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主題案例 產業追逐者夏新

文/周濤

夏新的案例,在缺乏核心技術的國內企業中,不是單獨存在的個性化現象,而是國內企業共性的表象;奧克斯造車的草草收場與其高調的進入形成鮮明的對比,企業的多元化擴張之路不能脫離企業的核心發展方向;溫州商人對商業氣息的敏銳嗅覺使得一個特殊的族群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並成為一次次被討論的「機會主義」現象。

「產業機會主義」由於對未來利潤的良好預期,在進入前只看到了所謂的外部「機會」,而忽略了自身劣勢以及產業潛在的「威脅」。進入後,由於競爭態勢的急劇變化甚至宏觀環境的演變,而使得產業贏利性大大降低、贏利面普遍減少。「夏新、奧克斯」們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所造就的「產業機會主義」盛行的土壤中,不是機會主義的開始,也不是機會主義的結束。

下一步,「夏新電子」究竟想幹什麼?沒有人能準確地回答這個難題,恐怕連「夏新電子」自己也說不清楚,實際上,夏新的產業發展理念中,設置了一個3C的大籃子,如果再來一個其它的市場機會,夏新可能也不會放過。

與這個浮躁的時代相應的是太多的投機熱情充斥了太多人的頭腦,許多企業不懈地追逐「新興產業」,但每一個成功並不是下一個成功的基礎。夏新電子(600057)是這類企業的一個縮影,夏新電子上市七年,其業績已經經歷了兩次先盈利後虧損的輪迴。夏新電子的決策人士曾說,任何企業都應該做產業的投機者,因為每個產業都有興衰,企業只有把握住產業機會,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因此是否能抓住機會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但問題是,這類中國企業持續不斷的產業追逐的最終出路在哪裡?

無論是九十年代的錄像機熱、影碟機熱,還是近幾年的手機熱、汽車熱、3C熱、3G熱、液晶電視熱,夏新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熱潮。在這些追逐中,有多少是歸因於產業更替的必然,又有多少是源於投機者的原始衝動,還有多少是產業之外的另有所圖。回顧夏新頻繁產業追逐的歷程成為解讀夏新所呈現出來的企業運作思路的基礎性和必要前提。

而梳理夏新屢次的產業追逐,一部分化為較大規模的實質性產業投入,一部分則表現為僅有少量的投入或基礎,實吸引眼球製造概念的傳播。這成為分析夏新紛繁的產業追逐的一個基本線索。

夏新最初進入的錄像機行業註定了它會進行產業更替,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點的必然性使夏新的企業性格里卻衍生了不斷追逐產業的投機慣性。

成立於1981年的夏新最初的業務是組裝一些電子產品,主要是黑白電視機等。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生產電視機的企業,夏新一直未能將其品牌做得足夠響亮,其主營業務也一直未能明確界定,企業規模也一直比較小。直到1993年,趁著錄像機熱,夏新開始進軍錄像機行業,並成為為數不多的國家定點錄像機生產企業之一。

在錄像機市場開始企穩的夏新開始尋求進一步將企業做大的機會。上市成了夏新是時的選擇。1997 年4 月由廈新電子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租賃有限公司、中國電子國際貿易公司、廈門電子器材公司、廈門電子儀器廠、成都廣播電視設備(集團)公司等六個股東共同作為發起人,經中國證監會(1997)176 號文批准,以向社會公眾募股方式設立廈門廈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原為1.87億。

錄像機在中國市場短暫產業周期註定了夏新必須尋求新的產業機會,由此夏新開始了追逐產業機會的歷程。1997年上市後不久,夏新意識到迅速崛起的VCD將是錄像機的終結者,並成為眾多VCD產品淘金者中的一員。一年之後,在夏新轉型生產影碟機獲取了上市後的第一桶金,1998年夏新每股凈利潤高達1.02元。這一次的轉型的成功可能是對於之後夏新總裁李曉忠總結的關於企業發展戰略的基本理念形成直接的啟發:任何企業都應該做產業的投機者,因為每個產業都有興衰,企業只有把握住產業機會,才會創造財富和價值。因此是否能夠抓住投機的機會是企業成敗的關鍵。李曉忠1985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就進入夏新,隨後在質管部、經理、企劃部、出口辦等部門任職,並於1997年開始擔任夏新電子有限公司副總裁,2000年起升任總裁至今。

