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四、在慕尼黑

一九一二年的春天,我到慕尼黑(Mun)去。

這真是一個處處和維也納不同的德國的城市啊!

當我想到維也納那種各民族雜難處的情形,心裡感到很不快。

慕尼黑的語言,差不多和我的語言相同,使我回想到青年時代在下巴維利(Lower Bavaria)的那種情況。

此地在各方面都和我有一種親密之感。

我和這地方的關係的深切,實在遠過於世界的其它各地;因為,這地方和我的發展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的緣故。

聯盟的贊成者,在奧地利僅僅只有哈普斯堡的皇胄以及日耳曼人而已。

因為哈普斯堡的皇胃的贊成,就是出於強迫計畫;日耳曼人的贊成,是輕信和不明白政治的緣故。

由於輕信而贊成者,就是因為他們想藉三國聯盟(Tripple Alliance)來謀日耳曼帝國的強盛和穩固;由於不明白政治而贊成者,就是因為他們的想像和事實不符,他們的所為,實在不過是日耳曼帝國,附著在一個國家的僵死上而已;所以結果必使他們墮入深淵而不能自拔;況且聯盟能夠使奧地利慢慢地脫離日耳曼的民族性。

因為哈普斯堡皇胄既是相信和帝國聯盟之後,便可不受帝國的干涉——不幸,這一點真是凶到的很對——所以他們不難把日耳曼人在國人的勢力逐漸消滅不會發生什麼危險。而且也很無須成慮到德國政府所提出的任何抗議,這是因為德國政府的觀點,素來以「客觀」態度著名的,他們對付奧地利的日耳曼人,也是常常可以賃藉聯盟來抑制反對,無論任何堅決的呼籲,凡斯拉夫人加以特別可恥的祖護而引起的,都可以用那聯盟的口實而給予制止。假使我們對於歷史以及日耳曼的民族心理有過精密的研究,那麼,決不會有人能夠相信義大利和奧地利會站在同一戰線上作共同的奮鬥的。

假使不論那一個政府競能敢為其所痛恨的哈普斯堡派的一兵一卒(除非是和奧為敵,)那麼,義大利必定立刻震怒而將如火山的爆發了。

當我在維也納的時候,常常見到義大利對於奧國有關熱烈的輕宙和無限的仇視。

幾百年來,哈普斯堡皇室為反對義大利的自由和獨立所作的罪孽的重大,義大利是永不能忘掉的。

即使想忘掉,實在也有所不可能,何況義大利的人民或是政府,大都是無意於忘掉呢!

所以,為義大利的利害計,對付奧地利唯有兩條路,便是聯盟或是開戰。

義大利人是很從容的選擇了前者,自然可以安然準備後者了。

德國的聯盟政策,是既無意義而又多危險的,況且奧俄的關係,又是正日趨於用武力來解決的時候。

到底為了什麼而締結同盟呢?這不過是趁國家尚能有著自主約的機會的時候,來保障國家的前途而已。

所謂國家的前途,又不過是使日耳曼民族繼續生存的問題而已。

德國的人口,每年要增加近九○○。○○○人,來養活這些新增人口的困難,自然是與年俱增的。

除非我們未雨綢繆而先來找取方法而加以防止,那麼,結果是必定會使其禍殃的。

要替這些繁殖的人口來找工作和麵包;不外是兩條路,就是開拓領土和採取殖民貿易政策。

這兩條了路,都會有過種處的考慮、研究、建議及辯論、。

但是,都被各種理由來推翻了,最後才決定採取第二條路。

這兩條路比較起來,當然是第一條比較健全些,因為獲得新領土以及容納過剩的人口,這利益是未可限量的,尤其是在將來為更甚。

現在領土政策唯一的希望,只是限於歐洲一地,不能擴充於喀麥隆(Cameroons)

等的地方去。

我國東際的兩處邊際及領土的範圍,都是由奮鬥而來的,所以我們對這為生存百奮鬥的決心,那是不得不感謝的。

我們所以能夠生存到現在的緣故,也是完全靠著這一個決心而成功的。

這種解決的方法,所以正確而合理。

還有另外的理由:現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大都像倒置著的金字塔,因為他們在歐洲的基礎,比了他們對殖民地才國外貿易的各種負擔,真像頭重腳輕的樣子,簡直可笑之至!我們可以說,頂在歐洲,到底則散在世界各地,和亞美利加合群國的奠基於本濟而頂則和地球各處相接觸的情形顯然相反。

