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九、黨衛隊的意義和組織

舊德國國力所維持的柱石有三:就是君主行政機關和軍隊。

一九一八年的革命,把君主政體打倒了,把軍隊解散了,把政權委託給腐敗的政黨了。

國家的權威,因此就失掉了它的憑依。

然而這三顆柱石,常常是國家的權威所維持者的,也就是一切的權威的基礎。

權威的第一要素固然是群眾的一致擁護,可是,單單靠了群眾張做基礎,那權威仍舊是十分脆弱而不穩固的。

所以權威所必具的第二要素顯然是武力了。

如果群眾的一致擁護和武力兩者相輔而行,那麼,到了相當時候,基礎便會致穩固,而成為伎的權威了。

如果群眾不一致擁護、武力、以及傳統的權威,三者合而為一,那這權威可以說永不會發生動搖了。

革命興了起來,這種希望,便就成為絕望。

傳統的權威已經消失。

舊帝國的崩潰,和舊帝國過去的光榮徵象的破毀,已經把傳統的精神悍然打破,結果,是國家的權威,受到了一個極重大的打擊。

就是支持國家權威的第二柱石一武力一也不再存在為了要希望完成革命,各領袖大都不惜把舊帝國中有組織的軍隊,來加以摧毀,把這殘餘的軍隊從事於革命的鬥爭。

這種動不動就要改變的烏合的軍隊,他們把軍役看作尋常的的八小時工作一樣。

我們實在並不能希望他們來有助於國家的權威。

所以第二種保障權威的要素也就消滅了。

而實際上革命所賴以建立權威的,只是群眾的一致擁護的第一種要素而已。

不論那一種民族,都可以分為三等;最上等的是具有各種的美德,並且有犧牲的勇氣和決心的。最下等的是人類的敗類,他們只知道自私縱慾自利,放佚淫侈。

在這兩者中的是第三階級,為數最多,他們既沒有英勇的決心的犧牲精神,但也沒有卑鄙的枉法的自私行為。

我們可以加以注意,就是這班群眾——我一向稱他們叫做中間階級一從來不會變成重要,只有當最上等的和最下等的兩者在發生衝突的時候,始能顯示出他們的重要來。

比方他們不管那一方面獲得勝利,他們都望風而靡的去歸附勝利的一方面。

如果有賢者來握權,他們固然安心相從;可是被小人專政,他們也絕不會反抗的;因為中間階級,他們是絕不願有鬥爭的。

在歐戰告終時的情形大略是這樣:國內多數的級人民,因為迫於義務,已經有了相當數目的為國捐驅;一部份最優秀的國民,差不多全數犧牲了,只有那些卑鄙的下級國民,靠了荒謬的法律的保護,同時,他們又不遵從治軍條例,所以反得得偷生苟安。

