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主題案例 三星VS索尼:新舊貴族的中國較量

文/陸斌

與大眾在中國崛起一樣,由於索尼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也給了另一家公司足夠的成長空間,那就是韓國的三星集團。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的馬路上還鮮有汽車,但寬敞的馬路(相對於當時而言)卻預示著中國接下來的步伐——那是開放汽車產業的先聲。當時中國首先將機會給了與我們一水相隔的日本:中國政府向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發出邀請,並提出了「技術換市場」的合作方案。豐田拒絕了,它認為向中國這樣落後的市場輸出技術無異於自殺。其後,中國將橄欖枝拋向了德國大眾,後者毫不遲疑地來到中國,並一口氣在上海和長春開設了兩家生產基地。在其後近20年的時間裡,中國成為大眾汽車全球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到2002年為止,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佔有率一直高達50%以上。2002年,傲慢的豐田汽車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了個愚蠢的錯誤,在那一年的6月,它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合資企業——一汽豐田,但此時的中國汽車市場已今非昔比——豐田錯過了它發展史上最好的歷史機遇。

同樣的經歷也發生在另一「日本象徵」的索尼身上。這家創立於1946年的電子公司,以富有遠見而著稱,也因此在50多年的發展中,始終站在科技最前沿,使它從一家兩人創辦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著名的電子標杆公司。在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索尼一直是電子業的領跑者。但再偉大的公司,也會犯低級錯誤。在對待進入中國市場的問題上,一向富有遠見的索尼卻猶豫不決,它既覺得中國市場可能很大,但同時更擔心自己的技術會在中國流失。因此,在整個八九十年代里,索尼對待中國的態度一直是「只輸出二流、三流的淘汰技術」,這個思路的直接表象是:一直到1996年10月,索尼才在北京註冊成立了第一家公司。

與大眾在中國崛起一樣,由於索尼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也給了另一家公司足夠的成長空間,那就是韓國的三星集團。

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不久,三星集團便聲明進入中國——這幾乎是一種迫不及待地想進入中國的心情,並與索尼的傲慢形成鮮明對比。對於這種罕見的舉動,三星集團的一位副總後來解釋道:「整個七八十年代,三星一直在為生存而奮鬥,但當中國之門打開的時候,我們發覺中國太重要了,我們的機會來了。」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後來一直提醒著兩個背景:一是1992年的三星還正處於發展的前期。在整個70年代,三星都在拚命地學習日本三洋公司的技術;1988年,剛接任三星總裁的李健熙才剛剛開始有「第二次創業」的想法,而一直到1993年,三星公司才拉開了「新經營變革」的帷幕,由此開始以「21世紀世界一流公司」的目標為方向前進。

第二個背景便是中國。1992年,當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時,中國進入了蓬勃發展期:這一年,中國第一次掀起了「辦公司熱」,很多北京人在申請執照時被告知庫存執照已發完,正在調運;而這一年,中國正式決定開發浦東,與此同時又上馬了世界罕見的三峽工程……中國正在加速。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三星來到了中國。據說,在正式進入中國前,三星曾派遣了3061人次奔赴全球58個國家開拓海外市場,但其中大部分人都來到了中國,中國也由此戴上了「三星駐外人數最多國家」的「桂冠」。

當然,這並非中國三星最成功之處。三星在中國的崛起,最精妙之處在於對「人」的把握。在進入中國之初,三星看重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突出的製造能力,是想把中國當作一個製造基地。然而,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三星不僅把中國視為戰略市場和重要的合作夥伴,還當作三星的事業基地和品牌中心。

這裡突出的一點是對人才的培育。

李健熙有句名言:「一位天才可以養活10萬到20萬人。」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中國,李健熙遵從的是人才本土化的培養。在進入中國後的短短几年裡,中國就從人才流動的目標地變為這個高速運轉大型企業的「腦庫」所在。目前,三星已先後在中國成立了北京通信研究院、南京軟體研究所、上海設計研究所、蘇州/杭州半導體研究所等4個研究機構。2004年,三星電子中國通信研究院在中關村掛牌,這是三星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研發基地。同時,三星通信還將博士後工作站開進北京,加入了少數擁有博士後工作站的外資企業的行列,成為第一家在華擁有博士後工作站的韓國企業。輔之以其在清華、北大、復旦等全國17個著名高等學府的獎學金設置,三星正在全速挖掘中國的「智慧金礦」。

