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耳曼帝國時代,外交政策既是變換不定,便是同盟政策也產沒有遵照了適當的原則。
在革命以後,這種情形,不但沒有改過,而且不愈弄愈糟。
譬如在戰前,政治思想的混亂,便是外交失敗的主要原因,那麼在戰後外交失敗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誠意了。
因為憑藉革命的手段去從事於破壞運動的政黨,勢必對於以復興德國為目的的同盟政策是不放在眼中的,這是十分明顯的事實。
當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還在一個不出名的小團體的時候,多數的同志,對於外交政策上的問題,大都抱著一種漠然的態度。
因為我們要爭取對外的自由,主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在首先要除掉我們所以潰敗的原因,並且還須撲滅從中漁利的敵人。
不過,我們這個不重要的小團體,到擴張活動的範圍,變成為大團休的重要地位時候,就須急於注意外交政策的發展。
在這時候,我們必須要決定各種進行的原則,而這種原則,不但應該違反我們的基本觀念,而且把這種基本觀念,應該切實的表現出來。
關於這問題,我們在研究時所抱有的基本觀念,就是認定外交政策是達到一種目的的手段。
這種目的,純粹是鼓勵我們的民族性。
凡是屬外交政策的建議,不得不要經過了下面的考慮,就是這種建議,在現在或是將來是否有助於我民族,或是有害於我民族的?
還有。我們必須注意的,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要想恢複失地,常把恢複祖國的政權和獨立作為最急要的問題。
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把所失領地的利益和祖國重獲自由的利益來兩相比較,那是斷然的應該輕視前者。
因為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領地,它的被壓迫和被割裂部分的解放,決不能由被壓迫的人民的抗議就可以實現的。必須憑藉著祖國所殘餘的實力所實現的。
僅有激烈的空口的抗議,而沒有準備鬥爭的武器,決不能使被壓迫而失掉的土地重歸祖國。
凡是一個民族的領袖,他在對內的政策上,固在訓練這種的武器為任務:就是在對外的政策上,也須把進行這種訓練工作為目的,並且還須徵求同志。
我在本書的上編中,已經說過,在大戰之前,我國的同盟政策並不徹底。
我國的政治領袖不在歐洲的內部去實行妥善的領地政策,反而喜歡去採取殖民地和商來的政策。
他們以為這樣便可避免武力的衝突,豈知這是十分謬誤的;因為這種計畫貪多務得,所以他的結果自必弄得一敗塗地,世界戰爭,便是德意志帝國領導不良而所得的報應。
因為在當時最適當的政策,便是在歐洲取得新的領土,使帝國在大陸上的勢力能夠堅強固。
可惜為了我從前的議員,愚昧無知,不注意於準備戰鬥的策略,立刻就把在歐洲取得土地的計畫完全放棄。
再因他們採取殖民地和商業政策,因此便拋棄了和英國的同盟(在當時和英國盟確是可能的事。)同時他們又不去取得俄國的幫助。
如果依當時勢力而論,我國確是應該取得俄國的幫助的。
到底,他們是陷入於世界大戰,眾叛親離;而不離棄他們的,也只有那不幸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ty Dynasty)而已。
在英國外交政策的歷史的超勢從依利沙白女皇樹立了先聲,用各種可能的手段,來制止歐洲強盛的國家;在必要的時候,就是用武力來解決。
在德國方面能夠和這種政策比美的,也只有普魯士軍隊的傳統的精神。
英國為要達到這個目的,隨了形勢和他所負的任務而異其所用的手段,不過,他的志願和決心是常常一致的。
當北美殖民地獨立的時候,曾經按照當時的情形,竭力向歐洲方面去尋一個真確對它幫助的伴侶,所以從西班牙、荷蘭喪失了強國的地位以後,英國就集中了力量,去對付法國的新興勢力,一直到最後的拿破倫失敗為止。
英國人向來是懼怕法國用軍力來危害英國的,到了現在,便什麼都不怕了。
英國用來對付德國的政治方針進行得十分的緩慢。這是因為德國內部不統一的緣故,所以對於英國也並沒有顯著的威力,可是在一八七○年到一八一七年左右,英國已經採取了他們的新態度了。
