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震蕩與博弈(1998—2002) 一七、風景獨好,中國製造顯威力

2002年,一個「中國製造」的新名詞開始在媒體上廣泛傳播,整個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國的存在和力量。

這一年,中國向國外出口了一項最大的「單宗商品」:

一個身高2.26米、名叫姚明的籃球運動員。有人為這個亞洲小巨人算了筆賬,如果他在美國NBA打到38歲,可以有2.7到2.9億美元的收入,這還不包括他獲得的場外贊助、廣告費等巨額收入,這一價值按當時的國際商品價值來換算,就相當於中國出口了102萬噸大米,或46萬噸鋼材,或239萬台電視機,或630萬輛自行車,或98萬噸原油,或6 489萬米絲綢。

事實上,「中國製造」的巨人更是無處不在。2002年初,美國零售業巨子沃爾瑪決定把它的亞洲採購中心從香港搬到深圳的羅湖區。中國區總裁對記者說:「我們找到了最大的賣家。」沃爾瑪當年度在中國的採購商品總額為12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總額。據《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計算,「沃爾瑪若是一個國家,將成為中國第六大商品輸出國和第八大貿易夥伴。」

經過20多年的奮鬥,「中國製造」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終於向全世界發威。在1998年5月份舉辦的韓日世界盃足球賽上,中國足球隊顆粒無收,中國商品卻出盡風頭,江蘇揚州的玩具工廠製造了30萬隻世界盃吉祥物,浙江義烏的服飾公司生產了225萬面球迷吶喊旗和數十萬件「球迷假髮」,福建的工廠則提供了上百萬件球迷服、護腕及足球襪。一個真實的笑話開始以各種版本流傳起來:

很多人出國旅遊買回一大堆紀念品和時髦的商品,回到家裡後扒開商標一看,都是「Made in a」。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笑話背後,卻洋溢著一種特別的自豪。

但有人也清醒地看到,「中國製造」的秘訣只是在於將勞動力低廉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廣東格蘭仕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格蘭仕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微波爐的專業工廠,2002年的產量已突破1 200萬台,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3。它的競爭之道很簡單:微波爐重要的上游零部件是變壓器,日本產品的價格是20多美元,歐美的價格是30多美元,在日貨衝擊面前,歐美企業痛苦不已。格蘭仕這樣和美國企業談判:把機器拿給我做,按美方現在的產量,我一台給你8美元。美國人很痛快地把生產線搬過來了。由於格蘭仕員工工資很低,而且工人可以24小時「三班倒」,因此一周只有一兩天為美國人生產,其餘時間幾乎都在享用免費的午餐。在橫掃國內市場後,格蘭仕又去找日本人談判:

我每台給你5美元,你把生產線也租賃給我吧。隨著多國生產線不斷彙集廣東,格蘭仕就成了「微波爐世界工廠」的龍頭老大。

如果說格蘭仕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中國製造」在成本上的優勢來源,那麼芭比娃娃的故事則能顯示中國商品在價值鏈上的地位。「芭比」是迪士尼公司最熱銷的兒童品牌玩具,每年在全球120個國家銷售,其最主要的製造基地在中國。一個在北美市場零售價為20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國工廠的離岸價僅為1美元,而且這1美元里還包括了製造商和渠道商的成本、利潤以及各項稅收,錢全讓美國賺走了。

儘管有人對「中國製造」的可持續性表示出憂慮,但「中國製造」本身就是中國崛起的一場前奏。

自1991年臨危受命赴京出任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到1998年正式接任總理,朱鉻基用專業和強勢的方式全面改造了中國經濟。在他任內,宏觀經濟一直安全地行走在「三八線」內:即通貨膨脹不超過3%,GDP增長始終高於8%。正是這種持續的高速成長讓中國在動蕩莫測的世紀交替年代保持了「這邊風景獨好」的繁榮景象。

在上海,一位香港商人將2 000多戶老居民遷走,卻把他們的老宅留下來,改造成一個叫做「新天地」的消費場所,這裡有形形色色的西餐館、咖啡館、酒吧、時裝店和畫廊。夜幕降臨,時尚青年們沿著灰磚路面行走在狹窄的弄堂,舉目全是英文招牌、民國時代的美人月曆牌,耳中充斥著纏綿悱惻的老上海歌曲,擦肩而過的半是碧眼金髮的西方男女。很少有人還會留意新天地東南角的一幢兩層老宅,80年前,13個年輕人在這裡會集,宣布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在北京,一個女文化人看中了京城東北角一片灰暗的大廠房,這是一家創辦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軍工廠,所以還有一個神秘的番號:798。她以極便宜的價格租了一個車間當做自己的藝術工作室。跟她一起看中798的,還有一個做藝術網站的美國人,他租下了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後公司的模樣。在二人的鼓吹和示範下,一些前衛藝術家也先後喜歡上了這裡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紛紛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了起來。美國《時代》周刊將這裡評為最有文化標誌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

隨著文化生活的空前豐富,人們開始用黑色幽默調侃那些暴富者。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6070的被調查者認為,富人是通過不合法手段發財的。《大腕》成為2002年最火爆的國產電影,這是一部盡情嘲笑新興暴富階層的賀歲喜劇片,男演員在影片中一本正經地說:「什麼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什麼都只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還有人將《福布斯》評選出的中國前50個富豪與國家稅務局公布的「私營企業納稅50強」名單進行了一個比較,結果發現重合的名字只有四個。

9月23日的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一篇題為《可憐的過剩》的中國特稿,作者在文章中指名道姓地描述了幾位中國富豪的生活,其文字之戲謔竟跟《大腕》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人建造奢華俗氣的仿白宮辦公室、仿洛可可式別墅;在郊區建造別墅卻不敢打開豪華吊燈(因為害怕導致窮困的鄰居家裡跳閘);他們的妻子忍受著丈夫的無數情人,備感孤獨,只能以養昂貴的寵物、上廟燒香和多生孩子打發生命;他們往最昂貴的葡萄酒里倒雪碧,像喝水一樣地咕嘟嘟往下灌,吃的是煎鰻魚、燜海藻和燉蚝……充分享受著窮奢極欲的每一分鐘。」這幅栩栩如生的、可憐的中國暴發戶的素描迅速在網上傳播,給被採訪者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