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責任與理性(2003—2008) 一八、SARS衝擊,經濟過熱再調控

2003年3月6日,就在朱鉻基總理作完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宣布從此退出政壇的第二天——接替他的是時年61歲的溫家寶——,北京市接報到第一例「非典」病例,一個叫SARS的「幽靈」侵入中國。

這是一種傳染性極強並有可能導致猝然死亡的嚴重急性肺炎,一旦發現一個疑似病例,當即要進行大面積的整體隔離。科學家們還沒來得及搞清楚病原的時候,SARS已經在中國迅速蔓延。從廣東、香港到北京、上海,幾乎每天都有死亡病例出現,到4月28日,僅北京市就確診病例1 199人,疑似病例1 275人,死亡59人。一時間,抗擊「非典」成為舉國上下的頭等大事,整個上半年,全中國的正常生活和商業活動全部被打亂,每一家企業都在驚恐中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熬的日子。

恐慌一直持續到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遊警告。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的一位售貨員興奮地貼出一張慶祝標語,上面只有四個字:「中國真牛」。

讓世界感到真正「牛」的是,儘管遭遇如此猝不及防的災難,2003年度的中國經濟成長竟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從數據上看,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受疫情衝擊,增長速度下滑到6.7%,而到第三季度很快就實現了強勁的反彈,到年底,GDP的增長率達到9.1%,不僅高於前一年,甚至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旅遊、航空、餐飲及文化娛樂等服務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藥品、食品、紡織、電信等產業則得到了意外的商機。實際上,「非典」後的強力反彈喜憂參半,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內在活力,另一方面已顯露出經濟過熱的苗頭。

「中國製造」仍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據美國科爾尼企業諮詢公司一項統計,「中國製造」已在集裝箱、家電、電子玩具等領域的上百個產品市場以第一的份額傲視全球,其中,集裝箱為90%,DVD播放機為80%,玩具為75%,禮品為700%,體育用品為65%,自行車為60%,微波爐為50%,彩電和冰箱都為30%。

在外貿勢頭強勁時,房地產行業的暴熱成為拉動內需的第一動力。在沿海一些城市新開發的樓盤裡,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人舉著「溫州購房團」的小木牌,像買菜一樣地買進中意的房子。上海《東方早報》刊文《溫州千億民資全國炒樓》,記者稱,「10萬溫州人在全國各地炒樓,動用民間資金約1 000億元。溫州約有8萬多人在全國購置房產,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樓。保守預計,炒樓群體在7萬人以上,以企業白領、政府官員家屬及公司負責人為主……按照回報率15%計算,1 000億元投資客可凈產出150億元,這比任何一個產業都要賺錢,可謂溫州第一產業。」溫州人所到之處房價迅速攀升,而當一個城市的房價上漲到相當程度時,他們又像蝗蟲一樣向下一個城市撲去。

城市化浪潮的快速推進,購房大軍源源不斷,市場有效供給的不足,隨著房價節節攀升而帶來的恐慌性購買……所有這一切,都使中國的房地產業趕上了一個千古一遇的黃金時代。

與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香港和台灣一樣,在經濟高速成長的通道里,最具景氣特質的地產業必定會成為成長最快、也最暴利的集中地。在2003年的《福布斯》「中國大陸百名富豪榜」上,人們十分驚愕地看到,以房地產為業務(或涉及房地產)的富豪多達40人,前十大富豪中的房地產商(或涉及房地產的商人)竟佔了六人。難怪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一個人只要做過房地產就什麼也不願意做了。」

「中國製造」與地產熱直接營造出一個內外俱旺的經濟景象,一個非理性的繁榮周期又來了,但與之伴生而來的,卻是各種原材料和能源因緊缺而價格一路飛漲。

最突出的表現是「電荒」。2003年夏季之後,全國各省市爆發缺電危機,廣東、江蘇、浙江等用電大省,甚至包括煤炭資源豐富的山西省,均不斷出現拉閘限電的尷尬。為了應對「電荒」危機,各地紛紛頻出奇招:除了錯峰、避峰、拉閘限電等計畫用電方案外,各省市均對高耗能產業限制用電或部分停電。中小企業眾多的浙江、江蘇被迫對企業實行「開二停一」、「開五停二」甚至「開三停四」的用電計畫,這是1978年之後從未出現過的局面。很多工廠叫苦不迭,一些縣市的商場到了晚上,只能點起蠟燭接待顧客。就連素有「不夜城」美譽的上海外灘也關閉了大部分景觀燈光,為了節約用電,市政府號召市民將空調溫度調高一度。

