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商業歷史 郭鶴年:「糖王」的成吉思汗夢想

文/卞君君

郭鶴年:「如果你要和別人做生意,必須站在前線領導,而不是坐在數百里外的營帳。我相信成吉思汗在巔峰時期,也是和士兵在前線分享勝利成果的。」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從赤道向北延申至7緯度的東南亞區域內,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五小龍」的新興工業國家馬來西亞。從漢代開始,中國便與馬來部族有了友好往來。馬來西亞可謂是中國人下南洋的第一站。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在馬來西亞,華人很自豪,因為在「馬來西亞40大富豪排行榜」的首10名富豪中,竟然有7個人是華裔。

本文要講述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六七十年代郭鶴年崛起於馬來西亞,成為亞洲糖王。在其糖業鼎盛時期,他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70年代中期他大舉進軍香港,同時環繞著太平洋建立起他龐大的「香格里拉」酒店王國。80年代他進軍電視業,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90年代他又購得了《南華早報》的控股權,他幾乎掌握了香港人每日的喜怒哀樂。

近年來他大舉投資內地,投資總數達50億美元之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它被認為是北京現代建築的代表。可他的事業還不僅限於此,就像成吉思汗開疆拓土一樣,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證券、傳媒到糧油,他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

1985年,亞洲管理學院和馬來西亞銀行公會共同主辦的「十大企業家」評選活動,將代表企業界最高榮譽的「金字塔獎」頒予郭鶴年。在馬來西亞,這個獎意味著非凡與驚人。

但這位聲名顯赫的超級富豪,在香港人們只知道他叫郭鶴年,而對於其他進一步的情況,則一無所知。而專業經濟人士對郭鶴年的了解,也僅僅限於上述這些。

雖然近年來郭鶴年旗下企業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使人們明顯地感覺到他的存在,但當人們碰到郭鶴年的名字時,對他的模樣頭腦中仍然是一片茫然,報刊上絕少刊出他的照片,他的身影幾乎從不在電視上出現。

他的家庭情況,他的人生經歷,他是如何發家的,他的經營秘笈,關於這些,在傳媒上幾乎找不到任何報道,即使有,也只是那麼「可憐」的零星半點,他亦極少在公開的社交場合露面。相對於人們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香港富豪所展現的傳奇色彩來說,郭鶴年給人們更多的是神秘感。儘管已經年屆81歲,儘管已達到事業頂峰,但郭鶴年對事業的熱情絲毫未減,仍然奮鬥不懈。

郭氏家族領導者郭鶴年,祖籍在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郭宅村。他的父親郭欽鑒有兄弟6人,其五個哥哥依次為郭欽錚、郭欽暖、郭欽端、郭欽仁和郭欽寶。時逢19世紀末20年代初,大批廣東、福建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郭氏兄弟也不例外,除了長兄郭欽錚留在家鄉開了一家叫「萬安堂」的中藥鋪外,其餘弟兄相繼來到馬來西亞謀生。1909年,郭欽鑒隻身飄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為了生活他從店員做起,後來自己從商開了家咖啡館。當時,他的四哥郭欽仁已經在新山創辦了一家「東升公司」,專營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由於郭欽仁身體狀況欠佳,逐步把東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權交給郭欽鑒、郭欽端和郭鶴青(郭欽暖長子)三人,在他們的精心料理下,公司業務不斷擴展。逐漸建立了頗具規模的商號,家境日臻富裕。

1920年,郭欽鑒與來自家鄉福州的鄭格如結婚,先後生下了2個兒子。1924年10月6日,住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南端新山市的郭欽鑒又生一子,祖上定下字輩為「鶴」,家人給取名為「年」。郭鶴年早年念寬柔華文小學及英文中學,後轉入新加坡的萊佛士學院,在這兒他認識了一位對政治頗為熱衷的同學,即日後成為「新加坡強人」的李光耀,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總理海珊·奧恩等人都是該校的校友。1942年,因日軍南侵,郭鶴年未能完成大學教育。戰後,郭鶴年便給經營白糖及米糧買賣生意的父親做幫手。

1947年,年僅23歲的郭鶴年在新加坡自立門戶,創辦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利克務公司,主要經營的還是父輩的老本行——買賣米糧食糖。1965年,該公司改名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有關船務方面的生意。這成為了他的創業之始。據權威的英文雜誌《財富》早年的報道,郭鶴年當年是以33333美元、摺合馬幣約10萬元開始創業的。

