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編的話 德魯克教我們寫案例

文/吳曉波

《案例》要出刊了,需要在前面寫點什麼。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創辦《案例》?它是一份怎樣的讀本?它的學術精神是什麼?當這些問號紛涌奔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德魯克。

今年96歲的彼得·德魯克被公認是當代管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成名之作《公司的概念》發表於1946年,也就是從此開始,有了「管理學」這個名詞。而少為人知的是,這部傳世之作是一個公司案例,而且是一個被研究對象拒絕認可的案例作品。

1946年,37歲的彼得·德魯克完成了《公司的概念》,正是這部作品讓他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公司研究者邁上管理大師的紅地毯。這部作品的骨架,是一個關於通用汽車的案例研究,在此前的幾年裡,德魯克受通用汽車的僱傭,對其組織結構進行案例研究,《公司的概念》便是這一研究的結晶。在這一期間,通用汽車表示出極大的坦誠,它向德魯克開放了所有公司文件,並允許他訪問公司的任何一位職員。而德魯克為了創作這個案例也下了大功夫,他化兩年時間訪問了通用汽車的每一個分部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部分工廠,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訪談工作,閱讀了浩瀚的、分為不同機密等級的內部文件。他出版這部作品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作為戰時美軍最重要的器械供應商之一,通用公司正如日中天。也是在這個時刻,德魯克作為一位管理學的天才第一個敏銳地感覺到了大時代轉型的開始。他認為,以通用汽車為代表的流水線管理模式已經落後,管理必須重新回到「人的管理」的層面。

於是,《公司的概念》出版了,它的內容讓通用汽車措手不及。與其他案例所不同的是,德魯克採用了最大膽的寫作手法,他將自己對公司組織的最新研究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而通用汽車則成了論證他的這些論點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

「企業主應當將工人視為一種資源而非成本,在和平時期,應當致力於發展培養有管理能力的、有責任感的工人和一個自我管理的工廠社區。」德魯克這樣寫道。他還第一次提出僱主應當為僱員提供「工作安全感」,並建議認真研究收入保障和退休計畫政策。此外,德魯克在書中還對通用汽車展開種種批評,特別是對它的戰後政策的指點以及要求大公司「服從公眾利益」的呼籲,這一切無疑都大大地刺疼了傲慢的通用汽車管理層。

《公司的概念》出版後,當即遭到了通用汽車的全面抵制。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公司拒絕評論、甚至閱讀這部作品——儘管它很快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公司管理理論的開山之作,在通用汽車贊助的管理學院中甚至沒有這部作品的目錄索引。當時的通用汽車CEO、被稱為「偉大的通用管理者」的阿爾弗雷德·斯隆還專門創作了一本比《公司的概念》還要厚一倍的《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歲月》一書,那也是一部傑出的公司研究著作,而它當時的出版動機便是用來全面駁斥德魯克的每一個觀點。

在《公司的概念》出版四年後,幾乎所有的西方大公司都開始按照德魯克的理論框架重組自己的公司組織結構,甚至連大學和教會都試圖從這部著作中汲取組織改造的靈感。另一家汽車巨子,福特汽車公司率先認識到了德魯克的價值,這家在戰時市場競爭中完敗給通用汽車的老牌公司將《公司的概念》當作拯救和重建公司的藍本,在亨利·福特二世的領導下,十多年後,它迅速復興重新回到了對等競爭的主戰場。

圍繞著德魯克與通用汽車的這段案例公案,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然餘音裊裊,在《公司的概念》1983年版本的跋記中,德魯克仍然語帶譏諷地寫到,「通用汽車公司的主管們不能接受我對管理學的基本觀點,他們自詡為這門學科的急先鋒,所以他們完全不能接受《公司的概念》所貫穿的觀念: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雖然它與醫學一樣,把很多科學研究的方法當作工具使用。」

一家偉大公司與一位偉大管理學家之間的這段「案例風波」已成前塵舊事,而對於所有的公司研究者而言,它所留給我們的卻是爭論焦點以外的另一些啟迪:我們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研究企業?在相互尊重與學術獨立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平衡?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成熟的商業精神和職業心態?

當我們發現問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找到了方向。正是從這些疑問出發,今天,我們創辦《案例》,並試圖沿著德魯克的道路往前走下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