受「電荒」帶動,原本就已供應緊張的各種原材料更是乘勢上漲,水泥、鋼鐵價格到了「一月三價」的地步。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甚至流傳著「五個一」的說法:「生產一噸鋼只需投資一千萬元,一百萬噸的產量只需一年建成,一年就可收回投資。」

為了滿足國內無法遏止的需求,中國的大型國有能源企業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石油、礦石、天然氣等,所到之處,國際市場無不驚呼:「中國餓虎來了!」精明的國際賣家立刻結成聯盟,集體抬價,出現了中國「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的尷尬局面,以至於在國內渤海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的消息,竟然讓溫家寶總理興奮得一夜未眠。

宏觀形勢的劇變立刻引起國內企業的騷動,於是,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一場浩浩蕩蕩的重化工運動又拉開了序幕。

席捲在這場來勢兇猛的重化工浪潮中的,不僅有開足馬力的國有企業,還有不少企圖衝浪的民營企業。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更加嚴厲的宏觀調控,後者幾乎無不遭遇「滑鐵盧」。資料顯示,2002年,全國鋼鐵行業的投資總額為710億元,比上年增長45 .9%,2003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 329億元,投資增長96%。與鋼鐵行業類似,電解鋁的投資增長了92.9%,水泥投資增長了121 .9%。隨著企業投資能源行業的愈演愈烈,宏觀投資過熱已漸成決策層的共識。2003年底,警笛終於鳴響。

雷霆萬鈞的宏觀調控同時向引起民怨沸騰的房地產行業開)J,一道道整治「金牌」接踵而出。2004年3月到5月間,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嚴厲的調控措施,包括:控制貨幣發行量和貸款規模;嚴格土地管理,堅決制止亂佔耕地;認真清理和整頓在建和新建的項目;進一步加強貸款風險管理,等等。與此同時,國內各大報刊紛紛發表言論,對房地產過熱進行猛烈聲討,這個行業儼然已成了「政治問題」。

一連串緊縮政策的組合拳出擊和強大的輿論營造,不僅改變了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和消費者購房的價格預期,而且改變了政府對房地產發展的支持理念和支持方式,從而直接導致了購買力的迅速下降和樓市成交量的急速萎縮,房地產的冬天突然降臨了。

隨著宏觀調控的來臨,股市也應聲下挫,到2004年末,上證綜合指數和深證綜合指數分別收於1 266.5點和315.81點,比年初分別下降15.4%和16.6%,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低。

發生在2004年春夏之交的這場猛烈的宏觀調控風暴,讓國際觀察者也有點不知所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發表文章說:「這些日子,美國、歐盟、日本和亞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睡前都要為中國經濟祈禱,世界逐漸被中國藉助廉價勞動力、原材料需求以及外資投資而確保的巨大的資本力量套牢了,一旦中國泡沫破裂,世界上的所有泡沫就會一齊爆裂。」5月下旬,韓國政府連續召開緊急會議,分析中國計畫對過熱經濟踩「剎車」可能對韓國造成的影響。

就連一向出言謹慎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公開表示擔憂,他在聯邦參議院的演講中說:「如果中國出現問題,對於東南亞經濟體和日本,間接地對於我們,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然而,中國經濟的走勢再次讓全球的學者跌破眼鏡。2004年三季度,亞洲開發銀行曾預測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下降為8 .3%,而商務部的數據更保守,為7.5%。可最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仍然高達10.1%,為1996年之後增長最快的年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了1萬億美元。一切表明中國經濟仍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通道里。

後來有人評價這次宏觀調控是「點剎」而不是「急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