段往事,那裡來的後來比爾和保羅在哈佛大學的廣場上撿了一本舊雜誌,受到啟發然後搭檔創業的故事。更何況蓋茨創辦微軟的時候,也拐了他外公一百萬美元,也還要靠他母親出面,打通關節四處張羅。所以如果蓋茨沒有這樣的出生環境,換成一個和他一樣聰明的哈佛退學生,未必能折騰出後來這麼大的動靜來。

蓋茨是有父母蔭庇的人,他的成功道路,就不能算是一條普遍性的道路,也就因為缺乏了他自身在其中掙扎選擇的過程,而顯得不是那麼動人。另一個著名的老憤青就不一樣了,1955年5月24日,一個不願被父母接受的嬰兒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市,這個棄嬰被收養者取名為史蒂夫·保羅·喬布斯。1972年喬布斯自作主張進入了學費昂貴的俄勒岡波特蘭瑞得學院,但一個學期後就退學回家。但是後來,喬布斯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走上了一條和蓋茨方向相同而道路不同的事業道路,而他也被人稱為「改變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人。這麼說當然是誇張了,喬布斯更廣為流傳的外號是「壞孩子」,他離經叛道,他和一般成功的企業家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他脾氣易怒暴躁,性格不可捉摸。不過,在現在這個商業社會中,他的這些行為,屬於「有型」,而不是憤青。他年輕時候的荒唐舉止,後來化身為地球上所有時尚、先鋒人士最熱衷的一種工具——蘋果電腦,成了產品的氣質,也成了一家公司所有利潤的根源。這一轉變,對於純憤青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打擊,但是同時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象喬布斯一樣的窮人家的孩子想發達,光光憤怒是不行的,會利用憤怒,在憤怒中尋找機會,甚至將憤怒的氣質灌注在產品中去賺更多的憤怒的人的錢,那才是如今商業之正道,這和范蠡的良相之道、劉邦的帝王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范蠡開始從政那會兒,吳國和越國兩家之間正不斷打仗。吳國在今天的蘇州,越國在今天的紹興。范蠡從政的十幾年,其故事主線就是江蘇人和浙江人之間的這出雙城記。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吳國磨刀霍霍,隨時可能大舉進犯越國,因為那時候也沒什麼愛國者導彈什麼的,所以勾踐就想先發制人。然而范蠡認為這樣做沒把握,馬上跳出來反對出兵伐吳。勾踐不聽,調動全國精兵進攻吳國,結果大敗,又被吳軍團團包圍。勾踐痛不欲生,想先殺了老婆兒子,再和吳王決戰,死磕到底。

范蠡此時的提議暴露了他其實根本從本質上就不是個憤青,憤青處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採取和勾踐一樣的解決方式,而范蠡所考慮的卻不是意氣,而是利益,是在不利環境中選擇一條對自己最有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似的鬥氣行為。范蠡當時就說,死拼不是辦法,在當時的狀況下,唯一的途徑是保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就派文種前去乞和。第一次求和不成功,就回來裝上賄賂美女,再次前去,最後靠搖尾乞憐感動了吳王夫差,暫時保住了越王室的性命。

但是,作為保命的一個重要條件,越王勾踐答應自己親身去吳國當人質。春秋戰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互相送人質的情況也很普遍,但還從沒有過一國之君自願去當人質的。這個和談條件,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范蠡的設計。吳國把越國打得一塌糊塗,范蠡的老闆,也就是越王勾踐,被逼到差點自毀家門。此種情勢之下,越國實際上已經破產,勾踐作為一國之君,因為自己不聽范蠡勸告而導致慘敗和滅國的危險,是要負很大責任的,因此他威風掃地,在自己的大臣面前也丟盡了臉面。儘管勾踐也是個有血性的人,按說不至於自覺自愿的去給人當家奴,但是他作為國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