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電商之路,資本之路 「資本家應該圍著企業家轉,而不是相反」

不論身處絕境還是手握重金,馬雲對於資本的態度總是十分小心,他講究戰略和戰術,有時捨去是為了得到,「資本應該圍繞企業家轉,而不是相反,我永遠不會被控制,否則我寧可不幹,我希望自己能夠作為一個獨特的企業家,勇敢站出來與資本進行周旋」。

在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是客戶,其次是員工,然後才是投資者。

這一點,李國慶與馬雲惺惺相惜,「不要過分地要資金,要資金太多,自己就被稀釋太多。不是利益問題,而是公司決策權,在這一點上我是始終堅持的」。

8848與阿里巴巴,同樣是電商的領跑者,但他們的結局相差千里。除了他們商業發展路徑的不同,8848一開始就是氣勢磅礴,阿里巴巴則是步步為營,等候時機,更重要的是他們與資本博弈的手法不同。

企業初創期,對股權的過度稀釋是冒險的行為。中國大部分企業在初創階段,有著明顯的企業家個人色彩。企業家本人對商業的洞察力、人格特質、締造強勢的企業文化以及逢春便瘋長的百無禁忌,有利於企業衝破藩籬,創造市場經濟的實踐樣板。一旦在企業初創期就剝奪了創始人的主導權,且創始人又擅長技術或創意,那麼VC(風險投資商)就可能重新設計商業路線,空降管理者。對於大部分企業,被VC大刀闊斧變革的企業,往往後天失調,反而失去了創業初期的內生力量。

被稱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的成思危指責風險投資太急功近利了,他認為風險投資應該是把雞蛋孵成小雞,再把小雞養大賣出,從投入到產出一般需要3年到7年的時間,而不是孵出小雞就給它吃激素或者注水,然後趕緊把它賣掉。如果企業的理想是放長線釣大魚,而投資者又心急,經營者與投資者之間難免背道而馳,到時只能落下個兩敗俱傷的尷尬下場。

1999年的阿里巴巴,儘管是一個弱小的公司,但馬雲不畏資本,與風險投資商討價還價,毫不妥協,最終以阿里巴巴不同之處打動了投資者。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勢頭正猛,充滿喧囂與浮躁,雅虎、亞馬遜等成為人們創業的標杆,眾人競相模仿。馬雲認為與其單純地把美國模式搬到中國來,大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不如劍走偏鋒,藉助現有的網路勢頭,重新找一個市場盲點——沖著中小企業去,不抓鯨魚只抓蝦米。馬雲的模式創意,使其創業團隊打開了真正的阿里巴巴財富之門。

對於不少「唯技術主義」的企業,當他們為自己的一門技術而欣喜若狂時,可能會忽略技術延伸出的商業需求。對技術狂熱的追求蓋過對正常市場需求的分析,那麼技術再精湛,也不是一種優秀的商業模式。正是基於對這一點的認識,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才一步步從平凡走向卓越,最後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標竿式企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