選擇影碟機並使夏新在上市伊始便獲得成功。於是,夏新開始沿著影碟機的相關行業開始延伸,並在1999年推出了是時相對先進的數字功放,組合成為夏新家庭影院,同一時期還進軍了是時剛剛興起的無繩電話。1999年,夏新將2億配股資金多數砸向無繩電話機、家庭影院。

但是,由於90年代末,影碟機、家庭影院以及無繩電話市場進入者極多,競爭激烈,產品的利潤率不斷下滑,而夏新亦未能繼續前兩年大幅盈利的境況。1999年夏新電子每股收益迅速下降至0.11元,並在隨後的2000年、2001年連續虧損,戴上「ST」的帽子。

如果以事後的眼光來評析,夏新善於抓住一個產業的市場成長機會,在產業高速成長的機會中獲得初步的成功,但是夏新缺乏產業縱深的能力。這一點表現在夏新影碟機及其家庭影院系列,也表現在後來取得短暫輝煌的手機產業。

再次尋求產業機會的夏新找到了另一個方向:手機。這個產業具有高速增長的潛力,並具有較高的利潤率,而且因為牌照的限制而使競爭並不過分激烈。

2001年3月夏新獲得GSM手機牌照。雖然夏新與眾多中國手機廠商在起步之初一無所有一樣,但是,同樣,手機的生產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平台,手機的核心部件可以直接在全球市場上採購。而且,韓國手機產業的崛起也給了中國手機廠商一次借力發展的機會,韓國手機企業因為牌照的限制未能直接進軍中國市場,而他們依靠大量提供手機的設計、核心部件以及相關解決方案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而中國企業依靠製造能力、渠道能力,迅速地將韓國的半成品組裝進入市場。夏新的幸運之處在於,作為第一款登陸中國市場的和弦手機,一家韓國企業拿著尚未成熟的A8半成品跑遍了半個中國,因為線路設計還存在瑕疵,除了夏新沒有廠家願意冒險。夏新的冒險成就了夏新A8神話,成就了夏新迄今為止最為輝煌的兩年。2002年、2003年夏新共賺取凈利潤11億元。

而此時夏新的產業追逐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似乎找到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夏新2002年年報顯示,其手機銷售200萬部,佔主營業務收入82%。而且,是時,李曉忠說:「作為一個企業家,最重要的是確定企業發展策咯。一旦確定下來,還要善於把這樣的策略變為現實」。圍繞手機產業的成功,夏新對外提出了以弱博強的「次核心技術」策略競爭論和「應用先鋒,精緻為本」,專註於高端手機市場,并力圖使夏新建立富有競爭力的手機生產產業價值鏈。

但是,2004年國產手機的大面積滑坡,夏新也未能倖免,而且成為引領這一滑坡勢頭的企業之一。2004年,夏新又開始進入下降通道。夏新2004年第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出現4163.78萬元的虧損,每股虧損0.10元。2004年1-9月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7.76%下降至10.06%,主營業務利潤同比下降56.8%,凈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91.73%。雖然夏新2004年全年仍然以1585.43萬元的凈利潤保住了「盈利」的名頭,但是其手機存貨高達18億,現金流銳減11億,凈利潤暴跌97%。

根據夏新電子的年報,其去年出現經營困難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整個手機行業的競爭加劇,毛利率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司內部的策略調整,加大3G研發的投入從而造成了經營負擔。夏新年報顯示,其研發投入是以「專項應付費」的名目進行財務統計,據計算,該項2004年的投入約為1.61億元。對此筆資金的投向,夏新電子新聞發言人王治全表示,主要用在了3G手機和部分2.5G的應用技術方面。

但是,僅僅在2003年,夏新就有5.9億元的凈利潤,其作為研發的資金儲備無疑是相當豐富的。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夏新陷入困境的呢?

同樣是2004年財報數字,去年夏新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6.6億元,而2003年這一數字則是5億元,同比下滑了231.81%,巨額的現金在經營活動中流失了。在進軍手機產業的三年內獲得巨額盈利的情況之下,並沒有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產業縱深的發展之上,而是看到了新的產業機會,投入到新的產業投機之中。

在夏新業績大好的2003年,夏新開始了一系列進入新產業的企圖。2003年6月,夏新宣布要進軍筆記本電腦市場,並同時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筆記本產品V6。2002年8月,夏新液晶電視開始立項。2003年8月17寸液晶電視進入批量生產並上市銷售。2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