美國佔了世界經濟上重要地位,俄國的發展而成為強國,這雖魯英國躊躇一時,但是德國不能利用這種機會,那是十分不幸的。
結果竟使英國向來的政治方針愈形穩定。
英國把德國看作是一千強國,然而因為德國極端工業化的結果,造成了商業中的優勢,因此在世界政治上也佔取了優勢,於是就變成了一個極在的威力。
用「和平侵略」的手,去征服世界。這是我國政治家自以為是無上的妙計,而英國的政治家就來利用了這一句話,作國組織抵抗的根據。
事實上,他們抵抗的形式,確是一種組織完備的進攻,這是完全對英國的政治方針符合的;因為英國政治方針的目的,本來不在維持這可疑的世界和平,而是在樹立英國的世界霸權,因此凡是在軍事上可以利用的國家,英國便引為同盟,這既合天英國傳統的見解,同時又可以隨時估計敵人的實力;而且是合於英國明了他自己本身的弱點。
英國這種措施自然不能稱之為「毫無顧忌」,因為能夠對戰爭準備到這樣的周到,不應該拿勇敢來作為標準而加以評判,必須看他能不能適應機宜。
外交的任務,在必須注意於一個民族不為好勇寡謀,而受到失敗,須得依了實際情形,去設法維持他的民族,能夠達到這目的,便是正當的途徑,如果不去照這途徑走那顯然是一種罪過,對於外交疏忽的責任,這是逃避不掉的。
德國的革命起來了,英國在政略上不再怕德國行將有可配世界的威權了。
可是如果德國在歐洲的地圖,完全消滅了,這對於英國也是沒有利益的。
反之,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可怕的政變,使英國外交對象,又改變了一個方向。
歐洲的新形勢是德國變成衰敗,法國在政治上變為最強的國家。
所以德國喪失了在大陸上強國的資格,適恰好使英國的敵人有利而已。
不過從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到明年的夏天,英國的外交,還是沒有改變了他的態並,因噗在長期的戰爭中,英國的外交,利用群眾心裡的力量,比較從前是更國厲害了。
此外,英國為了要防止法國的勢力不致過於強大,他的唯一的可能的政策,便是去干涉法國的劫掠的野心。
在實際情形,英國並沒有達到了參戰的目的,因為歐洲已產生一個強國,這個強國的勢力,竟是超出大陸國家的。
實力的比率,對於過種事實,英國竟沒法來加以防止;而且實際上這強國是已經桷立了。
現在法國的地位真是無法比擬的。
就軍事上來說,他是首屈一指的強國,在大陸方面並沒有什麼勁敵;而且鄰近西班牙義大利等外的邊境也很安全;又因德國已經陷入衰弱無能,所以也毋庸去加以防禦,他的綿延的海岸,正斜對著英國命脈。
維持歐洲各國的均勢,這是英國的一種原因。
因英國如果想握有世界的霸權,這種均勢實在是必要的條件。防止德國變成一個鞏固的強國,去維持著德國內部各小邦的均勢而沒有統一的政府,這是法國的一種宿願他要把萊因河的左岸佔領,就是要保持歐洲霸權的一種鐵證。
所以法國的外交的最大目的,和英國的政治手腕的超勢是永遠衛突的。
凡是英美三國的政治家,可以說是沒有一個親德的。
因為英國的政治家,必定以英吉利的利益為前提;美國的政治家,必定以美利堅的利益為前提,不用說得,義大利人自然也準備促進愛護義大利的政策的。
所以,凡是相信他國的政治家的親德論調而希望和異國去締盟的,這種人不是愚人,便是妄人。
為在要達到實際的目的起見,我們必須要答覆下列的各個問題:從德國的中歐完全滅亡之後。試問有那一個國家不因法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已經獨霸權而發生了動搖?又有那一個國家為因自己本身的生存條件和向來的傳統政策而認這種的發展是他的未來的威脅的?
我們必須要絕對的認清,法國和德國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
法國對外政策的關鍵,是想永久的佔領著萊因河一帶的土地,並且想靠德國的衰替,去保障他們領土地的安全。
英國只不願使德國做一個世界的強國。
而法國竟絕對不願意德國做一個強國,這是兩國的根本不同點。
我們現在的奮鬥並不是在爭取世界強國的地位,而是在為我國的生存,我民族的統一,子孫為麵包而奮鬥。
照這樣看起來。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