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三星中國員工總數超過5萬,韓籍員工不足千人。大量本土高級人才的進入已經成為三星開拓中國市場、開發更多體現三星先進技術且融合中國市場需要的產品的重要舉措。

李健熙說:「要把中國視為戰略市場的決策,實現在中國建成第二個三星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三星提出了四項目標:一、要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貢獻中國社會的本地化企業;二、貫徹以顧客滿意為目標的經營方式;三、致力於擁有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技術;四、積極主動地應對中國經營環境的變化。

古人有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三星對中國的青睞,換來了豐碩的成果。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為三星最大的海外投資地,累計投資超過40億美元,占韓國對中國投資總額的22%。三星在中國的業務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在華銷售總額超過160億美元。三星旗下30多家公司中已有16家在中國投資,包括三星電子、三星SDI、三星電機、三星康寧、三星網路、三星生命、三星火災、三星證券、三星物產等。

而在三星中國崛起的背後,實質上是整個三星集團的崛起。

2002年4月2日,一條新聞引來了電子世界的一場地震:韓國三星電子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越「日本驕傲」的索尼,總量達到65.6萬億韓元,比索尼高出2萬多億韓元。2003年6月5日,時值「新經營」理念十周年的紀念日之際,三星又將一份成績單放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新經營」的十年中,三星年營業額平均增長了3.4倍,利潤增長了28倍。2002年,三星出口商品價值共計312億美元,占當年韓國總出口量的20%;營業額達到141萬億韓幣(按當時匯率約合1190億美元),占韓國GDP的25%。

這種成就還在延續,2004年,三星取得了奧運全球贊助商的頭銜,成功切入高端產品市場。而三星的品牌價值已達126億美元,直逼索尼。

相對於三星在中國取得的成就,索尼的輝煌更多地屬於中國之外,屬於過去。

事實上,如果撇開現實因素,單以歷史標準來論的話,最有資格驕傲的公司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從1946年誕生之日起,索尼公司一直與「領先」、「想像力」等詞聯繫在一起。

在漫長的半個多世紀里,索尼一直引領著電子科技的發展方向。在索尼的成績單上,這些成就無人能及:

1963年,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錄像機;

1968年,索尼發布了名為「特麗瓏(Trinitron)」的電視顯像管,特麗瓏CRT顯示器也在1983年問世。特麗瓏被譽為索尼的傑作,當時採用了突破性的單槍三束技術,從誕生的那天開始就以非凡的亮麗色彩和超高清晰度贏得了舉世讚譽。

1979年7月1日,索尼公司推出全世界第一部立體聲磁帶隨身聽WalkmanTPS-L2,Walkman品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在其後的20多年時間裡,這種小小的音響設備風靡全球,總銷量達到3.4億部;

1981年,索尼發明了3.5英寸軟盤驅動器,直至目前仍是PC的標準配件;

1982年,索尼推出了1/2英寸廣播用攝錄放一體機Betacam,在大賀典雄的推動下,它還與飛利浦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張CD唱片;

1994年12月,索尼推出32位家用遊戲機Playstation(PS);

2000年,索尼推出第二代家用遊戲機PS2;

……

從以上索尼的重大發明及成就中我們不難看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索尼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段時間裡產生了索尼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產品:walkman隨身聽與特麗瓏顯像管。前者幾乎創造了不可能打破的銷售神話,而後者奠定了索尼在晶體顯像管領域裡無人能企及的榮譽。

毋庸置疑,這些成就奠定了索尼在電子音像世界中的領路人地位,但另一方面,卻也滋養了索尼人傲慢的心理。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