郭鶴年在二十餘歲便能創業,固然與他出身富裕有關。然而,個人的膽識、才能以及超強的判斷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才是他日後征戰商海、名震四方的根本要素。

1948年,郭鶴年創立新公司的第二年,父親郭欽鑒因長期操勞而病故。當時郭鶴年只24歲。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不希望由於丈夫的死,郭氏家族的事業便分崩離析。她對郭氏家族中的眾兄弟提議集中各人所得遺產,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郭家經過開會推薦郭鶴年來管理公司。這樣,不滿26歲的的郭鶴年接過重擔,成為家族「掌門人」。這位商人的兒子從小受到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薰陶:要誠實,要刻苦耐勞,要謙虛、要講信用,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這就是他日後創業的信條。

說起來,郭家欽字輩南來新山,靠的是胼手胝足,艱苦創業,才創下第一份家業。有人分析郭家在幾十年商戰中屹立不倒,在於郭家欽字輩兄弟,不僅給後代留下一個殷實的家底和商業的網路,更重要的是留下同舟共濟的兄弟情份。

商業,是最能致富的一種謀生手段。然而,商業奇觀也並不是每位商人都能碰到的好事。大多數商人仍然是以有限的資本量開展循序漸進的經營,而子承父業更是個人所身受的經濟、意識規定性的必然結果。

1949年4月1日,郭兄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郭鶴年領銜的郭兄弟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的依然是米糧食糖類。

在郭鶴年創業初期,馬來西亞的局勢仍然處於動蕩不安的時刻。這從英國殖民當局重返馬來西亞,並於1948年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以及曾與英軍並肩作戰的馬來西亞抗日軍從公開轉入地下,走入叢林打游擊便可見一斑。

而在郭鶴年二哥鶴齡死於英軍圍剿不久,商界的人不約而同地發現,那個在商場上有「拚命三郎」美稱的郭鶴年,一夜之間不見蹤影了?而且,一別就是5年。

那麼,郭鶴年所去何方?若干年後,謎底揭開了:他去了英倫三島。在英國的郭鶴年除了同家中聯繫外幾乎割斷了同馬來西亞商業的一切聯繫。

英國,這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故鄉。郭鶴年到達倫敦的時候,這裡的期貨交易和股票買賣正大行其道,十分活躍。郭鶴年原來對期貨交易知之不多,如今來到這個現代運作方式的國度,覺得期貨交易別有洞天,那瞬息萬變的市場價格潮起潮落,那押對寶的得意忘形,那看錯眼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都讓他著迷興奮。

儘管郭鶴年遠居英倫,但來自馬來西亞的各種消息還是刮進了他的耳朵。他審慎地思索著、觀察著。

1955年,雖然當時馬來西亞聯合邦還不是獨立的國家,但郭鶴年堅信「日不落帝國」必然像以前在緬甸、印度等老殖民地一樣,不願意也得退出歷史舞台,米字旗終究得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降下來。此際,郭鶴年有一個清晰的想法:現在是他回到馬來西亞大展身手的時刻了。

在戰後世界經濟結構中,西方主要的工業國家逐步放棄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重點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郭鶴年看到原來屬於英國商人所佔據的市場,在馬來西亞真正獨立之後,必定會留下真空地帶;他聽到了馬來裔、華裔和印度裔的馬來西亞商家分食大餅的焦灼呼喚。

在1955年巫華印聯盟組成新政府之後,郭鶴年作出返回馬來西亞的抉擇。在倫敦期間,他已經對糖業的經營做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了如指掌。

回到馬來西亞後,郭鶴年為郭氏事業的發展採取了兩個重要步驟,一是在新山市創辦明田(Mintien)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和進出口貿易;二是開始將事業重點放在糖業經營上。他配合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創立了馬來西亞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製糖公司。同時,他看準時機,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原料—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體制。幾年間,他的糖業經營獲得巨額利潤和相當大的發展。1962年郭鶴年被人們譽為馬來西亞「糖王」。

1966年,中國外貿部策劃把中國生產的白糖輸入馬來西亞,使郭鶴年面臨嚴峻的挑戰。他從印度大量入口白糖,成功擊敗中國生產商。經此一役,郭鶴年名聲鵲起。翌年,郭鶴年結識印尼首富林紹良,並供應白糖給林氏旗下的布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