我們的民族中安安穩穩留下來的敗類於是起來革命了;因為一些優秀的國民,大半已經戰死沙場,沒有人再來對他們反抗了。

這班馬克思主義的亂黨,他們不能專門靠著群眾的一致擁護來維持他們的權威。

然而,這一致擁護的權威是新共和國所急需的;因為他們不願在短期的混亂之後就被我國碩果公存的優秀分子所組織成的討伐軍來撲滅。

具有革命思想和從事於革命的人,他們自然不能而且也不願受軍隊的保護。

因為他們所願望的並不在組織一個國家,而是在破壞現存的國家;他們這種思想正好亂成性的軍隊相吻合的。

他們的口號並不是德意志共和車間的「秩序」和建設,而是國家的「掠奪。」

在這時候,有大批的德國青年,他們出來說願為「和平的秩序」效力,他們大家身上穿了軍裝,背了槍械戴了鋼盔實行來抵抗蹂躪他們祖國的人。

他們在做義勇軍的時候是憎恨革命,但是,他們為治安計,就不得不來維護革命,而使革命的基礎築固。

他們的行動,完全是出之他們的至誠的。

造成革命和暗中操縱革命的國際主義的猶太人,他們對於當時的情勢,早已估量得十分的正確。

他們知道德國,所以人使德國陷於布爾什維克主義流血慘劇,尚還沒有到時候。

從前線歸來的將土對這事情怎樣呢?德國的軍人能不能容忍呢?這些都是疑問。

在那個時候,德國的革命,不得不有著十分緩和的表示。

因為要不是這樣,那德國的革命,可以在幾星期之中,被德國兩三師的軍隊完全擊破而消滅的。

在這時候,如果某師長和他的親信軍隊決心扯下紅旗來的話,那革命政府立刻可以置之死地,或是用槍彈壓服任何的反抗,不到一個月,這一師的軍隊必定可以擴大而為六師。

這是在暗中操縱著猶太人所十分恐慌的。

革命的造成是由於亂徒的暴動的掠劫,那些近護和平秩序的人是不在內的。

軍命的進展,是由於慢慢地和暴徒的意見相左,完全基於戰略,不是他們所能了解,而且也不是合他們的脾胃的。

社會民主主義慢慢地得勢,這種運動也就跟著慢慢地失去了他的激烈的革命性。

在大戰還沒有告終的時候,帶有民眾惰性的社會民主黨,已經成為國防的障礙物了。

在他們黨中極端活動的人物,脫離了該黨而去組織成一種積極進攻的新陣線。

這種新組織就是為革命馬克思主義作戰的獨立黨(Lnddent Party)和斯巴運庫斯團(Spanatacus Union)。不過,當德軍從前線退回來的時候,每個軍人都是虎視眈眈的,因此革命的進程,便又超於和緩了。

社會民主黨的主體處在勝利的地位,獨立黨人斯巴達庫斯團便就失掉了他們的勢力。

這種變化,如果不是已經過了鬥爭,那絕不能這樣的。

在這變局還不會實現以前顯然有著兩大壁土互相的針鋒對峙,一是維護和平秩序的政黨,一為流血恐怖的團體,小資產階級。

自然是傾向於和平和秩序的政黨方面。

結果,到底為了種種的原因,從前仇視共和國的人物,現在是不再做他們的仇敵了,而且幫助他們來征服共和國的敵人。

再進一步的結果,就從前擁護帝國的人物他們原想是要反抗新國家的。現在那也不必再來杞憂了。

如果我們在舊帝國的本身的種種缺點外,另外再去考慮革命成功的原因,那就可以得到了下列的結論:(一)因為革命把我們的責任心和服從觀念完全弄掉了。

(二)因為當局的許多政黨的怯懦無能。

第一種原因,就是因為我國的教育,是一種沒有民族性而純粹是國家教育的緣故。

因為從這種教育,去養成對於手段的目的的謬誤觀念。

責任心和服從觀念以及實踐,他的本身並不是目的(這等於國家的本身並不是目的,)實在是為扶助並保障社會生存的一種手段,用了這手段,去維持精神和物質雙方面的一致的生活。

革命的成功就是因為我國的人民(還是說我國的政府)不能了解上述的許多觀念真義,因而使這些觀念變成為脆弱的空論。

關於第二種原因,小資產階級的許多政黨(可以說是舊帝國下僅有的政治組織),既是武力認國屬於國家的,所以只有靠了文字的發抒他們的意見。

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敵黨久已把這方法拋棄不用,公然喊著要盡量採用武力來達到政治目的的口號了。

小資產階級的各政黨,他們在沒有的新制度妥協之前,他們的政綱還是靠在舊國家的事務上;然而他們的目的。

的確也願意在可能的範圍中,想在新環境中去佔得一席的地位。

不過他們唯一的武器,還是和從前一樣,靠著那空談的文字而已。

在當時有能力而敢反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受馬克思主義鼓動的群眾的,最初當推「義勇團」(Free Corps)接著是各種自衛和民團(Einnohnerwehr)最後是傳統的勢力。

過去馬克思主義獲得成功,這是因為在他們動用政治的決心和暴力。

民族主義的德國所以終於完成他們的發展的希望。就是因國他們缺少暴力和政治野心的堅決合作的緣故。

民族主義的各黨不論他們具有怎麼樣的政治野心。因為他們沒有戰鬥的能力,所以不能憑了鬥爭去達到他們的目的。

可是保守的民團是有此實力的,他們是巷戰的能手,可是,他們缺乏了政治觀念和目的,所以他們的力量,對於民族主義的德國,也沒有什麼利益的。

猶太人利用報紙的力量來宣傳民團「非政治性」的觀念。

倒頗獲得在成功,恰好像他們政治的技能,往往宣傳他們的鬥爭是「合於理智」的鬥爭。

缺乏偉大的新觀念,常是缺乏戰鬥力的一種徵兆。

如果能夠覺察深信改革後的新制度必定會獲得勝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