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世紀之問 理想主義的光芒

我們也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才知道上海商品交易所與南潯建材市場對接的消息,雙方似乎更看重探索,而無意製造什麼轟動新聞。據了解,1997年初,南潯建材市場又與蘇州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建材交易所等實現了對接協作關係。

這次採訪給了我們很大的刺激,因為我們在再次感受到浙江農民的超乎尋常的想像力之餘,更眺望到了未來專業市場發展的無限延伸空間。

我們願意在下面再述說一個理想主義的故事。

很可惜,它沒有像南潯那麼成功,但是閃爍在這個故事中的靈感和思想光芒,卻絲毫不遜色於前者。

故事的主角比南潯建材市場還要出名一點: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百年歌謠唱到今,歌中的「康」便是浙中盆地的永康。

永康向來就被稱為「百工之鄉」。在這個縣級市中,五金機械企業就多達4000家,從業人員15萬,約佔全永康勞動力的一半左右。永康的五金產品大至轎車、拖拉機,小到鋼桶、火鍋,一應俱全。其中電動工具年產100多萬件,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自80年代以來,在永康的各個鄉鎮先後自發出現了16個小五金專業市場,年總成交額在14億元左右。但是,由於布點分散,始終形不成一個拳頭市場。永康的鄰縣便是以「天下第一集市」而聞名的義烏。正是在這位強鄰的啟發下,永康人走出了大膽的『步。

1994年6月,一個雄心勃勃的市場計畫開始啟動:永康人拿出了境內最具潛力的一塊地皮,在城區東側金溫與杭溫公路的交叉點上,征地500卣,創建五金市場。

「我們的設想是,」在一份市場藍圖中,他們寫道,「把五金市場建成一個以五金批發為主的綜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大型市場,把科技信息與市場結合起來,薈萃全國五金產品於一城,逐步與國際五金期貨市場接軌……」

很顯然,永康人想走一條與義烏市場截然不同的新道路,似乎,他們的起點和視野比義烏人更加高遠。

他們敲開了中國最高科技領導機構——國家科委的大門。

「小五金是一個極有發展潛力的現代產業,但是我國的五金產品科技含量非常低下,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永康五金市場願意作為國家科委的試點,為我國五金產業的科技進步和交流盡一分心力。」

國家科委被這群純樸而心氣極高的農民感動了,有關領導拍板,同意作為五金市場的協作單位之一,全力支持市場的發展。

他們又敲開了中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大門。

「我國的五金產業之所以落後,主要在於最新技術和信息無法在科學家與企業之間進行最快速的交流,無數企業廠長為找不到一個好項目而苦惱,而許許多多的科研項目又躺在保險柜里睡大覺。永康五金市場願意成為一個溝通上下的窗口。」

科學家們也被感動了,很多科學院院士表示,願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五金市場去,並可以親自到現場指導。

就在這樣的奔走和溝通中,五金市場的招牌掛起來了: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

在國內上萬家專業市場中,冠以「中國」頭銜的寥寥可數,而所有市場中,以科技為立市之本的,唯有永康這一家。

「我們要實現現代科技與專業市場的聯姻。」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大構築。

「永康擁有全國最大的五金工業群,在4000家企業中,哪怕只有20%的企業從五金城裡獲得了,新的技術和信息,對永康和中國五金業來講都可能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市場創辦者的抱負可謂不小。

為了擺脫傳統的造市套路,永康人借鑒發達國家的常設博覽會模式開始了自己的探索。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在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全力支持下,他們在市場內先後建立起中國日用五金技術開發中心永康分中心和永康科技情報中心,設立了「科技項目館」、「新型五金樣品館」、「國內外樣品館」,並設計研製出國內第一個「五金專利查詢系統」和「五金人才項目查詢系統」。

一個完全陌生的專業市場,就這樣活潑地呈現在了農民經營戶們的面前。

「技術從市場買,產品到市場賣。」這是市場創建者提出的最新的辦場理念。確實,在科技與市場的聯姻上,永康人已經盡心竭力了。

永康的市場經驗受到新聞界和理論界的高度評價,在市場中也可以隨處收集到某些企業從科技中心獲得了中意項目的新聞。

好評如潮水,期望如高雲。

但是,建場幾年來,市場的成交額卻增長不快,偌大的交易現場營業房有開有閉,同數十公里外義烏市場上的衝天人氣相比,這裡不免有點冷清了。

很難說他們的嘗試就完全失敗了,畢竟五金城目前還是全國最大的五金專業市場,但是永康人的失意還是寫在了臉上:

是我們的聯姻思路太超前了?

還是我們沒有找到更好的能被經營戶接受的方式?或者我們在某一環節出現了不應該有的疏忽?

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以嚴峻的事實困擾了今天的永康人。

在這裡,我們無意替五金城的出路尋找答案。

我們要說的是,永康農民在這次探索中所體現出來的天馬行空般的市場新思維。已堪與義烏、紹興和南潯的農民們相媲美了。

他們身上所激發出來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正是專業市場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主要的生命之源。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專業市場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一直在動蕩、在突破,一直在尋求更合理、更豐富的生存內涵,它總是隨時勢而漸變,永無定型之日。

近年以來,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專業市場始終在尋求與其他經濟要素進行碰撞和融合,以產生新的運行機能。

我們已經看到的是:市場與工業產業嫁接,產生了紹興模式;市場與都市商業嫁接,產生了杭州模式;市場與期貨嫁接,產生了南潯模式;今天市場又企望與科技嫁接。便產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永康模式。

在浙江的其他市場,在全國的許多市場,這樣的嫁接和碰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或許,永康的市場低迷是暫時的;或許,永康的探索失敗了。但是,另外一群農民在另外一些地方的探索終會成功。

誰也無法預測未來十年、二十年後,生長於鄉土之上的專業市場奇葩會演變成一番怎樣的景象。

其實這樣的預測也是毫無意義的。

在浙江,每天都有市場在萎縮、在消失,有心栽花花不發的事天天都有;但同時也有新的市場在誕生、在壯大,無意插柳柳成蔭的事也每每發生。浙江農民的市場之路是從一片荊棘中起步的,他們的未來,又怎麼可能找得到一條現成的捷徑?專業市場的明天,又怎麼可能寄托在某一種既定的模式之上?

正如他們的同鄉前輩魯迅先生所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一代農民,一直就是習慣於自己找路自己闖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