所以美國內部的實力非常雄厚,而歐洲諸殖民地的國家是大都比較起來顯示出衰弱來了。

這種時期的例子,就是英國也不能作為反證,因為我們常易忘卻那盎格羅撤遜世界和不列顛帝國關係中的真實性。

英國僅因他的語言文化和亞美利加合群國相同,所以英國不能和歐洲的其他各國相提並論。

所以德國要想實一健全的領土政策,唯一希望,就是在歐洲的本部能夠獲取新的領土,假使殖民地不適宜於移殖大批的歐洲人,那麼殖民地也是毫無用處的。

在十九世紀,要想用和平的方法去獲得殖民地,已屬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要想實一這種殖民政策,只有出之于堅苦奮鬥的一條路;但是,這種奮鬥,是在謀取大陸上和本國鄰近的領土,而不是歐洲以外的土地,那便是更為適當的。

這一個政策,想要使它實現,在歐洲唯一可能的聯盟只一個英國。

如果我們德國再來實行侵略,只有英國才是能夠做我們的後盾的。

我們有權來實行行為,實在不遜於我們的祖先。

我國的和平主義者,坐享著東方的產物而不稍躊躇,不知最初開闢東方的工具,就是刀劍呢?

我們應該惜任何重大的犧牲,去獲取英國的好感。

所謂犧牲,便是放棄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並且再避免因了我們的商業競爭而妨礙到了英國的實業。

英國在有一時期,希望我們能夠有這種的表示,因為基國他也很明白德國為丁人口的增殖,必須謀得一個解決,這個解決的方法,或藉助於英國而在歐洲謀得解決,或是無須英國的幫助力,在別處地方自己去謀解決。

十九世紀末,基國謀和德國親善,實在就是了於這種的感情。

但是,德國人大都以為此舉是徒供英國的利用,所以均覺不安,像一朝締結了聯盟,不必用互惠來作基礎的!

實在,根掠於互惠的原則,德國對英的交涉,可以得到順利的進行。

我們必須要知道,基國的外交政策很是機巧,假使我們不把實惠來給他,他是決不能加惠於我的。

我們且試想,倘使德國能用靈敏的外交政策,去完成了德國聯盟,像一九○四年日本的所為,那麼,他影響於德國的,我們很難加以估計了。

也許世界大戰不致爆發了。

但是,這種政策竟沒有被採行。

然而發展工業和世界貿易,擴張海權及殖民地,這些仍是可能的。

如果要實行要歐洲拓地的政策,那唯有聯英反俄;反之,要想行殖民地及世界貿易政策,那唯有聯俄反英。

德國處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立刻當機立斷,決定和奧國的絕交。

百他們採用「在經濟上和平征服世界」的政策,這勢必把他們前此所行使的武力政策,永遠的破壞了。

當許多意外的威協,不時從英國來的時候,他們也許還莫名其妙哩!

最後,他們雖然決心建造一個船隊,但是,他們的目的不要攻吉英國而在保障「世界和平」以及「在經濟上的和平征服世界。」。

所以,他們不僅對於戰船的數量有所限制,就是各船的噸數及其軍備,也是限制著最低的限度,藉以表明著他們的最後目的,還是在於「和平」

「在經濟和平的征服世界」的要素,就是國家政策中的唯一的主要原因,這實在是最愚笨不過的事,然而,他們竟援引英國來證明實行這種原則的可能,這實在真是愚不可及了。

我國的大學教授他們所講授歷史的理論所留下的害處是沒法可以補救的,這適足證明讀歷史只讀百不能了解,真是叫做「食而不化」,這情形是隨處都是的,這種理論,就是在英國方面,也已遭受了駁斥,這是他們所不能不承認的。

然而,在世界上的各國,他們預備以武力作經濟的後盾,而且在征服之後,再以殘酷的手段來之維持這種行為的實使者,實莫過於英國。

英國向來的政策,他不是用政治的勢力去獲得經濟的利益,於是立刻使經濟的利益一變百為政治勢力嗎?所以,如果說基國太怯懦,不敢為了保障他們的經濟政策而奉流血,那是完全錯誤的。

英國沒有國民軍的事實,這也不足為反證;因為一國的要點,並不在兵力的形式而在善用一國所有勢力的意志和決心。

英國時時具有他所必需的軍備。

英國在戰爭的時候,常用一切必需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